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j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明白要解决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小学生不但能从多方面获取知识,更能从老师这里获取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通过自身体验获取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学会审题,审题清楚了才不会“跑题”,学会在题目中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找出要解决的问题,从题目中找出关键词,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情景解决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认识汉字数量有限,生活经验也欠缺,因此,学习 “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生活情景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坐车问题”:车上原来有30人,下去了15人,又上来了12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生活中乘车的情景,当到达第一个站后,多媒体展示陆续下来15人。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一直乘车到第一站,有人下了车,现在车上还有30人吗?生动的多媒体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下了车的人就不在车上啦,那么车上就比原来少了15人,应该用原来的总人数减去下了车的人数,即30-15,还有15人。这时再看多媒体展示:有大人小孩共12人又上了车。老师可以提问:现在又上来了12人,现在车上是不是就只有12人?学生们会观察,会思考了,他们会很快回答:不是,因为车上原来还有一些人没下车,他们仍然留在车上。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原来还有一些人没下车而留在车上,又上来了12人,那么把原来第一站下车后仍然留在车上的人数和后来上来的人数加起来,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列式为:30-15 12。审题清楚了,思路清晰了,明确了数理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经历解决问题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取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自信心,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多收集数学信息,分析信息,寻找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年级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要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到水上乐园租船游玩的问题:双人船每小时4元,四人船每小时7元,我们7个人租船,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自己读题目,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白该题要解决的问题是“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有的学生会这样思考:一条四人船玩1小时要7元,两条四人船玩1小时就要7×2=14元,这14元是7个人需要出的总价钱,那么,一个人就要花14÷7=2元,也就是每人要花2元。另外,也有学生会这样思考:一条双人船每小时4元,7人要租4条,4条双人船玩1小时就要4×4=16元,这16元是7个人需要出的总价钱,16÷7=2(元)……2(元),显然第二种租船方法用的钱比第一种多。搞清楚了总价钱和总人数的关系,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问题就能解答出来了。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根据生活经验思考,由于每个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同。如:小明每天早上8时到校,11时25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30分到校,16时20分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审题时要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小明全天在校的时间,因为是两个时间段,所以是上午在校的时间加下午在校的时间。从题目给出的信息,要弄清二十四时计时法,如下午2时30分即是二十四时计时法的14时30分,而16时20分即是下午4时20分。上午在校时间用11时25分减8时,共3时25分。根据二十四时计时法,下午在校时间可以用16时20分减14时10分,得2时10分,又可以用十二时计时法计算,用4时20分减2时10分,得2时10分。上午在校时间和下午在校时间的和,就是全天在校时间,即3时25分 2时10分=5时35分。解决这道题,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在校的学习经历灵活思考,解决问题。
  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年级 “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
  如: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2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1.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首先让学生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搞清楚是哪一类型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审题,找准关键词,明白是属于行程问题。确定是行程问题了,就可以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速度×时间。从“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2小时到达目的地”,可以知道总路程,因为s=vt,所以总路程为3.8×2(km)。实际走完原定路程并没有用2小时,而只用了1.5小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总路程一定, s=vt,可以用3.8×2÷1.5列式解答,还可以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来解决问题。设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为x千米,列方程1.5x=3.8×2,解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审题是关键。通过审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我国历来倡导师德,历代的教育家提出了诸如为人师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理念。这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教师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得做到;要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可以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
期刊
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文是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顽疾”,他们觉得要写好作文简直就“难于上青天”。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觉得写作文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呢?大概很多老师都会有一个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当学生爱上写作之后,自然就会乐意去写。可是,知易行难,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开展活动,点燃激情  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当学生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了一篇文章,却只是换来老师的一个分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制度基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公司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
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及动植物生命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禽流感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件。但是,禽流感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SPS协议是WTO体系下专门处理
高效课堂,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确实,精彩高效的课堂要用“放手”来成就。  一、目标引路,有的放矢  在我们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放手不等于放任。当语文课堂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就更加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要立足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老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
体育教学在课程中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情操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
期刊
对石羊河下游柠条河岸林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得出柠条主要病害有4种,害虫有3种,分析了其危害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