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蚕桑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we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近年来山东省蚕桑行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山东省蚕桑产业必须坚持区域化布局、省力化种养、规范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抓住时机,稳中求进,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蚕桑产业;省力化种养;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1-0231-0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Silkworm Mulberr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ONG Qing-fu 1 CUI Tai-chang 1 WANG Xiang-feng 2
  (1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Jinan Shandong 250100;
  2 Shand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e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se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including insisting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adapting silkworm rearing techniques for saving labour,standardized production,large-scale development,the brand operating development.On the premise of holding good degrees,grasping the good opportunity,seeking improvement in stability coul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Key words sericulture;technique for saving labour;large-scale development;high quality;Shandong Province
  近期山东泰安、莒南县发生大面积家蚕中毒现象,部分村庄蚕农春蚕发育异常,蚕户饲养的蚕均出现5龄蚕龄期延长、丝腺发育不良、不结茧的现象。经专家实地走访调查和现场勘察,认为家蚕发育异常是由于食用了被保幼激素类农药污染的桑叶中毒所致。受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小麦“一喷三防”和“飞防”美国大白蛾的影响,山东省蚕桑产业下行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六个压力”,即稳定桑园面积的压力、蚕茧产量下降的压力、规模化养蚕的压力、比较效益低的压力和市场出口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稳定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调结构、降风险、稳增长、补短板、促升级为目标,将植桑养蚕规模化省力化、桑蚕资源利用多元化综合化、茧丝绸生产高端化品牌化作为全省蚕桑产业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和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实现行业转型升级,促进山东蚕桑产业行稳致远。
  1 基本情况
  山东省桑蚕生产历史悠久,至今仍是全国优质茧丝重要生产地[1-2]。经过多年调整,山东省蚕桑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日照、泰安桑蚕产业带和威海、烟台、日照柞蚕优势区,其中日照、泰安桑蚕产业带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占全省的50%以上,泰安市岱岳区、日照市莒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蚕桑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威海、烟台、日照柞蚕优势区柞蚕茧产量占全省的95%以上。蚕桑产业已成为山东省许多县(市)和乡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010—2016年,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3万hm2左右。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蚕茧总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变化率为-8.94%,并在不同年份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自2014年以来,变化幅度渐趋减小(图1)。
  山东省2016年蚕茧的收购价格为44元/kg,2017年为54元/kg,2018年个别地区蚕茧收购价格达到60元/kg以上。随着收购价格的提高,蚕农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纷纷扩大种养规模。但蚕茧价格的过快、过高上涨,对茧丝绸产业链后道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存在的潜在风险都不容忽视。
  2 存在的问题
  2.1 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力
  近年来,随着小麦“一喷三防”和美国白蛾“飞防”工作的展开,家蚕中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蚕农损失惨重,严重打击了养蚕的积极性,对山东省桑蚕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莒南县共有逾200张蚕种中毒,损失约60万元。
  2.2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困难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在政府扶持和财政补贴下,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其不以盈利为目的,与普通的商业性农业保险截然不同,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投入较大的财力支持才能推动。种桑养蚕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小麦、水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比,实施起来更为复杂。养蚕过程中损失相对难确定、专业性更强,定损理赔的成本比较高。
  2.3 养殖环境恶化
  近年来,受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态污染的多重影响,加之极端气候频发,养蚕环境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导致不明原因的不结茧现象频发,且发生比例不断攀升。养蚕风险不断增大,严重影响了山东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山东省蚕桑生产规模不断减少,从业人员老龄化、比较效益降低,生产积极性大幅降低,下行壓力较大。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规划,优化生产布局
  按照“稳定规模、优化产出”的思路,深入考察,合理调整桑园布局,尽快消灭“插花田”,将蚕业生产转移至生态环境较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并远离麦田和林场,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科学选择合适的桑、蚕品种进行种养,开展桑蚕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和示范户建设,点、面结合,稳定山东省蚕桑生产基础。
  3.2 加强协调配合,减少蚕农损失
  为尽量避免或减少“飞防”造成家蚕中毒事件的发生,各有关部门应全面动员、积极协调,农林蚕桑部门应该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在尽量使用低毒环保农药的前提下,将“错时飞防”“合理避让”等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3.3 广泛宣传,提高蚕农风险意识
  各级各部门在宣传种桑养蚕优势与好处的同时,向农民宣传蚕桑生产面临的风险,提高蚕农风险意识,引导农民增强稳定蚕桑业生产的信心,全力保桑稳桑,稳定生产,减缓蚕茧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3]。
  3.4 积极争取将蚕桑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养蚕风险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健全国家支持农业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蚕桑政策性保险使蚕农在养蚕失收时能获得最基本的保障,保证了蚕桑持续性生产,有力地化解了养蚕风险,为蚕农撑起“保护伞”,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对稳定山东省蚕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争取将蚕桑保险列入国家、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从政策、资金上保障蚕桑产业保险的政府补贴,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5-6]。
