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职旅游群专业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制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一定成效。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学校的实习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旅游群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基于对旅游群学生实习现状的分析,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实现政校企“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旅游群专业;校企合作
一、引言
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高职教育理念中,顶岗实习已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种种原因,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旅游群专业学生实习现状,探讨其深层原因及相关对策。
二、旅游群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1.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学生作为实习的主体,其问题非常关键。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把顶岗实习当作打工赚钱或取得实习成绩的手段。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学生习惯了学校的生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适应旅游从业人员这一服务性角色,使得在实习中很难及时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二是缺乏良好的心态。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旅游类专业,是被电视电影中旅游企业优美高雅的环境等表象所吸引,当进入真实的实习环境之中,从事的岗位、工作环境等与期待有落差,于是出现倦怠心理。重要的是很多学生满怀着新奇到旅游企业实习,当发现企业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时,就会因为不理解不适应而产生厌恶实习、逃避实习的消极情绪。三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学生与企业之间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实习期间还需思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学生认为,现在实习的岗位技能与未来就业岗位要求未必一致,当下的实习表现不会影响今后的就业。基于这种认识,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及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劳动纪律、工作表现等方面的约束力下降,学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岗位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律能力不强,内驱力下降,均不同程度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四是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企业和学院的双重管理,但又因为各方面因素限制,使得学校对学生管理很难控制,几乎全部依赖企业的管理。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在职的员工,较少的重视实习生的作用,使得实习生没有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宿命感。
2.学校对实习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旅游群专业具有典型的人文社科性特征,没有理工科专业鲜明的技术性特征。因此,旅游群专业的顶岗实习大多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习地点的分散化、实习内容的多样化等特点,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监控难度较大,学校在实习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改革的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严格细化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这是顶岗实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管理以制度为依据,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关于顶岗实习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于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指导教师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均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管理比较笼统松散,没有一套科学具体的管理运行程序,各部门分工未细化。这些缺失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顺利、健康发展。二是与企业沟通不够深入。由于院内指导教师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缺乏实践经验,所以聘请企业指导老师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校方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兼职教师也往往只是挂名,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大多数院校采用单向评价,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维度较单一,没有一套量化的标准。对于指导老师并不要求评价。这种评价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旅游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法律制度、安全和利益保障等种种原因,大多数旅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是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解决用工荒或者节约人力成本为目的,主观上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主要表现有:一是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明显只顾及企业利益,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经常安排学生加班加点,经常给学生安排最脏最累的工作,美名其曰“磨炼”,实则解决旅游旺季的用工荒问题,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二是企业只注重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却很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一般施行帮教制度,即由老员工或者领班主管等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在帮教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帮教人员因为工作忙或者不想新人掌握了技能而超过自己,甚至连自己都没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一味地让学生单调地跟着照做,以致学生学不到系统的操作技能,也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三是企业专注于学生在岗时间的管理,对学生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安全等事项缺乏安排和关心。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疏于与校方沟通。一旦出现事故,推卸责任。四是企业考虑自身经营需要,基本上不给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使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和实践各岗位工作流程,大多数学生只是在简单枯燥地重复劳动,严重影响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实习效果。
三、优化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牵头,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需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深入。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明确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细化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责权利。政府应牵头组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从企业贷款、税收、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出台一些相关政策进行引导,鼓励行业企业积极与职院深度合作,大力支持订单式培养模式,将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为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地方经济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学院主导,改革实习管理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顶岗实习管理运行程序。学校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由校企合作办或招生就业办牵头负责联系实习企业,考察实习企业资质,与相关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教务处与系部确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下达实习任务,并发放《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信息反馈表》等教学资料和文件。系部负责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签顶岗实习协议、做好实习前动员工作。企业根据实习协议的要求,安排企业指导教师,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发放报酬等。