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页岩储层连通孔隙系统分布与形成机制r——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来源 :石油实验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mlp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揭示陆相页岩储层连通孔隙系统的形成机制,指导页岩气高效开发,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为例,综合运用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冻融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样品的矿物组分、全孔径分布特征和孔隙连通特征,并分析了孔隙连通性的主控因素.川西坳陷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页岩黏土矿物含量最高,石英含量次之;页岩孔径分布复杂,其中中孔最为发育,是孔体积(占87.33%)和比表面积(占49.19%)的主要贡献者;20~50 nm孔隙连通性较好,是研究区须家河组主要的连通孔隙发育区间;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粒内溶孔较少,基本不发育有机质孔,广泛发育微裂缝,其中黏土矿物晶间孔—微裂缝孔隙组合是研究区主要的连通孔隙类型;黏土矿物及石英等脆性矿物的含量及排列方式控制连通孔隙的发育及分布.基于以上结果总结了陆相页岩连通孔隙的3种潜在发育机制:发育在黏土矿物与脆性矿物基质上的黏土矿物晶间孔—微裂缝组合连通性最好;黏土矿物集合体内的黏土矿物晶间孔连通性次之;有机—黏土复合体内的有机孔—黏土矿物晶间孔连通性最差.
其他文献
微观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油藏特征的重要因素.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需结合分形理论对其进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进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实验,分析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形原理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分形维数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分形曲线存在明显的转折点,根据其对应的进汞压力,可以将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分成大尺度和小尺度2种类型.利用线性拟合斜率计算孔隙和喉道分形维数(D),不同尺度孔隙和喉道该值差异较大.小尺度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砂体的测井、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时窗对不同类型砂体进行了精细识别和空间预测.研究表明:①沙一段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其中第一砂组主要为滨浅湖相席状砂、滩坝砂,2~5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平原相河道砂;②河道砂平均孔隙度为4.68%,明显高于底部席状砂孔隙度
莱北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的南部,受两大富烃凹陷夹持,构造演化复杂,断块圈闭破碎,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长期没有商业发现.通过对莱北低凸起各个构造20余口钻井实钻数据及各项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莱北低凸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合近期的勘探发现,进一步总结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汇聚类型决定油气在凸起上的富集区带,莱北低凸起的东西段分别发育“断层汇聚型”富集带和“构造脊汇聚型”富集带;油源断裂活动性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效率,当已钻井所在圈闭运移断层的断距大于80 m时,浅层普遍获得较好的油气发现;断砂配置关系制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页岩油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接替的新阵地,加强陆相盐湖盆地盐间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可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为例,突出烃源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优选出以TSM盆地模拟法为主,辅以体积法、热解参数法及资源丰度类比法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页岩油资源潜力及有利分布区.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13个单韵律层、1个复韵律层,预测地质资源量8×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1.26×108 t
我国海相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现有的烃气碳同位素指标不能直接应用于判识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成因类型以及进行油气源对比.利用云南禄劝Ⅱ1型低成熟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开展了不同热模拟方式下的系列热解生烃实验,对收集的气体产物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热演化阶段,干酪根碳同位素值随成熟度变化不大,而甲、乙烷碳同位素值均随成熟度增加先变轻再变重,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在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明显小于其母质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在过成熟阶段,乙烷碳同位素变重的趋势明显加快,甚至大于其母质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量巨大,但成藏过程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为了探明其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过程,以大王庄潜山带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烃包裹体丰度分析等技术,对古生界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古生界储层烃包裹体发育,奥陶系烃包裹体呈淡黄色、蓝绿色荧光,沿方解石脉及颗粒愈合缝分布,沥青包裹体与油质沥青仅在大古671油藏少量分布,均一温度主峰为80~90℃和100~110℃;石炭—二叠系储层烃包裹体呈蓝绿色荧光,赋存于石英颗粒微裂隙及次生加大边,均一温度主峰为100~110℃.结合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及影响原油性质差异的控制因素,揭示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开展了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以及混源油模拟配比实验.莫索湾地区盆5井区原油碳同位素偏重,Pr/Ph值更大(1.4~1.9),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偏高,说明盆5井区原油成熟度高于盆参2井区原油,且水体沉积环境更偏氧化性.莫索湾地区原油C7轻烃以甲基环己烷组分占优势,含量大于40%,ααα构型的规则甾烷分布中均以C29规则甾烷含量占优势,相对含量大于40%,表明其生烃母质均以陆相偏腐殖型为主.盆5井区和
为明确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定量表征方法,以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综合采用岩心裂缝统计及岩石力学实验方法,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推导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的关系式.该方法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应变能密度及岩体应力状态联系起来,建立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结果表明:裂缝长度与裂缝数量呈负指数幂关系;裂缝体密度与应变能密度呈正比线性关系;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呈负指数幂关系.将推导的裂缝长度公式应用于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体密度值普遍介于1~5 m
芳烃成熟度参数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烃源岩或原油成熟度,但实际上生源特征、沉积环境等因素对一些参数的影响可能大于成熟度的控制,导致一些参数在某些研究区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且前人基于单一参数建立的计算视镜质体反射率(Rc)的关系式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研究区,因此,探索出了一种芳烃参数定量评价烃源岩成熟度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研究区一定数量的烃源岩芳烃组分的色谱—质谱(GC-MS)分析数据,通过开展各芳烃成熟度参数与Ro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在烷基萘系列、烷基菲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3大类芳烃成熟度参数中找出1个对成熟度最敏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下二叠统油页岩富含有机质,有机质的生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为塔斯马尼亚藻,且成熟度较低,是热模拟实验的理想样品.为研究排出油与滞留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油页岩的生油高峰为340℃;各温度点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族组分相对含量对比结果显示,以生油高峰温度点340℃为界,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在此温度之前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而生油高峰之后,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非烃与沥青质的含量则与饱和烃、芳烃的变化趋势相反.排出油中的饱和烃含量比滞留油高,滞留油中的芳烃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