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案例,分析研究了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就业率,扩大就业面,实现精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能得到想要招收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解决毕业生就业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焊接;分散式;课程设置;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8-0049-05
  河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已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区域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呼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要与企业、社会更多的沟通交流,培养出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河南省高职院校多是综合性院校,设置不同的院系和专业。想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各专业不应依据统一的或相似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而应当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及当地实际形成特色专业, 大胆打破传统授课方式和教学体系,有目标地寻求合作企业,形成适合自身、别具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1]。
  本文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案例,结合该专业自身特点,分析研究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焊接专业现状分析
  (一)学校与企业的对接问题
  区别于本科和中职学校的焊接专业,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因此在社会上很受欢迎。企业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由于焊接给人们直观感受是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待遇低等特点,导致河南省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面临招生困难的境况,即使是焊接专业新生,入学后也会有转专业的现象,导致每届焊接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又由于焊接专业是资金投入大的专业,因此好多高职院校都放弃开设焊接专业,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焊接专业,每年毕业生远远达不到企业用工的需求数量。
  河南省开设焊接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数量上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且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存在脱节现象,就业供给和社会需求不够匹配,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对接的问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国机械工业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央企)、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公司(央企)、中国海尔集团(国际知名企业)、宇通客车等大型企业,且毕业生对于接收企业满意度很高。但在这些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中发现,多数招收焊接专业的企业一般只招收某一焊接工艺人员,且有人数要求。比如生产汽车的企业主要招收二氧化碳保护焊工,生产空调的企业主要招收掌握氧气—乙炔焊接工艺的人才,而有的企业只招收氩弧焊工。因此,从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来看,依据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有差异,学校向社会输出人才还不能满足社會要求,无法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零对接[2]。
  (二)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
  高职教育着力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故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一般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环节安排的课时量饱满。目前,我校焊接专业实训基地拥有7个焊接实训室,配置有交流焊机、交直流两用焊机、等离子切割机、自动焊接机、交直流氩弧焊机、逆变CO2焊机、逆变数字多功能焊机、埋弧焊机,磁粉探伤机、光学显微镜、焊接机器人等150余套,构建了“教、学、做”一体的实训体系。但实训条件存在限制,因资金不足,场地设备有限,长期以来,焊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大都是学校,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实训课进程中每天大量耗材的消耗导致资金需求量大。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建有生产性实训基地但没有与企业深度融合,企业和教育并未完全融为一体[3]。
  (三)学生学习目标与就业脱节
  目前,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的学生来看,自从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定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于就业更是迷惘。学习目标模糊,就业前景茫然,学生学习目标跟就业之间不挂钩,这对于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都产生不利影响。
  这就要求学校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专业课,实现校企联合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目标,消除盲目性,并树立先就业的理念,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学校才能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
  二、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新生入学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在新生入学之际,根据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岗位需求,校方与企业签订协议,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主要协议用工数量和该焊接工艺的人才培养。比如,一家企业需要从事二氧化碳保护焊工艺的人才10人,另一家企业需要从事氩弧焊工艺的人才10人,校方就把今年的新生与各家企业签约。对于签约的学生企业需要什么焊接工艺,就重点学习该工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分散式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服务区域经济,扩大就业面积,提高就业水平,特提出“分散式”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即在学生入学之际,就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工艺培养学生,对专业实训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企业需要掌握哪种工艺的焊工,人才培养方案就设置该工艺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强化该工艺的学习。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协议,真正做到校企联合培养,做到精准培养、精准就业,解决校企矛盾。
  (一)分散式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传统人才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一般同一个专业都是统一的,即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所接收的课程都是一样的。对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也是如此,自2011年招生以来,每一级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都是一样的。理论课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图(含CAD)”“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技术”“传热学概论”“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理论课中专业课主要有“弧焊电源”“金属熔焊原理”“金属焊接工艺技术”“焊接机器人编程及应用”“焊接结构生产与焊接夹具”“焊接质量检测技术”“生产管理”等。从2016年入学的焊接学生开始,把学生分组,采取分散式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保留同样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的实训课程分散设置。将社会需求量大、技能要求高的焊条电弧焊技术、气焊气割技术、二氧化碳保护焊、氩弧焊工艺单列出来,作为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   根据企业需要的特定工艺和精准就业思想,相比于之前的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区别于之前主要是实训课程设置的改变。原有教学计划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焊接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有“金工实习”等课程,分别开设在不同的学期。其中“手弧焊工艺实训”“CO2焊工艺实训”“氩弧焊工艺实训”“气焊气割工艺实训”设置的课时量较多,也就是重点学习的工艺。学生的实训课程根据表1统一安排开设。学生在完成以上工艺的学习和操作后,能掌握基本的技能,但与企业签约就业时发现,企业只需要能熟练掌握一种工艺的人才,而我们按照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几种工艺都学习过,但对于某一特定工艺的掌握程度不够精,实践训练的时间还不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还不能胜任企业提供的岗位。