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习期间学生的顶岗实践,共同评定实习成绩;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活管理以及实习后典型事迹汇报与表彰等工作。顶岗实习结束后,由系部上交学生的实习成绩给教学处,学生向系部提交《顶岗实习信息反馈表》,系部汇总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反馈给教务处、校企合作办或招生就业办,各部门根据信息反馈改进自身工作,为组织下一次顶岗实习做准备。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优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必须建立科学可行的实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检验可由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客观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评价维度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遵守纪律、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整体评价的50%,由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采用阶段性评价(每周评价一次)方式,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出考核结论,并评定成绩。学校教师评价占50%,由两部分组成: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考核占20%,主要是根据指导教师实习巡视周日志和返校后对学生实习手册的检查,另一部分是学生返校后,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需完成的专项任务进行考核,主要以答辩的方式,成绩占30%。对顶岗实习成绩优秀学生,系部或专业可采取优先向企业推荐工作,优先评定奖学金等手段激励学生。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将指导教师的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及指导方法等纳入评价范围。最后将成绩分别反馈给学校和实习企业,建议学校和企业将评价成绩纳入奖金、年终考评等体系,以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顶岗实习不同于在校生活,学生在实习中会出现种种问题,所以学校需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顺利平稳度过实习适应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我们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沟通,方式有指导教师电联或巡访、学院和系部领导定期到企业与学生座谈慰问、企业举办座谈会或开展娱乐活动等,实现对实习生的压力、问题进行及时疏解。一种是远程管理,即学院建立实习网络平台,从实习学生中选出组长或信息员,及时将动态信息传达给指导老师,老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企业主管,以“准员工”身份要求实习生。旅游企业需将顶岗实习学生看做潜在的员工,以“准员工”的身份要求学生,妥善安排好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提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企业应主动将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融入學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安排企业管理人员或技师作为指导教师,把岗位技能、企业运作流程和技术管理活动作为顶岗实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充分调动企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企业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深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求知欲也日趋增强,并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企业的认同,希望在毕业时能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旅游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如果旅游企业能以这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人才培养,不仅能解决用工荒的问题,而且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
顶岗实习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涉及面广、比较复杂,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安全、有效、有序,才能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政校企“多赢”。
参 考 文 献
[1]邱丽芳,李德尧,张宇驰.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2]苟建华.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3]姚和芳.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云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与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5]毛瑞,周纯,郭慧.高职院校企业顶岗实习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0(11):212
[6]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7]冯晓斐.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旅游群专业;校企合作
一、引言
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高职教育理念中,顶岗实习已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种种原因,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旅游群专业学生实习现状,探讨其深层原因及相关对策。
二、旅游群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1.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学生作为实习的主体,其问题非常关键。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把顶岗实习当作打工赚钱或取得实习成绩的手段。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学生习惯了学校的生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适应旅游从业人员这一服务性角色,使得在实习中很难及时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二是缺乏良好的心态。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旅游类专业,是被电视电影中旅游企业优美高雅的环境等表象所吸引,当进入真实的实习环境之中,从事的岗位、工作环境等与期待有落差,于是出现倦怠心理。重要的是很多学生满怀着新奇到旅游企业实习,当发现企业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时,就会因为不理解不适应而产生厌恶实习、逃避实习的消极情绪。三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学生与企业之间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实习期间还需思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学生认为,现在实习的岗位技能与未来就业岗位要求未必一致,当下的实习表现不会影响今后的就业。基于这种认识,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及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劳动纪律、工作表现等方面的约束力下降,学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岗位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律能力不强,内驱力下降,均不同程度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四是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企业和学院的双重管理,但又因为各方面因素限制,使得学校对学生管理很难控制,几乎全部依赖企业的管理。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在职的员工,较少的重视实习生的作用,使得实习生没有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宿命感。
2.学校对实习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旅游群专业具有典型的人文社科性特征,没有理工科专业鲜明的技术性特征。因此,旅游群专业的顶岗实习大多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习地点的分散化、实习内容的多样化等特点,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监控难度较大,学校在实习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改革的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严格细化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这是顶岗实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管理以制度为依据,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关于顶岗实习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于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指导教师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均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管理比较笼统松散,没有一套科学具体的管理运行程序,各部门分工未细化。这些缺失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顺利、健康发展。二是与企业沟通不够深入。由于院内指导教师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缺乏实践经验,所以聘请企业指导老师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校方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兼职教师也往往只是挂名,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大多数院校采用单向评价,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维度较单一,没有一套量化的标准。