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学生了解物理常识、实践科学研究方法的首要步骤.说到探究性教学就避免不了说起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据较大比重.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来做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实验
按字面意思解释,探究性教学是指运用某种教学方法,对于某些规律探其究竟.对于物理这门有着各式各样的物理规律、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的学科,传统教学死板枯燥,单纯的背诵公式定义对学生的帮助不大,更有可能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一点上来说,探究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教学是探究性教学模式中不可不提的一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的发现规律,亲自动手演示物理现象,体验物理学的乐趣.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起一部分引领作用,其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书本上以及书本上没有的物理知识.由这种渠道所获取的物理知识将更长时间的保存在学生的脑子里,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收集数据,验证结果,得出结论,分组讨论等.如果来大略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下面将从这三方面入手,用来解释探究性教学模式.
1.发现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非常多见.而“提出问题”又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要做到发现问题,就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去细心留意生活中一些普通的、习以为常的却又经常被遗忘的小事,从中获取物理知识.然后由教师来做到一点覆面,以小见大,来阐述这些现象的物理学原理.
比如,鸡蛋在什么样的水中可以呈现漂浮状态?为什么从同一斜坡上滚下,同样体积同样材质的圆形物体比方形物体所用时间更少?人为什么在冰上比在水泥地上容易滑倒?为什么会下雨?诸如这种在生活中出现的小事,都可以通过物理原理来解释.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已知事物做物理学分析,逐渐将兴趣拓展到未知事物上去.教师们要做到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所认识到的物理规律,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2.设计实验
并不是上述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设计实验,物理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在实验室做的、较为简单便捷的以及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设计实验.而且实验的设计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而非泛泛而谈.实验要严谨、有趣,并且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
比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鸡蛋在什么样的水中可以呈现漂浮状态”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准备烧杯四只,生鸡蛋四个,味精、白醋、白糖、食用盐各若干.在四只烧杯中接同样体积的水,分别放入味精、白醋、白糖、食用盐,并搅拌均匀,然后分别将四个鸡蛋沿烧杯内壁小心地放入杯中,过几分钟后,观察鸡蛋有无漂浮情况.
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结果.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最后的实验结果,不仅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正可谓是寓教于乐.
3.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并不仅仅是指实验的结果,更要对结果进行相应的拓展.比如,刚才介绍的鸡蛋漂浮实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是“在盐水中鸡蛋会漂浮起来而不是沉到烧杯底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到这个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而这一点正是教师应该做到的.通过实验的结果,加上物理学定理,再结合必要的物理讲解,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不必生搬硬套就能真正地理解物理定律,从而真正地体会到物理学的乐趣.
二、建议
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来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初中的孩子人生经历有限,阅历并不够深,即使提出幼稚的问题,教师们也不应见怪.一定不要打击一位好学的孩子.反之,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步入物理学的正轨.
第二,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例子.实践出真知.教学也是一样的,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而若能将枯燥无味的物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我相信更多的学生会对物理产生兴趣.在这一点就应该是教师去做,找寻身边容易理解的、却又总被忽视的小事,用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物理潜能和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初中物理课程,也许一些学生并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物理教师的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看点.教学方法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再有学识的教师,找不到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教出顶尖的学生.本文所介绍的探究性教学法,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既动脑想象又动手操作,在获取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从实践中获取其他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卫.浅析初中物理探究“猜想环节”的教学策略.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11).
[2] 樊云忠.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4).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龙舌中学 (341600) ]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实验
按字面意思解释,探究性教学是指运用某种教学方法,对于某些规律探其究竟.对于物理这门有着各式各样的物理规律、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的学科,传统教学死板枯燥,单纯的背诵公式定义对学生的帮助不大,更有可能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一点上来说,探究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教学是探究性教学模式中不可不提的一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的发现规律,亲自动手演示物理现象,体验物理学的乐趣.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起一部分引领作用,其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书本上以及书本上没有的物理知识.由这种渠道所获取的物理知识将更长时间的保存在学生的脑子里,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收集数据,验证结果,得出结论,分组讨论等.如果来大略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下面将从这三方面入手,用来解释探究性教学模式.
1.发现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非常多见.而“提出问题”又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要做到发现问题,就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去细心留意生活中一些普通的、习以为常的却又经常被遗忘的小事,从中获取物理知识.然后由教师来做到一点覆面,以小见大,来阐述这些现象的物理学原理.
比如,鸡蛋在什么样的水中可以呈现漂浮状态?为什么从同一斜坡上滚下,同样体积同样材质的圆形物体比方形物体所用时间更少?人为什么在冰上比在水泥地上容易滑倒?为什么会下雨?诸如这种在生活中出现的小事,都可以通过物理原理来解释.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已知事物做物理学分析,逐渐将兴趣拓展到未知事物上去.教师们要做到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所认识到的物理规律,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2.设计实验
并不是上述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设计实验,物理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在实验室做的、较为简单便捷的以及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设计实验.而且实验的设计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而非泛泛而谈.实验要严谨、有趣,并且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
比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鸡蛋在什么样的水中可以呈现漂浮状态”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准备烧杯四只,生鸡蛋四个,味精、白醋、白糖、食用盐各若干.在四只烧杯中接同样体积的水,分别放入味精、白醋、白糖、食用盐,并搅拌均匀,然后分别将四个鸡蛋沿烧杯内壁小心地放入杯中,过几分钟后,观察鸡蛋有无漂浮情况.
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结果.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最后的实验结果,不仅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正可谓是寓教于乐.
3.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并不仅仅是指实验的结果,更要对结果进行相应的拓展.比如,刚才介绍的鸡蛋漂浮实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是“在盐水中鸡蛋会漂浮起来而不是沉到烧杯底部”,还要让他们了解到这个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而这一点正是教师应该做到的.通过实验的结果,加上物理学定理,再结合必要的物理讲解,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不必生搬硬套就能真正地理解物理定律,从而真正地体会到物理学的乐趣.
二、建议
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来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初中的孩子人生经历有限,阅历并不够深,即使提出幼稚的问题,教师们也不应见怪.一定不要打击一位好学的孩子.反之,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步入物理学的正轨.
第二,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例子.实践出真知.教学也是一样的,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而若能将枯燥无味的物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我相信更多的学生会对物理产生兴趣.在这一点就应该是教师去做,找寻身边容易理解的、却又总被忽视的小事,用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物理潜能和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初中物理课程,也许一些学生并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物理教师的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看点.教学方法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再有学识的教师,找不到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教出顶尖的学生.本文所介绍的探究性教学法,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既动脑想象又动手操作,在获取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从实践中获取其他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卫.浅析初中物理探究“猜想环节”的教学策略.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11).
[2] 樊云忠.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4).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龙舌中学 (34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