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问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表现出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的发现、认同和关注。
其他文献
一次作文课,我打算让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漫画上有一条河,被远处的工厂污染成了黑水河。有一匹马从水中出来,浑身乌黑,来到唐僧面前说:“师傅,我是小白龙。”刚展示完漫画以后,我忽然想到,能不能把这个题目拓展一下,让学生写一写“新西游记”呢,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了许多新的妖怪,如污水怪、垃圾怪等,孙悟空跟他们斗智斗勇,一一消灭了妖怪?我把自己的想法一说,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我顺势引导,让学生
鲁迅的文章是值得字斟句酌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药》一文,炼字艺术堪称极致。全文没有深奥、生僻的字眼,朴实的语言背后传达出的却是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比如常见字“抖”,在文中共出现了五处,和不同的字组合成相应的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耐人寻味、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课文第一部分第四自然段:“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对于
语气词是轻声,自然应该轻读,但是有时候在句末会读得比一般轻声音节重,以前也有人注意过.比如鲁允中先生就注意到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嘛”和“吗”都读得较重:一个官僚主义者,
高考语文试题中近年来创新元素最多的就是语用题。语用题命题取材的视野极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试题与时代、生活、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又是主观性试题,考生审题的干扰性因素较多,故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好的语用题常常是试卷的亮点。高考语用题中的仿句题是常见题,也是常考常新的题型,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中的仿句题就是一道新颖精巧、文质兼美的好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语文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来看,这种倡导无疑是有
有效教学是目前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外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对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为什么做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操作方法,本文着重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新词语在媒体上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就是“官煤勾结”。乍听到或看到这个词语时,我们会感觉这种表达有点特别。  因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勾结”是指“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暗中互相串通、结合”,即从语义角度来说,“勾结者”和“被勾结者”应该都是具有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比如“私盐贩子勾结盐政执法人员”“走私分子勾结海关工作人员”“地方官员与外商勾结”“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