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先锋异变”之谜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小行星带、木星、土星以及它们各自的卫星,同时为实施其他一系列太空探测任务,1972年和197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分别发射了“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宇宙飞船。
  上述任务在这两艘飞船升空几年后就基本完成,但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小先锋继续勇往直前,目前已快要彻底飞出太阳系,一路搭载着带给可能会遇到的外星人的信息。在这两艘“先锋”的飞行过程中。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动力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多普勒无线电传输,一直在追踪它们的进程。
  1980年,喷气动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约翰·安德森首次注意到“先锋异变”,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这一异变的大争论。当时,安德森创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算法,他和同事借此可以运用无线电传输数据来研究太阳系边缘的引力效应。
  然而,安德森注意到,由他的算法预测的多普勒频移与测量到的实际频移间存在很小的偏差。虽然这个偏差不到引力效应的1/1010,但安德森经过再三复核,发现它确实存在。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偏差呢?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假设是:尽管尚未被直接观测到,但宇宙中确实游荡着巨量暗物质,它们对“先锋”施加了少量的额外拖曳力,使得飞船减速。
  第二种可能的解释是:引力并不遵循伊萨克·牛顿的平方反比定律,而是遵从过去10年-15年来不少学者倡导的“修正牛顿力学”。和暗能量一样,“修正牛顿力学”也是对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这个事实的解释之一。1994年,这一假设看来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宇宙学家迈克尔·马丁·涅托注意到,“先锋”的偏差值几乎与宇宙加速值完全一样。对于涅托等人来说,“先锋异变”是引力偏离牛顿力学的首个证据。
  还有一种比较平凡的解释是:“先锋异变”的元凶可能只是热量。具体而言。两艘“先锋”发动机内的钚会释放热量,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电能,余下的辐射进太空。假如这种辐射不均衡,哪怕差异只有5%,也足以导致“先锋异变”。
  虽然以热量为基础的解释缺乏“激动人心的新物理学”锋芒,但假如暗物质或“修正牛顿力学”是导致“先锋异变”的真正原因,那么最接近太阳系边缘的行星运动也应该受到影响,然而迄今没有任何观测数据支持这一点。不幸的是,假如热量真的是元凶,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效应就会逐渐消失,但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样一来,“先锋异变”之谜就又回到了出发点。
  最近,对“先锋异变”之谜的探索终于取得一系列新进展。首先,加拿大软件专家维克多·托斯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动力实验室的科学家斯拉瓦·图里谢夫2010年4月发表论文称,“先锋异变”的元凶事实上最可能就是热量。利用遥测技术所得的数据,这两位科学家为两艘“先锋”号飞船分别创建了极为精细的“有限元素”三维电脑模型。在模拟中,飞船表面100000个位置的热特性在30年的任务期中被独立追踪,由此了解飞船表面的热传导以及热流和温度随着飞船发动机能量减少而下降的情况。遥测分析结果表明,热反冲力是“先锋异变”的主要原因,所谓“‘先锋异变’几乎与宇宙加速值完全匹配”的说法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同样是在20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洛伦佐·伊奥里奥指出,根据他对海王星三颗卫星轨道的分析结果,“先锋异变”不可能是由“修正引力”导致的,因为三颗海卫都未受到类似的引力扰动。
  不久前,葡萄牙等离子体及核聚变研究所的科学家弗德里科·弗朗西斯科及其同事指出,原来那些认为热量不可能是“先锋异变”原因的计算实际上都错了。弗朗西斯科等人对这些计算都进行了重算。重算中不仅考虑到了热量散发的方式,而且考虑到了热量从飞船不同部位反射的可能性。以往的计算只估计了反射的效应,而弗朗西斯科等人运用一种被称为“补色渲染”的电脑模拟技术,精确算出了热量反射的方式和停止穿行的方向。
  补色渲染技术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广泛应用于模拟三维空间的反射情况。这种技术原本的研发目的是模拟来自三维物体的可见光反射,但弗朗西斯科等人发现它也很适用于模拟红外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用补色渲染,弗朗西斯科等人首次模拟了“先锋”号飞船主设备舱的热量散发效应,结果发现来自这个舱后壁的热量被飞船天线背面反射,由于天线指向太阳方向,其背部的反射就易于让飞船减速。模拟发现,一旦修正了这个情况,“先锋异变”就立即消失。由此,弗朗西斯科等人认为“先锋异变”之谜已彻底破解。
  可是,故事至此是否真的就讲完了呢?不见得。不少科学家不完全信服“先锋异变”的热量解释,预计在今后的至少几年内,这方面的争论还将继续,弗朗西斯科等人的计算结果将可能被推翻,新的计算结果将可能被公布。只有经过最严格的科学审视,我们才能真正说“先锋异变”的谜底已经揭开。事实上,任何科学发现要被最终证实,这都是之前最重要的一步。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人类虽已将探索宇宙的触角伸向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但对太阳系家园里的一些奥秘都仍然知之甚少。不过,凭借各路探测器在太空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阳系小心翼翼守护着的那些秘密也许就要被我们一一揭开了!  1 与众不同的太阳系  小个子靠前,大块头垫后!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似乎是按个头大小排列的。首先,靠近太阳的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体积和质量都较小,
寒武纪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较少,而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动物各门的祖先在这个时期都已出现,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纪动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1984年,在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动物群,可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相媲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
在2012年1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报告了开普勒任务搜寻系外行星的最新成绩;多行星恒星系统一口气多了11个,并确认了多达26颗行星!不但一举将银河系中的行星数量提高了2倍,同时也把有着多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的数量增加了3倍。这些有关恒星一行星系统的数据对了解行星如何形成将大有帮助。  综观这次公布的资料,这些行星半径大小的范围很广,从只有地球的1.5倍到比木星还大,而大小中等、半径介于地球和海王星
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原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天文现象:一个巨大的星系团中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大多数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体。在很久以前,在孕育出它们所能形成的许多恒星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在都是“呈现红色并已经死去了”。但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新的恒星所发出的蓝色光线,星系团的形成应该有一种处于冷却的状态。  这个被正式命名为SPT-CLJ2344-4243的星系团距离我们大约70亿光年。研究者根据它所
在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的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它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更多的有关“费米悖论”的资料大家可以上向搜索。在我心中一直有两个疑问。第一,宇宙那么大,也看不出地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的踪迹呢?第二,地球已经40余亿年了,生物年龄也有30余亿年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在人类之前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渗透与综合教学的能力,这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化学教师培养的更新更高要求。当前高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无论在知识覆盖和学时数上
当全球温度升高1℃的时候,非洲大陆冰雪荡然无存,北极熊、海象和环斑海豹,从地球的北端销声匿迹。温度升高2℃,从鲭鱼到须鲸淘汰出局,格陵兰冰原彻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2米。  升高3℃,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部分会在大火中被烧毁,数千万或者几十亿难民会从干旱的亚热带地区迁移到中纬度地区。升高4℃,整个北冰洋冰帽也会消失,全球海平面会又提高5米,伦敦周边夏季气温将达45℃。升高5℃,两极均没有冰雪存在
恶性肿瘤晚期伴胸腔积液的患者,当大量胸腔积液挤压产生呼吸、循环障碍时,通过胸穿抽液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因胸水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需要反复抽液、胸腔内灌注化疗及使用脏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