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令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事,而幼儿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认识颜色的活动, 一幼儿不小心把颜色瓶打翻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幼儿发现后问:“老师,颜色怎么改变了? ”夏天阵雨后,天空出现了亮丽的彩虹。几个孩子看到后问道“彩虹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这种在幼儿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物或有趣和新奇的科技产品与情景,激起幼儿的好奇,导致幼儿自发投入并渴望探索的行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
一、善于捕捉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1、仔细观察,善待幼儿行为。一个春天的午后,孩子们在操场上有戏,突然看见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看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地上发现了几只蚯蚓,小舟捡来小石子故意阻住蚯蚓的去路,晨晨恶作剧地用树枝挑起蚯蚓往小朋友面前送,蚯蚓从空中摔下后身体断成了两段,谷雨又叫又跳脖子上的青筋冒得老高,胆小一点的则皱着眉头远远的观看。此时的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把断成两截的蚯蚓带回教室放花盆中养着,让幼儿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使偶发性活动得到了延续探索。
2、注意倾听孩子话,从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日常活动中,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想,随心所欲的做,随心所欲的说。教师对孩子之间的对话要留心,并从中获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一天,陈亮言自言自语道:“咦,变成了大树”,“变成假山了”接着惊呼道:“朱俊潮快来看,又变成怪兽了”“真的像怪兽!”朱俊潮说: “真厉害,能变出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呀?”。陈亮言说:“因为它是万花筒呀,能变一万样东西” “一万样?骗人!”朱俊潮瞪大了眼睛。“万花筒!万花筒!能变一万样!”陈亮言急得小脸通红。我听了他们的话,从“照相馆”借来了三面小镜子,给他们演示三棱镜反射成像原理。“哇,真的好神奇呀!我也想要做个万花筒。”朱骏潮跃跃欲试。孩子的自言自语或与同伴间的对话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教师初步释疑让幼儿产生对万花筒的进一步探索欲望。对待偶发性科学活动不仅要认真观察、专心聆听,还要通过仔细分析与思考,真正感受幼儿的所思所想,发现表面信息背后所蕴藏的价值。
二、支持鼓励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1、支持幼儿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孩子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在遇到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求助于教师和同伴。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去年冬天的一场雪后,孩子们在操场上玩雪,忽然有个孩子竟大口大口地吃起雪来,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也跟着吃起来。我刚想阻止,有一位小朋友大声说:“我妈妈说过,雪很脏的,不能吃。”马上有小朋友回应:“这么白的雪怎么不能吃?”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我肯定了他们对问题的发现,想与其告诉他们答案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更有价值,就让孩子们把雪装在瓶子里,放到科学区。下午,小朋友纷纷跑来告诉我雪是脏的。我故意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把瓶子拿来给我看里面的脏东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没有讲一句有关科学的话,仅仅是抓住了一个契机,就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提取争论的话题,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发现,还要从他们的议论中提取能让幼儿争论的话题,以合作者身份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使幼儿获得新的科学知识。
园外散步时,几个男孩子在草地里发现了一只蟾蜍和一只青蛙。他们对着蟾蜍和青蛙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这个是蟾蜍还是青蛙?”;“青蛙是益虫,蟾蜍是害虫”“蟾蜍长的丑”。我没有急于评判,直到孩子们纷纷跑过来问寻答案以验证自己的观点时,我才建议孩子们把它们带回自然角里观察比较。孩子们不仅发现了蟾蜍和青蛙在外观上的差别,还对“蟾蜍是不是益虫,该不该把它打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天里,幼儿家长为孩子各自从网络、书籍中找到很多的答案,同时我们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蟾蜍青蛙的活动。成果交流时,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资料并进行了介绍。我及时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孩子们个个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十足。积极地支持鼓励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爱护幼儿的探索成果,会使他们更加兴趣浓厚地进行探索。
三、提升和遷移幼儿的感性经验,延续探索偶发性科学活动
当偶发性科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适当的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提升和迁移,打开孩子们的科学心扉,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后,带着更多的问题在进行探索。偶发性科学活动“庄园内的水轮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水轮车为什么会转”,通过实际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让水轮车转起来以后,更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让水轮车转得更快”, 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寻找影响因素,将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得出使水轮车转得更快的原因。活动结束时,我又将幼儿的探索活动引向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像水轮车一样会转动?”“是谁帮助它们转起来的?”对此类事情感兴趣的幼儿会继续探索,使活动终而不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尝试做敏锐的捕捉者,善于观察、倾听、把握、有效的指导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使幼儿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经验的获得等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机关幼教集团附小幼儿园 江苏】
