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養老服务质量问题是制约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性别化年龄视角出发,对占据老年服务护理行业的进城务工“中年妇女”护工群体进行研究,从性别化年龄下的社会劳动分工、竞争力差异和劳动力再生产分裂出发分析作为机构人力资源主体的女性护工群体的生存现状,并试图从护工群体角度理解养老机构服务护理质量遭受诟病的原因,以期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为实改善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机构竞争力拓展道路。
关键词:性别化年龄;女性护工;服务质量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护工荒”是近年来养老服务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护工短缺将仍然是长期存在的事实。“中年妇女”作为养老机构护工主体的现状还会继续维持。何明洁提出“性别化年龄”这一概念,意指被赋予了性别含义的年龄,它是性别视角下对生理年龄的社会和文化解释。这一概念在研究女性劳工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文化传统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期待。在性别化年龄视角下,对“中年妇女”劳动群体问题的探讨对于改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机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别化年龄下的社会劳动分化
费尔斯通在《性别的辩证法》中指出“性别之间差异的自然再生产,直接导致了在阶级产生之初的第一次劳动分工,并且提供了一种以生物特征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的范例。”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数据显示,养老机构中男女护工比为2∶8,其中2/3护工年龄在40岁以上,且大部分来自于周边农村。可以说养老机构照料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一群“农村中年妇女”。
从性别化年龄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照料服务传统上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劳动分工。不仅在家庭中,女性在市场中也受到这种性别分工的影响。同时,年龄因素对这种基于性别的分工具有强化作用。何明洁在“‘和记’姐妹劳动分化” 中详细讨论了不同年龄女性的个体体验以及资本如何利用这种社会形塑的体验进行劳动控制的过程。在养老服务领域也一样如此,中年女工们一般都承担着家庭经济压力,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补贴家用,长期家庭生活经历造就她们温顺隐忍的性格和负责勤劳的工作态度。
养老机构护理工作强度高、收入低但是相对稳定,这种工作性质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吸引力不大,因此导致老年护理行业长期人才缺乏、护工不足。而另一方面,中年女工却可以较好的适应这种工作。因此,许多养老机构会通过熟人、家政中心介绍的方式招聘中年女性护理人员,这些来自农村的吃苦耐劳的中年女护工占据了养老机构护工市场的主要地位。
二、性别化年龄下的市场竞争
养老机构“护工荒”问题由来已久,养老机构“留不住人”是当前各类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决定了劳资关系形态和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当劳动力稀缺,劳动者便占据主导地位,资方想办法留住劳动者;当劳动力过剩的时候,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更有可能委屈求全。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约有2900万老人需要专业护理照料,而护工从业人员却不足40万。这一比例远低于《老年人社会福利基本规范》所提出的5∶1,更低于3∶1的国际标准。因此总体来说,护工人员短缺,处于市场优势地位。
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化年龄”意味着劳动者竞争力差异,在劳动力老年化的背景下,较年轻的女性劳动者自主意识强烈、相对独立,是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更强;而中年女性劳动者则是家庭取向,经济负担较重的相对过剩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更弱。
相对过剩的中年女性劳动者市场竞争力不强,依附资本,对于资方来说属于“廉价”劳动力,许多民办养老机构通过压低劳动成本以获取更大利润。而另一方面,性别化年龄下,中年女性护工被社会期望扮演吃苦耐劳的廉价劳动力角色,这些社会观念对她们的价值观有形塑作用。因此,在面对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不理想、工资水平低的老年人照料工作时,中年女护工们往往更加隐忍,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对更换工作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但是在这种顺从下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和身体压力,护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开玩笑、阳奉阴违等方式释放压力,而当这种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压力难以排解时,劳动力的流动不可避免。
总之,性别化年龄意味着劳动者竞争力的差异,中年女护工是青春不再、家庭取向、经济负担重的“廉价劳动力”。机构方处于劳资关系的优势地位,在这种关系状态下,护工不得不珍惜工作,依附于资本。而在这种顺从下是不断积累的工作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舒解时,劳动力流动在所难免,而频繁的人员流动对机构服务质量则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城乡二元体制下劳动再生产分裂
养老机构护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差是当前养老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在护工的劳动再生产领域,职业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是影响行业成长的长期问题。
劳动再生产分为三部分:用于劳动者恢复本人体力和脑力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劳动者养育子女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其中用于恢复本人体力和脑力必需的再生产以及受教育、培训在城市完成,养育子女的再生产则由老家父母代劳。
在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方面,城市承担部分费用。进城务工的护工大军,在农村长大并完成了大部分的学习和教育,这部分的费用有农村承担。而在城市职业护工的培训中,机构方却做的并不到位。在专业护理培训方面,养老机构并未将培养一位合格的护理人员作为上岗培训的主要目标。大多数养老机构在招收到合适的护工人员之后,对这些并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护工进行短期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以日常护理技术为主,而对于更专业性的其他护理知识则很少涉及。
由于护工流动性大,养老机构为降低投资风险而选择投入最小的上岗培训,在短期看来是降低了成本,增加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护工专业能力不足成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存在问题,人力资源质量不优最终还是反作用于各类养老机构,使得机构服务质量受制于从业人员专业性水平难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洪佐华.中老年妇女:破解养老机构“护工荒”难题[J].社会福利,2011(12).
