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变得更有效率呢?下面就谈谈自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提问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编排本身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课堂提问的顺序同样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教学中根据教材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联系的,逐步推进的问题组成问题链,这样的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
⑴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动手折一折,涂色表示出白纸的1 2,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得到1 2的。在学生得出三种不同折法表示1
2的情况下,接着进一步提问: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 2?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数的本质,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 2。这一教学过程,用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顺利的让学生从整数认识到了分数,并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时机,巧妙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佳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教师的适时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提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思维发生障碍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之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常采用铺垫性的提问,减小难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六(2)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
4
,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读题后都在陷入沉思,显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点拨提问:(1)如果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有25人,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就比男佷生少几分之几?经这样的提问,学生容易的先求出男生人数,再利用男女生人数求出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少1 5。这样这道难题顺利的被学生解决了,同时也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了举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再次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如果我们从份数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也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女生人数是单位“1”有4份,男生比女生多1份是5份,女生比男生少1份占男生的1 5。可见教师的提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应难易适度,恰到好处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的空间,起不到提问的作用,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给学生的思维起引领导航作用,过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切合学生,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堂提问应一针见血,突破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穿越”相融,共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起到引领探索、点石成金的重要作用,要“一问中的”。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答:符合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叫做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符合这一条件。教师接着出示标有平行四边形的集合圈,并出示标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子母集合圈,请学生讨论后上台贴图“长方形、正方形应该在哪里?”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贴图后说: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追问:“它特殊在哪里?”生答:长方形的角一定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正方形又因为四边都相等所以是特殊的长方形。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教学中只要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的突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让我们挥动“有效提问”这一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在数学教学的时空里,与学生一起振翅翱翔吧!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江苏】
一、课堂提问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编排本身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课堂提问的顺序同样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教学中根据教材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联系的,逐步推进的问题组成问题链,这样的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
⑴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动手折一折,涂色表示出白纸的1 2,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得到1 2的。在学生得出三种不同折法表示1
2的情况下,接着进一步提问: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 2?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数的本质,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 2。这一教学过程,用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顺利的让学生从整数认识到了分数,并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时机,巧妙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佳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教师的适时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提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思维发生障碍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之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常采用铺垫性的提问,减小难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六(2)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
4
,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读题后都在陷入沉思,显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点拨提问:(1)如果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有25人,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就比男佷生少几分之几?经这样的提问,学生容易的先求出男生人数,再利用男女生人数求出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少1 5。这样这道难题顺利的被学生解决了,同时也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了举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再次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如果我们从份数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也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女生人数是单位“1”有4份,男生比女生多1份是5份,女生比男生少1份占男生的1 5。可见教师的提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应难易适度,恰到好处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的空间,起不到提问的作用,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给学生的思维起引领导航作用,过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切合学生,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堂提问应一针见血,突破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穿越”相融,共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起到引领探索、点石成金的重要作用,要“一问中的”。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答:符合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叫做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符合这一条件。教师接着出示标有平行四边形的集合圈,并出示标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子母集合圈,请学生讨论后上台贴图“长方形、正方形应该在哪里?”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贴图后说: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追问:“它特殊在哪里?”生答:长方形的角一定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正方形又因为四边都相等所以是特殊的长方形。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教学中只要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的突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让我们挥动“有效提问”这一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在数学教学的时空里,与学生一起振翅翱翔吧!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