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两位前辈的论述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最本质的方法。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标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有所侧重。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师要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梯度指导学生朗读,向学生传授朗读知识,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逐步培养其朗读能力。
第一梯度:要读“正确”
读正确最基本的是读准字音、重音、停顿。吐字清晰、音正腔圆,是对朗读发音的起码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解决生字词的教学,特别注意多音字正音,为读通、读顺课文,扫清认读障碍。其次,读准、读好重音。读准重音,标志着词语在课文中地位的把握,对领会句子的含义乃至全文主要内容都很重要。读好重音,能够让听者抓住重点,加深印象。如《观潮》一课中的重点词语要重读的有“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使学生了解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气势非凡的自然景观。最后,还要读好停顿。朗读时,在句子中间或句末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或句子结构的需要,停下来换气使句子层次分明,有一种韵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朗读的内容。
第二梯度:要读“流利”
读流利主要指读得字顺文从,重音、停顿处理恰当,前后贯通,没有磕绊,支离破碎的感觉。可以看出“流利”比“正确”要求高了,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综合了。实际上就是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第三梯度: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是建立在与文本内容,文本作者“共鸣”之上的朗读,是朗读追求的高境界。要读有所悟,要读出感情。需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语速、语调、语气,根据对作品中喜、怒、哀、乐的理解,读出缓和急,抑和扬,用自己的“气”,把文章读“活”,把听者读动情,甚至掉眼泪。《天鹅的故事》有一句写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老天鹅的一举一动是“表象”,从这些“表象”中能收获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去做呢?我告诉学生“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怎么读?”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贝加尔湖畔的那个寒潮突降的早晨,让他们在静静的阅读中用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就是在这思考的世界中,学生发现目光所及的不仅仅是静止的、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跳跃的生命,而在老天鹅身上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壮之美。请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用坚强的语气读。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很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用赞美的语气读。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体会,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到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用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疼,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继续交流)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读得真“硬”,老师听出来了。天鹅真的像石头那样硬吗?是天鹅的心硬!勇气硬!这就叫“勇”!体会到了这个字,你们才能读得有感情!
朗读如登山,要边读边注意欣赏优美的词句,含义深刻的语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朗读也如同品茶,要慢慢地喝,慢慢的回味,一口气喝下去,只能解渴,而不能品味到茶的真味。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一定要实实在在。课堂上,老师要干净利落地完成从初读正确到熟读流利再到读有感情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城关镇北关小学
第一梯度:要读“正确”
读正确最基本的是读准字音、重音、停顿。吐字清晰、音正腔圆,是对朗读发音的起码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解决生字词的教学,特别注意多音字正音,为读通、读顺课文,扫清认读障碍。其次,读准、读好重音。读准重音,标志着词语在课文中地位的把握,对领会句子的含义乃至全文主要内容都很重要。读好重音,能够让听者抓住重点,加深印象。如《观潮》一课中的重点词语要重读的有“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使学生了解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气势非凡的自然景观。最后,还要读好停顿。朗读时,在句子中间或句末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或句子结构的需要,停下来换气使句子层次分明,有一种韵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朗读的内容。
第二梯度:要读“流利”
读流利主要指读得字顺文从,重音、停顿处理恰当,前后贯通,没有磕绊,支离破碎的感觉。可以看出“流利”比“正确”要求高了,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综合了。实际上就是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第三梯度: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是建立在与文本内容,文本作者“共鸣”之上的朗读,是朗读追求的高境界。要读有所悟,要读出感情。需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语速、语调、语气,根据对作品中喜、怒、哀、乐的理解,读出缓和急,抑和扬,用自己的“气”,把文章读“活”,把听者读动情,甚至掉眼泪。《天鹅的故事》有一句写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老天鹅的一举一动是“表象”,从这些“表象”中能收获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去做呢?我告诉学生“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怎么读?”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贝加尔湖畔的那个寒潮突降的早晨,让他们在静静的阅读中用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就是在这思考的世界中,学生发现目光所及的不仅仅是静止的、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跳跃的生命,而在老天鹅身上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壮之美。请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用坚强的语气读。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很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用赞美的语气读。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体会,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到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用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疼,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继续交流)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读得真“硬”,老师听出来了。天鹅真的像石头那样硬吗?是天鹅的心硬!勇气硬!这就叫“勇”!体会到了这个字,你们才能读得有感情!
朗读如登山,要边读边注意欣赏优美的词句,含义深刻的语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朗读也如同品茶,要慢慢地喝,慢慢的回味,一口气喝下去,只能解渴,而不能品味到茶的真味。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一定要实实在在。课堂上,老师要干净利落地完成从初读正确到熟读流利再到读有感情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城关镇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