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马尼亚油页岩生烃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地球化学对比Ⅰ:族组分及同位素组成

来源 :石油实验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下二叠统油页岩富含有机质,有机质的生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为塔斯马尼亚藻,且成熟度较低,是热模拟实验的理想样品.为研究排出油与滞留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油页岩的生油高峰为340℃;各温度点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族组分相对含量对比结果显示,以生油高峰温度点340℃为界,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在此温度之前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而生油高峰之后,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非烃与沥青质的含量则与饱和烃、芳烃的变化趋势相反.排出油中的饱和烃含量比滞留油高,滞留油中的芳烃含量明显大于排出油.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都发生了倒转,芳烃具有最重的同位素,饱和烃和非烃次之,沥青质一般具有最轻的同位素.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滞留油碳同位素皆重于排出油,芳烃碳同位素最为稳定,表明其可能是油源对比的有效指标.如将模拟生烃后高压釜内含滞留烃的页岩作为页岩油系统,热模拟后高压釜内页岩样品的含油饱和指数(OSI)值在生油高峰附近最高,从一定程度上指示成熟度是影响页岩油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砂体的测井、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时窗对不同类型砂体进行了精细识别和空间预测.研究表明:①沙一段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其中第一砂组主要为滨浅湖相席状砂、滩坝砂,2~5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平原相河道砂;②河道砂平均孔隙度为4.68%,明显高于底部席状砂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