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尽管在重要情节点上仍然遵循了类型片的话语逻辑,但在人物心理逻辑的建构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勾连上,却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割裂感.从而导致电影常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尽管在重要情节点上仍然遵循了类型片的话语逻辑,但在人物心理逻辑的建构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勾连上,却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割裂感.从而导致电影常规叙事话语的失效,并使叙事主体产生偏移.作为影片贯穿性道具,《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小说与影片文本产生了互文性错位,取代主人公作为主体,令影片走向广告式叙事.而正是由于影片创作上的“失控”,反倒比剧作结构完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具电影韵味,并在形象、景观及文化层面令观众产生某种微妙的共情.
其他文献
2016年, 因为多部纪录电影的院线放映, 而被誉为“中国纪录电影元年”.2017年, 中国纪录电影更是得到了近年来少有的突破性发展, 除了在国际上收获了巨大关注, 在国内也同样
1925年秋,我进了北京大学预科。当时,我也考取了清华大学英文系文科一年级。但为了向往北大才是以鲁迅为中心的新文化圣地,我宁愿损失两年而进了它的预科。我是1921年开始接
梅特·约尔特(以下简称“梅”):影评人经常把您的导演生涯划分成两个阶段.您的早期作品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美学,聚焦于丹麦新兴的福利制度中普通家庭所面临的各种不稳定状态.
而对着严歌苓,我愿做一个虔诚的听者。 单纯到极至的女人,却有着这样的大智慧——读她的文字吧,你会惊诧于人间竟有这样的小说,小说竟有这样的力量。严歌苓出道以来,就凭借《少女小渔》、《女房东》以及《人寰》等中、长篇小说一举获得一系列台湾文学大奖。
管虎导演的《老炮儿》不仅借用了胡同北京与顽主北京的双重文化记忆,而且这一新的北京形象还兼具顽主的主体状态和第六代电影的精神症候。本文结合管虎近些年的电影创作,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