  因此,从2016级起,焊接专业大胆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在新生入学时有目标地寻求合作企业, 结合焊接专业自身特色,分散式地设置人才培养实训课程,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实践核心课程设置见表2—5。
  
  根据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学生入学时即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需要什么工艺,这些学生学习的重点核心课程就只有这一种工艺。自2016级起焊接专业的学生开始采取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表2可以看出,培养的学生重点实训课程是手弧焊工艺;从表3可以看出,培养的学生重点实训课程是气焊气割工艺;从表4可以看出,培养的学生重点实训课程是 CO2保护焊工艺;从表5可以看出,培养的学生重点实训课程是氩弧焊工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直接到对接企业顶岗实习。
  分散式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可以使核心工艺得到强化,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满足企业需求,做到精准培养。
  (二)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与企业的对接
  关于学生分组,在前期基础实训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兴趣,由学校和企业的教师评估后做出分组。焊接2016级学生共46名,分组如表6所示。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树立了先就业的理念,明确了自己的对接企业,确定了自己的岗位,大大的提高了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上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上岗,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学校直接输出适合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和企业实现了零对接。学生、学校、企业达到了三方共赢。
  三、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分析
  (一)与订单式培养的区别
  按照不同标准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企业介入年限不同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 其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最为典型的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专第一学年,学生按常规接受公共课和专业课教育, 第二学年学生根据提供的订单信息并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与企业相符的具体学习方向;企业根据订单约定, 从二年级学生中选录对其感兴趣学生, 组成订单班, 实行校企合作培养。在三年级时这些订单班学生将被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施行工学交替, 进一步提升岗位技能。
  另一种是学习前订单式人才培养。即校企签订订单在前, 选人在后, 企业介入学生选拔、考试和录取等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该模式首要一点是选取适合合作的企业, 然后共同招生、选拔, 组成最终订单班,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订单班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等,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职。
  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以上两种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类型。焊接专业的学生由校方来招生,本年级焊接专业新生在入学后,根据各个企业对焊接岗位的需求,校方与多个企业签订协议,协议内容主要是用工数量和该焊接工艺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企业需要什么焊接工艺,就重点学习该工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做到精准培养。不仅就业,进入企业后从事的岗位也确定了,切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二)分散式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
  企业需求什么焊接工艺,就培养该岗位的工艺,即该工艺课程就是重点学习课程。掌握该工艺的学生熟练掌握该技能后直接上岗,对其他工艺的学习不做要求,这就是分散式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之所以既定企业又定岗位是根据焊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性,如此以来才能适应市场经济。
  那么,其他焊接工艺,如果学生想了解或是学习,这就要根据总学期的学时分配,可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兴趣小组”或“创新团队”的方式授课,适当地培养学生学习其他非重点工艺实训课程。
  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合高职高专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了企业需求,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不影响其他工艺的学习。可以说,不仅针对性强实现精准培养,同时是非常灵活的。
  (三)不足之处
  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不足之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每一级焊接专业约有学生50人,设有一个辅导员教师管理。因为把学生分组与各家企业签约,同一年级的学生分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需要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轮训学习,特别是在顶岗实习教学期间,由于学生在企业里的时间比较长,人员较为分散,不方便辅导员教师的管理。因此,还需要校企双方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学生。
  综上所述,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因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岗位特点,專业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大大地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做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深度校企合作。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分散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结合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符合地方或区域发展所需, 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案例仅仅分散设置了实训课程,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焊接技能, 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分散式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随企业需求与技术进步及时调整,不仅实训课程可以分散设置,专业理论课也可以分散设置,使得学生技能更加专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并不断地完善后可引领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发展,在其他专业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晓光.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18(9):18-28.
  [2]公永建,丁海.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焊接专业企业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3-85.
  [3]汪俊荣.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思考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82-183.
  [4]赵国际,陈建华.高职焊接专业多样化建设创新发展模式[J].电焊机, 2015,45(8):229-232.
  (责任编辑:刘东菊)
其他文献
本文相对于传统的档案利用概念提出了档案的深度利用,分析了档案利用的目的、现状,在研究教学档案编研内容和服务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档案深度利用的方向.
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分析了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本文简称"B级"考试)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本文简称"四级"考试)的两者关系即考试性质、考试的题型及测试点等进行分析,指出两种考试的不同之处,同
在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采用开放性训练法,较之情景模拟法,训练实效有较大提高。为此,要以系、部日常工作、学生各种社团及"二课"活动、秘书事务所辅助性服务、实岗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