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计算机教学沃土上耕耘多年,笔者深深体会到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不能长久的问题,初始阶段对计算机有一种神秘感,因此对本课程怀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课程内容加深,难度加大,加上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低,就产生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对本课程的兴趣也随之降低。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勤钻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一、授课深入浅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授课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此,笔者在班级开展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在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谓一举两得。兴趣小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组装电脑、五笔字型打字大赛、计算机编排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等,吸引众多学生参加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活动不仅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广泛好评。
计算机学科操作性较强,上机时间是理论教学时间的两倍,在教学实践中,就要使学生时时感到掌握一门实用技能的乐趣。上机操作的过程融阅读、理解、观察、验证于一体,所见即所得。在教学中,笔者感到,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热情就会下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新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候,不能进行盲打,要想熟练的掌握基本指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不因枯燥而厌烦,笔者采用了金山打字通、WT等打字软件供学生进行指法练习,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精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精神倡导破旧立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素质。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更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对教材每一章节的概念、问题的设立与提出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生活化、实际化,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比如,教师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对word文档进行编排时,可以先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写一份自荐书来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怎样把自荐书做得既美观又简洁,能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接着引出要讲的课题。
在讲flash制作中的模拟小球弹跳的过程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出不同的图片、声音、轨迹、元件等,最后把各小组做好的作品逐一展览比较,选出最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作品给予奖励。课堂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只是指点迷津的作用,故提倡教师只对于难懂的、易错的知识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传授一些高效学习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知识,如硬件参数、编码、工作原理、接口等。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尽量不引用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脑,要使用的软件也全部让他们自己动手安装,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授课时不必讲满一节课,而是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针对复杂的知识点,应耐心演示给学生看,确保学生理解掌握。这样学生不会整节课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之下,而是针对自身情况自主安排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注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信息时代,重要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建立起—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作为一种普及工具,计算机为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同时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向学生提供“信息库”,让学生到“信息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信息库”中的的图片、动画、表格,经过自己处理,完成了一份花团锦簇的电子贺卡。有的学生制作成绩单、通知书、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差,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他同学,这正弥补了他们的缺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意识,学习计算机也就有了强大动力。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动力,就一定减少学习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获取知识。特别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规律以指导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自由;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不负学校、社会的重托,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授课深入浅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授课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此,笔者在班级开展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在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谓一举两得。兴趣小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组装电脑、五笔字型打字大赛、计算机编排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等,吸引众多学生参加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活动不仅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广泛好评。
计算机学科操作性较强,上机时间是理论教学时间的两倍,在教学实践中,就要使学生时时感到掌握一门实用技能的乐趣。上机操作的过程融阅读、理解、观察、验证于一体,所见即所得。在教学中,笔者感到,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热情就会下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新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候,不能进行盲打,要想熟练的掌握基本指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不因枯燥而厌烦,笔者采用了金山打字通、WT等打字软件供学生进行指法练习,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精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精神倡导破旧立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素质。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更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对教材每一章节的概念、问题的设立与提出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生活化、实际化,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比如,教师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对word文档进行编排时,可以先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写一份自荐书来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怎样把自荐书做得既美观又简洁,能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接着引出要讲的课题。
在讲flash制作中的模拟小球弹跳的过程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出不同的图片、声音、轨迹、元件等,最后把各小组做好的作品逐一展览比较,选出最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作品给予奖励。课堂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只是指点迷津的作用,故提倡教师只对于难懂的、易错的知识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传授一些高效学习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知识,如硬件参数、编码、工作原理、接口等。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尽量不引用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脑,要使用的软件也全部让他们自己动手安装,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授课时不必讲满一节课,而是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针对复杂的知识点,应耐心演示给学生看,确保学生理解掌握。这样学生不会整节课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之下,而是针对自身情况自主安排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注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信息时代,重要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建立起—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作为一种普及工具,计算机为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同时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向学生提供“信息库”,让学生到“信息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信息库”中的的图片、动画、表格,经过自己处理,完成了一份花团锦簇的电子贺卡。有的学生制作成绩单、通知书、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差,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他同学,这正弥补了他们的缺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意识,学习计算机也就有了强大动力。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动力,就一定减少学习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获取知识。特别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规律以指导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自由;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不负学校、社会的重托,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