对于指导老师并不要求评价。这种评价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旅游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法律制度、安全和利益保障等种种原因,大多数旅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是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解决用工荒或者节约人力成本为目的,主观上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主要表现有:一是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明显只顾及企业利益,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经常安排学生加班加点,经常给学生安排最脏最累的工作,美名其曰“磨炼”,实则解决旅游旺季的用工荒问题,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二是企业只注重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却很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一般施行帮教制度,即由老员工或者领班主管等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在帮教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帮教人员因为工作忙或者不想新人掌握了技能而超过自己,甚至连自己都没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一味地让学生单调地跟着照做,以致学生学不到系统的操作技能,也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三是企业专注于学生在岗时间的管理,对学生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安全等事项缺乏安排和关心。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疏于与校方沟通。一旦出现事故,推卸责任。四是企业考虑自身经营需要,基本上不给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使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和实践各岗位工作流程,大多数学生只是在简单枯燥地重复劳动,严重影响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实习效果。
三、优化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牵头,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需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深入。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明确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细化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责权利。政府应牵头组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从企业贷款、税收、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出台一些相关政策进行引导,鼓励行业企业积极与职院深度合作,大力支持订单式培养模式,将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为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地方经济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学院主导,改革实习管理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顶岗实习管理运行程序。学校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由校企合作办或招生就业办牵头负责联系实习企业,考察实习企业资质,与相关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教务处与系部确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下达实习任务,并发放《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信息反馈表》等教学资料和文件。系部负责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签顶岗实习协议、做好实习前动员工作。企业根据实习协议的要求,安排企业指导教师,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发放报酬等。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习期间学生的顶岗实践,共同评定实习成绩;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活管理以及实习后典型事迹汇报与表彰等工作。顶岗实习结束后,由系部上交学生的实习成绩给教学处,学生向系部提交《顶岗实习信息反馈表》,系部汇总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反馈给教务处、校企合作办或招生就业办,各部门根据信息反馈改进自身工作,为组织下一次顶岗实习做准备。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优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必须建立科学可行的实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检验可由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客观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评价维度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遵守纪律、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整体评价的50%,由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采用阶段性评价(每周评价一次)方式,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出考核结论,并评定成绩。学校教师评价占50%,由两部分组成: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考核占20%,主要是根据指导教师实习巡视周日志和返校后对学生实习手册的检查,另一部分是学生返校后,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需完成的专项任务进行考核,主要以答辩的方式,成绩占30%。对顶岗实习成绩优秀学生,系部或专业可采取优先向企业推荐工作,优先评定奖学金等手段激励学生。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将指导教师的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及指导方法等纳入评价范围。最后将成绩分别反馈给学校和实习企业,建议学校和企业将评价成绩纳入奖金、年终考评等体系,以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顶岗实习不同于在校生活,学生在实习中会出现种种问题,所以学校需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顺利平稳度过实习适应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我们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沟通,方式有指导教师电联或巡访、学院和系部领导定期到企业与学生座谈慰问、企业举办座谈会或开展娱乐活动等,实现对实习生的压力、问题进行及时疏解。一种是远程管理,即学院建立实习网络平台,从实习学生中选出组长或信息员,及时将动态信息传达给指导老师,老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企业主管,以“准员工”身份要求实习生。旅游企业需将顶岗实习学生看做潜在的员工,以“准员工”的身份要求学生,妥善安排好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提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企业应主动将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融入學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安排企业管理人员或技师作为指导教师,把岗位技能、企业运作流程和技术管理活动作为顶岗实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充分调动企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企业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深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求知欲也日趋增强,并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企业的认同,希望在毕业时能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旅游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如果旅游企业能以这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人才培养,不仅能解决用工荒的问题,而且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
顶岗实习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涉及面广、比较复杂,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安全、有效、有序,才能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政校企“多赢”。
参 考 文 献
[1]邱丽芳,李德尧,张宇驰.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2]苟建华.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3]姚和芳.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云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与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5]毛瑞,周纯,郭慧.高职院校企业顶岗实习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0(11):212
[6]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7]冯晓斐.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