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草房子》是几年前的事了。成长的我们,记忆里的事物日新月异地更替,被时间潮水冲刷过的脑海里,隐隐约约只记得叫做秃鹤的男孩。依稀觉着,他顶着颗秃头,被叫做孤僻、自尊的异类,曾经胆怯地掩饰、逃避、退缩,抑或毫不留情地回击他所受的轻慢与侮辱。
油麻地的人们朴实耿直,他们对于秃鹤的轻视和戏谑不能憋屈在心里,而要淋漓尽致一吐为快为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会用风轻云淡的笑容来掩饰——掩饰那掩饰不住的哂笑之意。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秃。油麻地的人似乎都很懂得地道二字的价值,不去亲手体验就辜负了秃鹤那颗光溜溜的——涂了蜡一般的脑袋。但就在秃鹤在把屠夫丁四的一块好肉摔向满是尘埃的路上时,他就筑起了一座孤城,把别人的轻蔑和嘲讽挡在城外,心头升起熊熊的怒火,最初懂得了尊严的意义。
我敏感地意识到,男孩开始长大了。再没有卑微隐忍,他敢咬牙切齿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他不再快活了。不知道局外人是应当为他不再快活而惋惜遗憾,还是该为他勇敢维护尊严而击掌称快。
他仿佛要用广播操比赛上的故意捣乱来在自己和他们间划清界限,泾渭分明,也作为自己“报复行动”的一曲悲壮挽歌。嘲笑和歧视在秃鹤的世界里无限放大成为黑洞,吞噬着一切的同时撑大自卑的阴影。
秃鹤又怎么不在意他“地道”的秃呢?连狠辣的生姜都敢往头皮上摸,血色的皮肤不仅仅意味生理上的煎熬,更是把自己的痛楚一览无余地呈现。努力无果后,他最终用一顶白帽子盖上了曾经的屈辱和悲哀。
如果这是最后结局,平添了几份无奈和凄凉,倒省去了作者煞费苦心勾勒的纸月淡淡的素雅、桑桑青春的活跃,蒋一轮、白雀唯美往事所编织的夕阳余晖般美好。草房子在作者记忆里也不会有浅浅的金色,伴着绯红的霞光绘成一副油画。
若说桑桑和纸月的质朴纯情、秦大奶奶的草房野地给《草房子》带来的是一种流连不返、停驻不前的时间感,如卷边的羊皮纸一样古朴,那秃鹤带来的,就是一种勇往直前的成长,直线向前贯穿了每一个生命,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仿佛一副草房子油画中飞出来的空灵炊烟,在岁月中经久不衰地徐徐升空,飘扬。
当秃鹤写下那张纸条时,他就赢了。再如何倔强,不过是与不够完美的自己斗气,纵使旁人幸灾乐祸也好,冷眼旁观也好,如果能战胜内心的魇,自然是独揽这份骄傲和钦佩。伪军连长不算是个光辉的角儿,可是秃鹤在那片舞台上找到了归宿——秃头的归宿,何尝不为一件幸事呢?
