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高中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相比较,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妻”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刘建林,甘肃临泽县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所谓“空白”,这里即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也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联想揣摩之处。在语文教学中借用“空白”技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可以使学生产生想补充使之完美的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去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或设计“空白”。  一、把文章中未完之事作为“空白” 
期刊
这是一篇儿子纪念父亲的文字。文章将父亲生前和死后作为分水岭,通过自己和其他人的看法前后的对比,以及其他人和父亲看法的对比,看似无意间但是在这件小事中就塑造了父亲的
滔滔扶夷江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巍巍越城岭旁,镌刻着一支团队铸就的辉煌。在清朝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曾经的后花园,在当代“乒坛皇后”邓亚萍的故居旁,在
议论文写作,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与部编版语文教材都有相关内容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选取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议论
【摘要】人与创造成果的矛盾,就是人与文化的矛盾。在当今,人与文化的矛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主题。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在这样的竞争和挑战形势下,我们应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研究,把文化哲学研究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两难境地的着眼点,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人与文化 高科技 文化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本剧是教学与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课本剧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课本剧集表演和语言为一体,很符合语文语言学科的规律,而且也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天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把握小学语文课本剧表演类型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想要学习好语文不能单一的靠
期刊
培养学生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开放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设备的利用率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代表人类文化精华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代表人类文化精华,可见具有特高的艺术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易被学
期刊
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委婉由折、情韵深远绵长的艺术特点.言深旨远具有寄托之意,很少杂用直露的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总是寻找一些相关的物象,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同时运
语文中的戏曲文本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文本教学表演化,只注重“戏”的表演,而忽视了其中“语”的成分;一是虽有语文,但把戏曲文本等同于其他文学文本,如小说、散文等,忽视了戏曲文本的本身独特性。这两种弊端的终点虽说是教者的问题,但起点是教材编者的问题,因为教者说到底是根据教材而教。纵观语文教材中戏曲部分的编写,与前面“教”相对应的也有两种偏向:一是戏曲文本舞台化的喧宾夺主,即将欣赏戏曲表演作为“探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