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胶带或胶板用于蟑螂的监测已多年,本实验将其与药剂联合使用,将不同浓度的杀虫药剂涂于胶面上,将被试种群的德国小蠊粘于其上,24h后观察其死亡率.根据粘胶板上的不同药剂剂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带或胶板用于蟑螂的监测已多年,本实验将其与药剂联合使用,将不同浓度的杀虫药剂涂于胶面上,将被试种群的德国小蠊粘于其上,24h后观察其死亡率.根据粘胶板上的不同药剂剂量,可以求出被试种群的死亡--剂量曲线,以实验室敏感种群的LC50做为基数,便能够求出该种群的抗性指数.用该种方法对采自北京地区的4个德国小蠊种群进行抗性检测,同时采用传统的药膜法对该4个种群的击倒抗性进行测定,将此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4个种群的抗性大小的趋势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应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隐孢子虫表膜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4G4中,扩增出抗体VH和VL基因,用Linker(Gly4Ser)3基因,将VH和VL基因连接成ScFv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
在整理采自辽宁省蚋科标本时发现原蚋属Prosimulium赫蚋亚属Helodon,新种,林栖赫蚋P.(H.)lochmocola sp.nov和原蚋亚属Prosimulium毛足种团Prosimulium hirtipes-mixtum specie
根据作者已测得的Contracaecum ogmorhini复合种(包括Contracaecum ogmorhini和Contracaecum margolisi)线粒体DNA cox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针对C.margoli
利用牛源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超声粉碎物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3~5次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4株持续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
目的:构建细粒棘球绦虫疫苗候选分子EgA31重组质粒,表达及纯化EgA31/GST融合蛋白,为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EgA31cDNA,将得到的c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然后亚克隆
为了研究细粒棘球绦虫EgA31重组蛋白的抗原性,作者将细粒棘球绦虫66 kDa抗原的cDNA克隆EgA31 3′端500 bp碱基片断亚克隆入pGEX-5X表达质粒,构建EgA31/GST重组蛋白原核表达系
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选择了天然林保护区和苗圃林保护区两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
本文主要报道采自云南的虻科3新种,分别命名为道好虻Tabanus daohaoi sp.nov.,良清虻Tabanus liangqingi sp.nov.,和柏通麻虻Haematopotas burtoni sp.nov..另外记述了我国4
本文根据采自湖北省的标本,对显著蚋Simulium(Simulium)prominentum Chen and Zhang,2002的成虫期形态作补充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