  2018年,莒县将桑蠶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的险种。同时规定,从事鲜茧收购的企业本着“谁合同、谁服务、谁保险、谁收购”的原则,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桑蚕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与蚕农签订生产订购合同[7],为蚕农提供合格的蚕种及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养蚕户所产蚕茧应到辖区所在茧站交售。
  3.5 选用适宜的桑蚕品种,推广省力化技术
  引进适应本地的桑品种,并根据季节特点选用抗逆性较强的蚕品种。为缓解当前劳动力短缺矛盾,可更换为果、叶两用桑品种,使蚕农养蚕种桑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从而达到稳定行业的目的。建立全年连续多次养蚕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完善蚕桑生产全过程省力化技术体系,解决用工矛盾、降低劳动强度,是蚕桑产业的必然规律,也是实现全年均衡养蚕、提高蚕桑产业比较效益的必由之路。向蚕农宣传展示和示范推广采桑机、伐条机、切桑机、喷粉消毒机和蚕室加温加湿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采取小蚕推迟出室,达到养蚕周期短、收益快、蚕儿发育齐的目的,增强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3.6 发展产业化经营
  蚕桑产业是劳动、土地密集型产业,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特征。因此,要稳定发展蚕桑产业,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加强蚕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一体化经营或订单方式,降低茧价波动给农户造成的直接损失;引导企业、合作社开展全程服务,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由专业队伍、专用机械完成技术含量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栽桑养蚕关键环节。
  3.7 推广桑园复合经营,带动产业升级
  引导蚕农开展桑园间作套种、养蚕设施以及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蚕桑核心示范园、果桑采摘园、蚕桑观光饮食体验园和茧丝绸加工特色产业园,鼓励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农民参与全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产业经营新模式,拓展增收渠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商品附加值,提高桑蚕生产综合效益,带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8]。
  3.8 实行政府生态补助,稳定生产规模
  桑树属多年生植物,栽桑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固沙防风,涵养水源。种桑是养蚕的基础,提高桑园的产能对蚕丝产量的提高以及物力、人力的充分节约具有重要作用[9]。在蚕桑及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中,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山东巨野春源实业有限公司等已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挥了生态环保、循环发展的作用。蚕桑产业属于弱势产业,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并出台行之有效的方法,符合规定条件的蚕农可享受政府生态补偿,建立科技园区的再享受一部分补贴,使蚕农得到实惠,提高蚕农积极性,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3.9 加强企业培育,创建优质品牌
  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创建优质产业集群,实施抱团发展。重点支持茧丝绸企业进行高端新产品研发、国内外市场开拓、知名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进行技术完善和创新、设备设施改进和配套,探索和创建“加工企业 基地(蚕农合作组织) 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订单蚕业,建立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
  4 参考文献
  [1] 郭光,宋洪燕,李智峰,等.山东蚕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131-135.
  [2] 孔庆富,崔太昌,封文杰,等.规模经营下的山东省蚕桑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完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3):1-4.
  [3] 李建琴,顾国达.蚕业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中国蚕业,2010,31(4):1-6.
  [4] 于永霞,黄红燕,罗坚.广西蚕桑产业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蚕业,2014,51(2):40-44.
  [5] 黄硕,黄启冲.桑蚕产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36(12):247.
  [6] 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26):71-72.
  [7] 曹拥军,李长铭,顾兵.蚕桑生产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江苏蚕业,2016,38(2):40-42.
  [8] 唐福厚.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J].北京农业,2013(30):298.
  [9] 韦丽华,沈云华.探究桑蚕产业发展前景与高效种桑养蚕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7,37(3):134-135.
其他文献
公卿名流题诗华林书院是宋代乃至中国教育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内容涵盖书院的教育功能、 家传孝义的儒家伦理、 期取青紫的科举路线、 三教合流的家国一统及" 华林" 意象的
摘要 在浠水县进行了早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氮、磷、钾肥不同配方施用量对早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显著增加早稻产量和提高效益,其中氮肥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纯N、P2O5、K2O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49.57、45.68、42.80 kg/hm2,最佳產量范围7 119.9~7 207.1 kg/hm2。  关键词 早稻;“3414”试验;最佳施肥
摘要 本文分析了曹县渔业病害情况及病害防治现状,从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防治力度、开展技术培训、加强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病害;防治;现状;建议;山东曹县  中图分类号 S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229-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fisher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双酶协同制备多孔玉米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多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多孔玉米淀粉的最佳奈件为:加酶量1%(以淀粉
类酵母真菌出芽短梗霉XYE-7是从果园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木聚糖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对其合成木聚糖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合成木聚糖酶的最佳培养基为:硫酸铵0.5%、酵
本文对微波提取紫苏叶中酚类成分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40%乙醇、微波时间为120S、微波功率为100W和料液比为1:40的条件下进行提取效果较好,其提取率为15.63±0.09mg
摘要 以“四个回归”“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为时代背景,结合森林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注重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森林工程人才。对于森林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起重机控制技术课程的课堂实物教学方式的探索,首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拓宽自身视野和方向,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提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