一、善于捕捉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1、仔细观察,善待幼儿行为。一个春天的午后,孩子们在操场上有戏,突然看见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看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地上发现了几只蚯蚓,小舟捡来小石子故意阻住蚯蚓的去路,晨晨恶作剧地用树枝挑起蚯蚓往小朋友面前送,蚯蚓从空中摔下后身体断成了两段,谷雨又叫又跳脖子上的青筋冒得老高,胆小一点的则皱着眉头远远的观看。此时的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把断成两截的蚯蚓带回教室放花盆中养着,让幼儿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使偶发性活动得到了延续探索。
2、注意倾听孩子话,从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日常活动中,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想,随心所欲的做,随心所欲的说。教师对孩子之间的对话要留心,并从中获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一天,陈亮言自言自语道:“咦,变成了大树”,“变成假山了”接着惊呼道:“朱俊潮快来看,又变成怪兽了”“真的像怪兽!”朱俊潮说: “真厉害,能变出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呀?”。陈亮言说:“因为它是万花筒呀,能变一万样东西” “一万样?骗人!”朱俊潮瞪大了眼睛。“万花筒!万花筒!能变一万样!”陈亮言急得小脸通红。我听了他们的话,从“照相馆”借来了三面小镜子,给他们演示三棱镜反射成像原理。“哇,真的好神奇呀!我也想要做个万花筒。”朱骏潮跃跃欲试。孩子的自言自语或与同伴间的对话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教师初步释疑让幼儿产生对万花筒的进一步探索欲望。对待偶发性科学活动不仅要认真观察、专心聆听,还要通过仔细分析与思考,真正感受幼儿的所思所想,发现表面信息背后所蕴藏的价值。
二、支持鼓励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1、支持幼儿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孩子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在遇到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求助于教师和同伴。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去年冬天的一场雪后,孩子们在操场上玩雪,忽然有个孩子竟大口大口地吃起雪来,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也跟着吃起来。我刚想阻止,有一位小朋友大声说:“我妈妈说过,雪很脏的,不能吃。”马上有小朋友回应:“这么白的雪怎么不能吃?”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我肯定了他们对问题的发现,想与其告诉他们答案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更有价值,就让孩子们把雪装在瓶子里,放到科学区。下午,小朋友纷纷跑来告诉我雪是脏的。我故意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把瓶子拿来给我看里面的脏东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没有讲一句有关科学的话,仅仅是抓住了一个契机,就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提取争论的话题,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发现,还要从他们的议论中提取能让幼儿争论的话题,以合作者身份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使幼儿获得新的科学知识。
园外散步时,几个男孩子在草地里发现了一只蟾蜍和一只青蛙。他们对着蟾蜍和青蛙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这个是蟾蜍还是青蛙?”;“青蛙是益虫,蟾蜍是害虫”“蟾蜍长的丑”。我没有急于评判,直到孩子们纷纷跑过来问寻答案以验证自己的观点时,我才建议孩子们把它们带回自然角里观察比较。孩子们不仅发现了蟾蜍和青蛙在外观上的差别,还对“蟾蜍是不是益虫,该不该把它打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天里,幼儿家长为孩子各自从网络、书籍中找到很多的答案,同时我们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蟾蜍青蛙的活动。成果交流时,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资料并进行了介绍。我及时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孩子们个个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十足。积极地支持鼓励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爱护幼儿的探索成果,会使他们更加兴趣浓厚地进行探索。
三、提升和遷移幼儿的感性经验,延续探索偶发性科学活动
当偶发性科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适当的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提升和迁移,打开孩子们的科学心扉,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后,带着更多的问题在进行探索。偶发性科学活动“庄园内的水轮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水轮车为什么会转”,通过实际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让水轮车转起来以后,更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让水轮车转得更快”, 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寻找影响因素,将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得出使水轮车转得更快的原因。活动结束时,我又将幼儿的探索活动引向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像水轮车一样会转动?”“是谁帮助它们转起来的?”对此类事情感兴趣的幼儿会继续探索,使活动终而不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尝试做敏锐的捕捉者,善于观察、倾听、把握、有效的指导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使幼儿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经验的获得等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机关幼教集团附小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