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教育教学促师生同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这样一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市各高中校纷纷挖掘本校、本地区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就历史学科而言,我校教师编撰了校本教材《怀柔史话》,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效果显著。最近,为加强理论学习,笔者认真、系统地阅读了贺心滋老师编著的《乡土史的教育和教学》,对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乡土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乡土史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贺心滋老师提到:“事实证明,从乡土历史人手进行历史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乡土史的学习使得久远的历史与学生所生活的地区、环境、人和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普遍认为统编教材上的知识离他们太过久远,难以形成感性认识,而乡土史教学内容来源于本地区的历史资源,贴近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生动的直观教材,他们通过调查、探究,可以直接感知和体验,因此更有兴趣去学习。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时,笔者补充了怀柔地区怀柔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并带学生参观了怀柔第一党支部所在地——庙上村,详尽了解该地区的抗日事迹。学生在地方史的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
  其次,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社会化问题,即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注意将学习内容引向区域社会和整个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发展学生个性,讲究因材施教。现代课程改革重视学习体验的课程,而乡土史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到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学生通过考察本地区的历史遗迹、革命遗址,或访问革命先辈、历史知情人,或查找、阅读与乡土史有关的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等,感受历史的“时近”、“地近”,在学习与体验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增长,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培养。贺心滋老师在他的书中提到:通过乡土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编撰校本教材《怀柔史话》和讲授乡土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与乡土史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学生搜集、整理各种类型的资料,辨别、提取各种有效信息,材料分析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讲授中国史时,笔者将统编教材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借助乡土史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使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开展与乡土史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分组搜集研究资料、调查访问、整理和展示研究成果,其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可见,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贺心滋老师说:“要进行国情教育,必须同省情、市情、县情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本乡本土的乡情资源是学生看得见的并有亲切感到的历史,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欲达此目的,首先要从培养学生了解乡情、热爱家乡开始”。
  笔者借助乡土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适度、合理地渗透,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补充了怀柔地区的历史沿革,这使得学生非常自然地认识到家乡的悠久历史;二是指导学生就当地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走向自然,深入山乡,了解地区优势,对家乡各方面的情况作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确立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
  二、乡土史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
  首先,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课程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由于教师受传统角色的影响,依赖于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所以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而进行乡土史教学,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第一,教师摒弃了只有教科书才是课程资源的观念,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乡土史校本课程内容;第二,教师在进行乡土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课程目标的高度考虑乡土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价值;第三,教师在讲授乡土史时更加有意识地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对乡土历史并不像通史那样熟悉,所以当授课时学生对本地区某一段历史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时,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乡土历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点评。如果做到这点,就说明教师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其次,乡土史教学有利于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进行乡土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和研究本地区的乡土历史,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在构建乡土史校本课程体系时,教师要详尽学习有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促进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确实,作为中学历史拓展型课程的乡土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挖掘乡土史与通史的联系,从通史的高度理解、掌握乡土史;要勤于读书,收集、考据有关史实,日积月累,以备教学时使用;教师还必须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探究教授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要遵循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乡土史教学促使广大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乡土史的教育和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利于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贺心滋老师指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一部分乡土历史,对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已成为实践历史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乡土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即教师更加注重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教学,学生则初步掌握了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学习方法,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乡土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不断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继续充分开发利用各种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预习—展示—反馈”的课程模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用到教学中来。这说明素质教育思想已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正在由观念层面向课堂教学层面转换。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一“课堂存在”作更深入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何?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基于展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和工具学科,要想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科技为课堂教学插上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语文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式教学方式已经穷途末路,只有用高科技武装语文教学,点亮“听、说、读、写”四盏明灯,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二是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这使得师生尽管吃很多苦,却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思维锻炼不够的现象:三是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教师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却日益凸显出来,这使我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探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突显学生党员的示范
与有趣的人交往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你总能随着交流的深入看见他们心里的那座世外桃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便会让你感受到何谓豁然开朗,落英缤纷。和他们待在一起,你永远都不会无聊。那么,怎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其一,为人坦率真诚少套路。  说到有趣,有个人是避不开的,他就是王小波。除了他那句经典名言“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以外,他本人也是对“有趣”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王小波把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