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的引介新与发掘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xiao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工夫,《博览群书》竟然出版四百期了,也就意味着三十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收到《博览群书》董山峰主编、谢宁编辑发来的消息,真的想不到这么快。值此时节,要向《博览群书》几代人表示衷心祝贺,更要表示衷心感谢。我现在虽然说不出究竟从《博览群书》获得了哪些有用的知识,但我确实发自内心感谢《博览群书》对新知识的引介,对旧知识的发掘,让这些知识成为当代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是学中国学术史的,知道目录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在读书时代,就格外注意目录学的研读,阅读过从《汉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补正》等主要目录学著作,我们那时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博览群书”,由博返约,没有坚实的广博的大量阅读,就不可能有精且深的学问。
  旧的书目阅读确实枯燥乏味,为了改善阅读感觉,那时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了具有书目性质而又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一些今人“书目答问”,现在还能记住的有冯友兰、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史要论》,以及梁启超、胡适等人开列的所谓“必读书目”之类。这些作品与传统的书目已经有了相当区别,按照这些作品的指引再去阅读原著,确乎有事半功倍的感觉,至少对相当一部分经典建立了认识,有了兴趣。
  当然,这些人的知识指引仍然稍显枯燥,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怎样让读者建立阅读的兴趣,依然没有真正解决。后来有机会阅读《博览群书》等一系列书评类刊物、读物,方才恍然有悟,好的书目不是一味推销,一味赞美,还应该给予分析,给予评判。这就是《博览群书》给我的感受,当然并不具有代表性。
  从读者的立场,我真诚感谢《博览群书》的知识传输。从作者的角度,我更应该感谢从《博览群书》主持者、编辑那里获得的无穷教益。我这几天查了一下大概记录,过去一些年,我几乎每年都有几篇短文在《博览群书》发表,这些文章于读者或许并非必须,于我个人则是思想历程中的一个环节,真切反映了我的学术进路。
  2011 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我出版了稍有一点心得的《1911 年中国大革命》,不久就应约为《博览群书》提交了一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讨论传统叙事对辛亥革命描述的時代性,我认为从当代中国历史转型视角重新考察辛亥革命,我们可以对清廷主导的改革,对革命党人对改革施加的外部压力,对立宪党人的配合,重新认识晚清十年政治变革失败的真相。我的大致看法是,晚清的变革就形式而言,丢掉了政权,但从中国大历史而言,辛亥革命导致这一结果只是历史的偶然,而且就政制架构、法律制度而言,民国前半段并不是一切归零,另起炉灶,而是充分汲取了晚清政治变革、法律再造的成就。就完整意义而言,辛亥革命是国体变革,对于现代民族国家重构意义重大。
  如何认识晚清,如何认识民国,成为那几年知识界极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翌年(2012),我又在《博览群书》发表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民国》。这篇文章借助于互联网获得了极大范围传播。我的看法是,广义的民国并不只是共和国的前身,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如果我们不能对多元的民国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许多事情都说不清楚。民国前本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北洋时期”,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历史走出帝制,构建了共和,另一方面在政治架构、法律制度上“民承清制”,是在晚清十年政治变革基础上的维新、损益,而不是一切归零,从头开始,因而这个时间段实际上就是中国资本主义最为完整的一个时期,不论利弊,都表现的惟妙惟肖。所谓资本主义不合乎中国国情,就是说完全的比如北洋时代的资本主义没有力量,不仅对外没有力量,外交无力,即便对内也无法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集中精力于现代化建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接着建构的民国国民政府,实际上抛弃了北洋自由资本主义架构,转向一种更有整合力量的党国体制。
  为《博览群书》供稿是一个极为愉快的过程,在与编辑的互动中,不仅可以知道知识界的一些信息,而且也将自己与读书界的距离拉近,让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更接近于实际生活。比如我在2013 年发表的《互联网时代历史研究与书写》,就是应编辑要求为《博览群书》专门写的,在这篇文章中我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历史学者应取的立场、态度。这篇文章后来也被几家刊物转发,一个普遍的共识逐步建立,就是历史学者研究对象虽然很陈旧,但在理念上、方法上还是应该跟上时代,与时俱进。《博览群书》是知识界一个很好的平台,出版四百期依然不忘读好书、好读书,营造书香社会的初心。