[2]何明洁.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J].妇女研究丛论,2007(4).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顾若兰(1996.7.29—),性别:女;籍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专业: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430079。
关键词:性别化年龄;女性护工;服务质量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护工荒”是近年来养老服务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护工短缺将仍然是长期存在的事实。“中年妇女”作为养老机构护工主体的现状还会继续维持。何明洁提出“性别化年龄”这一概念,意指被赋予了性别含义的年龄,它是性别视角下对生理年龄的社会和文化解释。这一概念在研究女性劳工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文化传统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期待。在性别化年龄视角下,对“中年妇女”劳动群体问题的探讨对于改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机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别化年龄下的社会劳动分化
费尔斯通在《性别的辩证法》中指出“性别之间差异的自然再生产,直接导致了在阶级产生之初的第一次劳动分工,并且提供了一种以生物特征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的范例。”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数据显示,养老机构中男女护工比为2∶8,其中2/3护工年龄在40岁以上,且大部分来自于周边农村。可以说养老机构照料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一群“农村中年妇女”。
从性别化年龄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照料服务传统上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劳动分工。不仅在家庭中,女性在市场中也受到这种性别分工的影响。同时,年龄因素对这种基于性别的分工具有强化作用。何明洁在“‘和记’姐妹劳动分化” 中详细讨论了不同年龄女性的个体体验以及资本如何利用这种社会形塑的体验进行劳动控制的过程。在养老服务领域也一样如此,中年女工们一般都承担着家庭经济压力,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补贴家用,长期家庭生活经历造就她们温顺隐忍的性格和负责勤劳的工作态度。
养老机构护理工作强度高、收入低但是相对稳定,这种工作性质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吸引力不大,因此导致老年护理行业长期人才缺乏、护工不足。而另一方面,中年女工却可以较好的适应这种工作。因此,许多养老机构会通过熟人、家政中心介绍的方式招聘中年女性护理人员,这些来自农村的吃苦耐劳的中年女护工占据了养老机构护工市场的主要地位。
二、性别化年龄下的市场竞争
养老机构“护工荒”问题由来已久,养老机构“留不住人”是当前各类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决定了劳资关系形态和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当劳动力稀缺,劳动者便占据主导地位,资方想办法留住劳动者;当劳动力过剩的时候,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更有可能委屈求全。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约有2900万老人需要专业护理照料,而护工从业人员却不足40万。这一比例远低于《老年人社会福利基本规范》所提出的5∶1,更低于3∶1的国际标准。因此总体来说,护工人员短缺,处于市场优势地位。
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化年龄”意味着劳动者竞争力差异,在劳动力老年化的背景下,较年轻的女性劳动者自主意识强烈、相对独立,是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更强;而中年女性劳动者则是家庭取向,经济负担较重的相对过剩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更弱。
相对过剩的中年女性劳动者市场竞争力不强,依附资本,对于资方来说属于“廉价”劳动力,许多民办养老机构通过压低劳动成本以获取更大利润。而另一方面,性别化年龄下,中年女性护工被社会期望扮演吃苦耐劳的廉价劳动力角色,这些社会观念对她们的价值观有形塑作用。因此,在面对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不理想、工资水平低的老年人照料工作时,中年女护工们往往更加隐忍,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对更换工作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但是在这种顺从下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和身体压力,护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开玩笑、阳奉阴违等方式释放压力,而当这种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压力难以排解时,劳动力的流动不可避免。
总之,性别化年龄意味着劳动者竞争力的差异,中年女护工是青春不再、家庭取向、经济负担重的“廉价劳动力”。机构方处于劳资关系的优势地位,在这种关系状态下,护工不得不珍惜工作,依附于资本。而在这种顺从下是不断积累的工作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舒解时,劳动力流动在所难免,而频繁的人员流动对机构服务质量则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城乡二元体制下劳动再生产分裂
养老机构护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差是当前养老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在护工的劳动再生产领域,职业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是影响行业成长的长期问题。
劳动再生产分为三部分:用于劳动者恢复本人体力和脑力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劳动者养育子女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其中用于恢复本人体力和脑力必需的再生产以及受教育、培训在城市完成,养育子女的再生产则由老家父母代劳。
在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方面,城市承担部分费用。进城务工的护工大军,在农村长大并完成了大部分的学习和教育,这部分的费用有农村承担。而在城市职业护工的培训中,机构方却做的并不到位。在专业护理培训方面,养老机构并未将培养一位合格的护理人员作为上岗培训的主要目标。大多数养老机构在招收到合适的护工人员之后,对这些并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护工进行短期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以日常护理技术为主,而对于更专业性的其他护理知识则很少涉及。
由于护工流动性大,养老机构为降低投资风险而选择投入最小的上岗培训,在短期看来是降低了成本,增加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护工专业能力不足成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存在问题,人力资源质量不优最终还是反作用于各类养老机构,使得机构服务质量受制于从业人员专业性水平难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洪佐华.中老年妇女:破解养老机构“护工荒”难题[J].社会福利,2011(12).
[2]何明洁.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J].妇女研究丛论,2007(4).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顾若兰(1996.7.29—),性别:女;籍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专业: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