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责”不是“诺言和责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珂《清稗类钞·敬信》有一篇短文,标题是“蔡璘重诺责”,原文为: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文笔简洁清新,内容高雅健康,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入此文(改篇名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堪称慧眼。文中“重诺责”句看似容易理解,其实不然。“诺责”一词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含义,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诺言和责任”。
  “诺责”一词最早见于《礼记·表记》所载孔子语录:“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通“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汉郑玄注:“善言而无信,人所恶也”,“‘已’谓不许也;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可见,“诺责”是与“已怨”相对的一个词。“已”“诺”相对,如《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又《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杨倞注:“诺,许也;已,不许也。”“已怨”是指不许诺、不承诺而招致的埋怨、不满,“诺责”则是指因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意思是与其因诺言失信而受到谴责,宁可一开始就不答应而受到埋怨。所以,元代陈澔(hào)《礼记集说》卷九对孔子的话进一步解释说:“有求而不许,始虽拂人之意,而终不害乎信,故其怨小;诺人而不践,始虽不拂人意,而终害乎信,故其责大。”
  自《礼记》之后,“诺责”即成为表现“慎独”精神、“敬信”品质的一个专用词,不断被古人使用,都是指因诺言失信而受责。例如,宋代刘宰《高与之墓志铭》:“由句曲道京口……居士欲夷其险而甃(zhòu)之石,跨其深而为之梁,最其费万有二千缗(mín)。闻者缩颈,居士曰:‘吾既已许吾邦之人矣,可使有诺责乎?’”明代王世贞卷《祭姜师文》:“仁礼禔(tí)躬,孝友成性:求之口,无诺责;省其私,靡窳(yǔ)行。”清代张玉书《海宁陈仲升墓志铭》:“见义必为,无已怨,亦无诺责。”
  宋代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三有“七无”条:“无诺责,无财怨,无专利,无苟说,无伐善,无弃人,无蓄憾。”(清代宫梦仁编《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四“仇璋七无”条作“无诺责,无财怨,无端利,无苟说,无伐善,无弃人,无蓄惑。”)更能证明“诺责”不是“诺言和责任”,否则,“无诺责”便无法解释,更不可能成为警戒之语了。
  蔡璘受友人钱财之托,友人身亡,其事虽无别人知晓,而蔡璘笃守信义,不愿失诺而受自我良心的谴责,所以坚决将友人所寄存的千金归还给友人的儿子。
其他文献
鲁迅的文章是值得字斟句酌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药》一文,炼字艺术堪称极致。全文没有深奥、生僻的字眼,朴实的语言背后传达出的却是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比如常见字“抖”,在文中共出现了五处,和不同的字组合成相应的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耐人寻味、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课文第一部分第四自然段:“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对于
语气词是轻声,自然应该轻读,但是有时候在句末会读得比一般轻声音节重,以前也有人注意过.比如鲁允中先生就注意到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嘛”和“吗”都读得较重:一个官僚主义者,
高考语文试题中近年来创新元素最多的就是语用题。语用题命题取材的视野极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试题与时代、生活、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又是主观性试题,考生审题的干扰性因素较多,故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好的语用题常常是试卷的亮点。高考语用题中的仿句题是常见题,也是常考常新的题型,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中的仿句题就是一道新颖精巧、文质兼美的好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语文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来看,这种倡导无疑是有
有效教学是目前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外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对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为什么做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操作方法,本文着重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新词语在媒体上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就是“官煤勾结”。乍听到或看到这个词语时,我们会感觉这种表达有点特别。  因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勾结”是指“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暗中互相串通、结合”,即从语义角度来说,“勾结者”和“被勾结者”应该都是具有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比如“私盐贩子勾结盐政执法人员”“走私分子勾结海关工作人员”“地方官员与外商勾结”“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等
一、前言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
研究依据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等理论知识,根据肥胖者的身体状况,设计有氧运动处方内容并依此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此验证所设计运动处方的安全性、科学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