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对课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那种过分注重内容分析,过多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的语文教学,教师主宰课堂,“牵着学生走”的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语文教学,逐渐淡出语文课堂。但是,在新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仿成分太多,缺少个性化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推广“三板块层进式民主化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听听个别教师的课,且不说课堂效果如何,仅那单一、呆板的模仿模式就让人感到俗不可耐。导入新课平铺直叙,分析课文严格按三步骤:首先,拿出字典开始查找自己不会的字词;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找出的问题,其中教师点拨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听上三堂这样的语文课,听课者就会感到乏味,试想十二三岁的孩子天天听教师讲课,况且堂堂语文课都如此,也就难怪他们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了。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也许教师们是为了应付听课者才做得这么“形式完美”。事实上,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尤其是语文课,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组合里的地位不一样,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应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允许多种形式并存。总之,教学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总是要冲破模式,产生新的变化,又形成新的模式,这就是教学活动的辩证法。
  二、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有偏差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想尽了种种办法,从理念到实践,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有悖主体性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
  1. 偏离主题不予引导。《标准》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问题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绝对的。但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违背了原文的主旨,造成了文本价值观的失落。如一位教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美丽的画面,然后问学生:“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我最想吃大狗熊!”教师笑了笑说:“噢,他想吃鲜美的狗熊肉。”其实,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从“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角度去引导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怎样的人?
  2.“无效合作”流行课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和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例如,有的分组学习,由于要讨论的问题不一定是全班学生急于要解答的问题,也许对优等生不成其为疑问,后进生又不知疑在何处,勉强让学生分组讨论,只是给优等生提供再次展示才华的机会,达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
  3. 活动表演热闹浮华。有些课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复韵母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带着印有单韵母的头饰“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由于事先教师没讲清做游戏的真正目的,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个别学生找过一个朋友以后就坐在原位不动了,因为他不知道还可与其他单韵母重新组成新的复韵母,所以无论教师怎么提示,他都无动于衷,致使这节课一团糟。
  4.“作秀”成分多。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常常是学生举手如林,应答如流,活动面也宽,乍看起来,这是一个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场面,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出的问题太浅,学生的回答不过是重复课本上的结论,思维在课本内容的表层徜徉。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某些公开课上,由于学生预习太充分,或者是已上过的课,学生在整堂课上没有一点卡壳,言语没有一点梗塞,甚至没有一点过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带有表演的性质。
  总之,课程改革的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学习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参与和实践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改革步入正规,并向纵深发展。[e]
  
  (山东省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250200)
其他文献
话题作文已成为近几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中考作文形式,它是让学生在同一话题下,或陈述各自的生活经历及体验,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和见解;抑或通过描述、
“乳房作为身体的组成部分,早已超越身体的范畴。每当大家谈起乳房时总是在欲望中夹杂着文化、经济、政治等与乳房无直接关系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乳房演化成为一种文化资
期刊
【关键词】小学语文 深入阅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42-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突出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  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下,电大教师的角色应该围绕着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熟练运用于教学实践这个尺度进行定位,电大教师应该成为教育资源传输专家和指导与辅导专家.地市电
目前不少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着思维缺乏创新的活力,选材立意思路狭窄以及结构雷同等的弊病。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一点,与作文教学中教师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关。  在人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中,潜藏着无穷的创新因素,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挖掘并优化创新因素,会更有利于
许多生活中难以理解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关键就是合理地建立数学模型,理清解题的思路,举例说明如下。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顽疾,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一是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二是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由权。三是说写脱节,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
分式的运算、求值可以说既考查代数式的运算及变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在历年的中考题中常常出现,因此,掌握它们的题型和解题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整数,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结合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灵活、巧妙地利用整数“1”,可以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