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对课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那种过分注重内容分析,过多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的语文教学,教师主宰课堂,“牵着学生走”的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语文教学,逐渐淡出语文课堂。但是,在新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仿成分太多,缺少个性化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推广“三板块层进式民主化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听听个别教师的课,且不说课堂效果如何,仅那单一、呆板的模仿模式就让人感到俗不可耐。导入新课平铺直叙,分析课文严格按三步骤:首先,拿出字典开始查找自己不会的字词;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找出的问题,其中教师点拨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听上三堂这样的语文课,听课者就会感到乏味,试想十二三岁的孩子天天听教师讲课,况且堂堂语文课都如此,也就难怪他们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了。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也许教师们是为了应付听课者才做得这么“形式完美”。事实上,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尤其是语文课,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组合里的地位不一样,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应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允许多种形式并存。总之,教学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总是要冲破模式,产生新的变化,又形成新的模式,这就是教学活动的辩证法。
二、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有偏差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想尽了种种办法,从理念到实践,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有悖主体性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
1. 偏离主题不予引导。《标准》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问题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绝对的。但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违背了原文的主旨,造成了文本价值观的失落。如一位教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美丽的画面,然后问学生:“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我最想吃大狗熊!”教师笑了笑说:“噢,他想吃鲜美的狗熊肉。”其实,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从“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角度去引导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怎样的人?
2.“无效合作”流行课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和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例如,有的分组学习,由于要讨论的问题不一定是全班学生急于要解答的问题,也许对优等生不成其为疑问,后进生又不知疑在何处,勉强让学生分组讨论,只是给优等生提供再次展示才华的机会,达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
3. 活动表演热闹浮华。有些课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复韵母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带着印有单韵母的头饰“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由于事先教师没讲清做游戏的真正目的,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个别学生找过一个朋友以后就坐在原位不动了,因为他不知道还可与其他单韵母重新组成新的复韵母,所以无论教师怎么提示,他都无动于衷,致使这节课一团糟。
4.“作秀”成分多。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常常是学生举手如林,应答如流,活动面也宽,乍看起来,这是一个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场面,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出的问题太浅,学生的回答不过是重复课本上的结论,思维在课本内容的表层徜徉。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某些公开课上,由于学生预习太充分,或者是已上过的课,学生在整堂课上没有一点卡壳,言语没有一点梗塞,甚至没有一点过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带有表演的性质。
总之,课程改革的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学习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参与和实践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改革步入正规,并向纵深发展。[e]
(山东省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250200)
一、课堂教学模仿成分太多,缺少个性化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推广“三板块层进式民主化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听听个别教师的课,且不说课堂效果如何,仅那单一、呆板的模仿模式就让人感到俗不可耐。导入新课平铺直叙,分析课文严格按三步骤:首先,拿出字典开始查找自己不会的字词;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找出的问题,其中教师点拨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听上三堂这样的语文课,听课者就会感到乏味,试想十二三岁的孩子天天听教师讲课,况且堂堂语文课都如此,也就难怪他们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了。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也许教师们是为了应付听课者才做得这么“形式完美”。事实上,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尤其是语文课,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组合里的地位不一样,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应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允许多种形式并存。总之,教学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总是要冲破模式,产生新的变化,又形成新的模式,这就是教学活动的辩证法。
二、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有偏差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想尽了种种办法,从理念到实践,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有悖主体性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
1. 偏离主题不予引导。《标准》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问题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绝对的。但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违背了原文的主旨,造成了文本价值观的失落。如一位教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美丽的画面,然后问学生:“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我最想吃大狗熊!”教师笑了笑说:“噢,他想吃鲜美的狗熊肉。”其实,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从“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角度去引导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怎样的人?
2.“无效合作”流行课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和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例如,有的分组学习,由于要讨论的问题不一定是全班学生急于要解答的问题,也许对优等生不成其为疑问,后进生又不知疑在何处,勉强让学生分组讨论,只是给优等生提供再次展示才华的机会,达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
3. 活动表演热闹浮华。有些课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复韵母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带着印有单韵母的头饰“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由于事先教师没讲清做游戏的真正目的,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个别学生找过一个朋友以后就坐在原位不动了,因为他不知道还可与其他单韵母重新组成新的复韵母,所以无论教师怎么提示,他都无动于衷,致使这节课一团糟。
4.“作秀”成分多。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常常是学生举手如林,应答如流,活动面也宽,乍看起来,这是一个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场面,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出的问题太浅,学生的回答不过是重复课本上的结论,思维在课本内容的表层徜徉。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某些公开课上,由于学生预习太充分,或者是已上过的课,学生在整堂课上没有一点卡壳,言语没有一点梗塞,甚至没有一点过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带有表演的性质。
总之,课程改革的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学习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参与和实践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改革步入正规,并向纵深发展。[e]
(山东省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