  衷心祝愿《博览群书》在全球化背景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现代社会知识生产贡献自己的心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丁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真正的知识分子多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想起人类的未来,他们不时眼含孤独的泪水;真正的知识分子常持批判的眼光,一如北岛的回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中国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谱系,追溯至古代往往让人联想到“士大夫”。中国士大夫矢志不渝的至高理想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个从事人文学科的高校教师,其工作离不开教书写书读书,所谓三书先生也。就教书而言,如果从1977年12月初参加高考后,前往广安县城的一所民办中学担任高中语文代课教师算起,2017年刚好是我从教40周年。可第一阶段教龄很短,仅仅两个月,寒假之后的早春二月便因考入大学而离开,否则可能误人子弟了。大学毕业后进入初中任教,同样只教了半年而再次离开。真正的教学生涯应该是1985年研究生毕业开始,掐指一算
在撰写《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时,有三个难题,我意识到了,但没能很好解决:第一,前方战事与后方学术如何互相勾连;第二,是否公开谈论伪北京大学与伪中央大学;第三,怎样叙述存在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些都不是“禁区”,是我自己的问题:在写作方式、史料运用与学术立场之间,存在某些不太好弥合的裂缝,再加上时间紧迫,只好暂时搁置。  收到张在军《西北联大》书稿时
这是一本谈家庭教育的书,跟我平常的文艺“本行”有点距离,好在我是中学生的母亲,好在作者是认识了近20年的朋友,好在作者从事的工作也跟文艺有关,何况在此我也是重点聊聊作者李春利其人。当然,把文章标题改为“为母亲的女性”似乎更恰切。  若干年前看过一篇鸡汤文,大意是中国女性和外国女性的差别云云,文章论证了这些差别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以及西方文化、西方社会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女性比中国男性出色
我兴味盎然地通读了《青春无界》。  这部散文集,我读出了文采,读出了哲理,读出了藝术,读出了青春。文采怡人,哲理启人,艺术悦人,青春迷人。施立夫是三十多岁的青年人,他对青春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中还有追求,那么他的青春就还没有结束,青春是在他放弃了追求的那一刻才戛然而止的,对于有追求的人,青春是没有边界的,亦无止境。其实,青春与年龄无关。  他正值青春年华,即使以后失去青春的时候,也会
于1998年开始启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今年已实施15年。这一计划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官方和民间的感受似乎很不相同。在官方看来,这一计划成果丰硕,而在民间看来,这一计划某种程度却加剧了学术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制造出庞大的学术利益共同体,破坏了我国的学术生态。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官方和民间的分析,都围绕着这一计划的宗旨进行——该计划的主要宗旨在于通过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
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于1981年的四、五两期《十月》刊登,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以改革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获得广泛赞誉,并于1984年获得“茅盾文学奖”。2018年度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三中全会后,一个标志着我党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列主义轨道的时间点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现代化建设。《沉重的翅膀》以此为背景,讲述了重工业部和所属曙
明末清初,天花藏主人创作小说《玉娇梨》,风行一时,其以才子佳人为主人公、以才子佳人的婚恋故事为主线、最终以大团圆收场的模式,都在后世的小说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发扬。天花藏主人的第二部小说《平山冷燕》,更是让“诗文酬唱推动情节发展”成为了这一类小说的“标准配方”。天花藏主人之后,才子佳人小说日益红火,最终在清初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对清代前期的小说创作,尤其是世情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天花藏主人
有关中共历史的出版物,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就是很受读者关注的一个方面。与此连带的,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图书,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读书界·近年来的有影响的出版事件,莫过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以下简称《党史》二卷)的出版发行。这本约90万字的巨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8年开始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的重要历程。本书的
《弇山堂别集》是王世贞追忆古贤、效仿《史记》而作,其言:“愚故欲法司马氏……愚且愿为之执鞭,而终其身也。”陈文烛认为其“以意师之”。而明代记史制度之弊,亦让其致力于将《别集》写成“‘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又于《艺苑卮言》言:“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换言之,其不仅继承《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批评精神,而且秉承以天地为史的泛史观,如此成就“明一代之实录”的美誉。“不虚美、不隐恶”,言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