油麻地的人们应当怀着敬意,怀着感激,再有一丝愧疚——把云彩染成忧郁的颜色,摘一朵搁在草房子后边,就绘成了那天傍晚混杂着无数情感的景色。
合上书,秃鹤凶狠对峙手持利刃的丁四、蓄意破坏广播操比赛,是小草在子夜与狂风的抗争,那么不自量力,但能使我们为之沉思。就像黎明前下的一场雨,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细细体悟那每一滴雨水里夹杂了当时怎样的心情,纵然改变不了旭日东升,记忆里多一种感触,犹如多一泓泉眼,长久滋润的心田才可以生出一片绿意。
秃鹤是每一群我们,每一个个体,可又因为相同点可以汇成一个整体,与时间同步,与岁月比肩。都是同样的年华,不过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这个倔强的男孩,在众多油麻地的孩子中、在我眼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佩服他的勇敢和无私,更多的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叫做自尊的深海里挣扎,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完整地捧出一颗易碎的珍珠,从容淡然地站在世界面前。
秃鹤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出去的路。其实很简单,换回从前简单的心性,再看看镀上金色的稻草房,那抹云霞永远不会褪去。丁四侮辱过他,蒋一轮被迫着剥夺他的资格,桑乔待他不算甚善,就算是刻骨铭心记住过,也不要当做荆棘砾石,一笑了之才可以骄傲的立在大地上,吹响胜利者的号角。
油麻地的人们并非别有用心,只是太淳朴,老实到连一句动听的谎言都不会讲。我们不能指责屠夫丁四为什么没有风流才子的博大胸襟,村小校长为什么没有相马伯乐的独具慧眼,乡村教师蒋一轮没有孔丘夫子的因材施教。油麻地这片结实的土地滋润养育的人们,不应当是忧国忧民、运筹帷幄的士子、将相。油麻地的人们,固然有瑕疵,可是土地是真实的,他们是真实的。
秃鹤经历着我们要经历并正在经历的一切,他走在那副油画里,若虚若实。他为他的脑袋苦恼,我们为了友情、亲情、成绩、未来……想要站在顶峰的人,攀爬中怎么会没有人冷嘲热讽?就想有个草房子一样美妙的结局,惬意地被一群人拥揽,流着眼泪却在心里偷偷欢喜。也许并不明白个所以然,总归踏踏实实走过,就一心一意盼望着丰收。
换做再年少时,略略读过,就以为《草房子》中一切都是嬉笑打闹中就浑浑噩噩度了的日子,经岁月时代润过色后供人欣赏——从前的时光。如今再品,恍然发觉一支浸润了墨色的笔写出的再简单朴素的文字,也是悉心排列,意味深长。
也難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回望自己的小学、初中,似乎一切都明了畅通起来了,从前死活难懂的谜题悄无声息自己解开。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不论民族,不论时代。看着一片油麻地的故事,總是不由自主想起曾经百合溪谷旁樱花树下,我们携手拾起的花瓣,还带着新鲜的露水,全是温柔的浅粉色,一朵一朵盛开在永恒的记忆里。
油麻地的人们朴实耿直,他们对于秃鹤的轻视和戏谑不能憋屈在心里,而要淋漓尽致一吐为快为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会用风轻云淡的笑容来掩饰——掩饰那掩饰不住的哂笑之意。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秃。油麻地的人似乎都很懂得地道二字的价值,不去亲手体验就辜负了秃鹤那颗光溜溜的——涂了蜡一般的脑袋。但就在秃鹤在把屠夫丁四的一块好肉摔向满是尘埃的路上时,他就筑起了一座孤城,把别人的轻蔑和嘲讽挡在城外,心头升起熊熊的怒火,最初懂得了尊严的意义。
我敏感地意识到,男孩开始长大了。再没有卑微隐忍,他敢咬牙切齿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他不再快活了。不知道局外人是应当为他不再快活而惋惜遗憾,还是该为他勇敢维护尊严而击掌称快。
他仿佛要用广播操比赛上的故意捣乱来在自己和他们间划清界限,泾渭分明,也作为自己“报复行动”的一曲悲壮挽歌。嘲笑和歧视在秃鹤的世界里无限放大成为黑洞,吞噬着一切的同时撑大自卑的阴影。
秃鹤又怎么不在意他“地道”的秃呢?连狠辣的生姜都敢往头皮上摸,血色的皮肤不仅仅意味生理上的煎熬,更是把自己的痛楚一览无余地呈现。努力无果后,他最终用一顶白帽子盖上了曾经的屈辱和悲哀。
如果这是最后结局,平添了几份无奈和凄凉,倒省去了作者煞费苦心勾勒的纸月淡淡的素雅、桑桑青春的活跃,蒋一轮、白雀唯美往事所编织的夕阳余晖般美好。草房子在作者记忆里也不会有浅浅的金色,伴着绯红的霞光绘成一副油画。
若说桑桑和纸月的质朴纯情、秦大奶奶的草房野地给《草房子》带来的是一种流连不返、停驻不前的时间感,如卷边的羊皮纸一样古朴,那秃鹤带来的,就是一种勇往直前的成长,直线向前贯穿了每一个生命,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仿佛一副草房子油画中飞出来的空灵炊烟,在岁月中经久不衰地徐徐升空,飘扬。
当秃鹤写下那张纸条时,他就赢了。再如何倔强,不过是与不够完美的自己斗气,纵使旁人幸灾乐祸也好,冷眼旁观也好,如果能战胜内心的魇,自然是独揽这份骄傲和钦佩。伪军连长不算是个光辉的角儿,可是秃鹤在那片舞台上找到了归宿——秃头的归宿,何尝不为一件幸事呢?
油麻地的人们应当怀着敬意,怀着感激,再有一丝愧疚——把云彩染成忧郁的颜色,摘一朵搁在草房子后边,就绘成了那天傍晚混杂着无数情感的景色。
合上书,秃鹤凶狠对峙手持利刃的丁四、蓄意破坏广播操比赛,是小草在子夜与狂风的抗争,那么不自量力,但能使我们为之沉思。就像黎明前下的一场雨,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细细体悟那每一滴雨水里夹杂了当时怎样的心情,纵然改变不了旭日东升,记忆里多一种感触,犹如多一泓泉眼,长久滋润的心田才可以生出一片绿意。
秃鹤是每一群我们,每一个个体,可又因为相同点可以汇成一个整体,与时间同步,与岁月比肩。都是同样的年华,不过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这个倔强的男孩,在众多油麻地的孩子中、在我眼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佩服他的勇敢和无私,更多的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叫做自尊的深海里挣扎,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完整地捧出一颗易碎的珍珠,从容淡然地站在世界面前。
秃鹤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出去的路。其实很简单,换回从前简单的心性,再看看镀上金色的稻草房,那抹云霞永远不会褪去。丁四侮辱过他,蒋一轮被迫着剥夺他的资格,桑乔待他不算甚善,就算是刻骨铭心记住过,也不要当做荆棘砾石,一笑了之才可以骄傲的立在大地上,吹响胜利者的号角。
油麻地的人们并非别有用心,只是太淳朴,老实到连一句动听的谎言都不会讲。我们不能指责屠夫丁四为什么没有风流才子的博大胸襟,村小校长为什么没有相马伯乐的独具慧眼,乡村教师蒋一轮没有孔丘夫子的因材施教。油麻地这片结实的土地滋润养育的人们,不应当是忧国忧民、运筹帷幄的士子、将相。油麻地的人们,固然有瑕疵,可是土地是真实的,他们是真实的。
秃鹤经历着我们要经历并正在经历的一切,他走在那副油画里,若虚若实。他为他的脑袋苦恼,我们为了友情、亲情、成绩、未来……想要站在顶峰的人,攀爬中怎么会没有人冷嘲热讽?就想有个草房子一样美妙的结局,惬意地被一群人拥揽,流着眼泪却在心里偷偷欢喜。也许并不明白个所以然,总归踏踏实实走过,就一心一意盼望着丰收。
换做再年少时,略略读过,就以为《草房子》中一切都是嬉笑打闹中就浑浑噩噩度了的日子,经岁月时代润过色后供人欣赏——从前的时光。如今再品,恍然发觉一支浸润了墨色的笔写出的再简单朴素的文字,也是悉心排列,意味深长。
也難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回望自己的小学、初中,似乎一切都明了畅通起来了,从前死活难懂的谜题悄无声息自己解开。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不论民族,不论时代。看着一片油麻地的故事,總是不由自主想起曾经百合溪谷旁樱花树下,我们携手拾起的花瓣,还带着新鲜的露水,全是温柔的浅粉色,一朵一朵盛开在永恒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