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节选)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到一半,就已泪流满面。仅仅是为了这座圆明园废墟上的校园,为了我们未曾燃烧的青春?毕业前夕的小饭馆里挤满了毕业生,大声嚷嚷着劝酒的,默默地一杯杯喝光的。酒是青春的象征,那些最撕心裂肺的话,是刚刚喝醉的时候从心里流出来的。
  那辆骑了四年的自行车该传给师弟们了,师弟们还看得上伤痕累累的自行车吗?曾经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女孩在天涯,天涯真的很远,不是心灵所能包孕的距离。
  自行车的轮轴发出悠长的声音,像江南水乡的桨声。江南,江南,诗里梦里的江南,在北国凛冽的风中凝结成一块透明的琥珀。
  冬天,校园的小路上多冰雪,骑车摔跤是常事。有时,一长串赶去上课的学生摔成一堆。大家笑笑,爬起来拍拍雪花,又疾驰而去。
  只是因为年轻。那些垂垂老矣的高官,在带有恒温装置的高级轿车里,真的比我们舒服吗?他们浑浊的眸子注视着这群在雪地上滚爬的青春的躯体,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是否也忆起了当年的青葱岁月,书生意气?
  燕园里,“老人”只有西校门的银杏树,它的年龄肯定比这座学校还要大。从什么时候起,它就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抖出一片灿烂的辉煌?银杏叶的那种舒展流畅的生命本色,比黄金不知要动人多少倍。
  毕业生们都要到银杏树下拍照。人是名,树是影。人的名是虚幻的,花名册一年一换;树的影是真实的,这是天空对大地的给予。什么叫做“成熟”,到银杏树下去找答案。银杏树还会灿烂下去,因为还会有夏天;毕业生们还会灿烂下去,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这个校园。
  那么,回首的人,自己站在什么地方?
  我们拥有的只有青春,但这足够了。
  青春意味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是李大钊的青春。鲁迅却说,青年中也有混蛋,有懦夫,有叛徒。看来,青春也值得怀疑。
  他们的青春在昏睡着,他们自称“九三学社”——上午9点起床,下午3点起床。宿舍里各自为政,找不到“公共空间”,唯有睡觉能够达成默契。在痛苦的哲学家与快乐的猪之间往往选择后者,鼾声组成一曲澎湃的大合唱。我短暂的睡梦,时常被鼾声所惊醒。
  毕业生们睡眼朦胧地坐在楼前。负暄琐话,只谈旧闻,不谈新闻,大家只对旧闻有兴趣,即使只是一些平淡得像白开水的往事。毕业前夕的日子宛如在梦中。毕业生不属于校园,也不属于他方,两处茫茫皆不见,脚下踏的是一块浮冰,浮冰正在融化。
  坚持或背叛,认同或否定,这不是一个问题,到了哪个村子,便入乡随俗。
  电影院和录像厅里,有一半以上是毕业生,无所事事的毕业生。
  坐在电影院里和录像厅里,并不意味着喜欢看电影,只是氛围投合心情罢了。在黑暗中,软弱的部分都被精细地包裹起来,屏幕上有一个玫瑰色的世界。故事本身编造得很拙劣,但毕业生们已不再像大一时那样挑剔地批评。他们能体味出导演的无奈。他们是导演,他们也会这么拍。
  在黑暗的、封闭的空间里,时间不存在了。凝视着活动的画面,心里却在想着自己。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转眼零落成泥?电影里的主人公在笑,在哭,在爱,在杀戮,而毕业生们静静地观看,坐成古代英雄的石像,脸上没有什么表情。那些表情,留给告别的那一天。弘一大师坐化之前,挥笔写下“悲辛交集”四个字,毕业生们离开之前,脸上的神情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
  有位年轻的博士调侃说,中文系的学生与其老老实实地听四年课,不如痛痛快快地看四年电影。听课听不出才气和灵感,看电影或许能够看出才气与灵感。
  每一个毕业生想说的心里话也就是这一句。
  然而,校园生活毕竟不是一部类似于《爱情故事》的电影。
  当图书馆前面的大草坪被抹掉后,歌者们移师到静园里。
  我不喜欢静园的草坪,在周围院落的包围下,丧失了草坪应有的从容。但毕业生们顾不上这么多了,在那些没有繁星的夜晚,围成一圈,在角落里自弹自唱。
  记得刚到北京时,还能看到满天繁星。后来,日渐稀少,到了毕业的时候,居然一颗也没有了。不是繁星消失了,是心灵蒙上了尘埃,怎么擦也擦不去。
  今夜,有月皎然,他们在唱卡彭特的歌。我坐在另一个角落,歌声从草尖上传来,这首歌从大一听到大四,从进校听到毕业。也许只有逝者能如此准确地把握生命的本质,也许只有毕业生才会真正眷恋这座已经不可爱的校园。
  《旧约·传道书》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住的旋落,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转,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何处。”
  这是毕业生们唯一的信念。
  
  赏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年,无数的毕业生会走出校园,开始迎接新的挑战。毕业,离别,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话题。面对毕业,我们有太多的感触,对校园生活的不舍,对未来道路的迷惘,总会交织不断。对我自己而言,毕业似乎是昨天的事,但如今回想起来,已过了好久。那些以为早已忘却的事情,一件件地回想起来,是那么清晰而真实。原来,自己从未放下过什么,也永远不会真正地释然。从前抛却的重量,一下子全部压在了心里。快乐过,感伤过,笑过,哭过,毕业是一首歌。
  (李新海)
其他文献
为了说服大家,罗维只好通知他来公司。把剧本扔给他:“你需要多少时间来参透剧本?”他以少有的严肃而认真的口吻说:“一分钟。”他的回答令所有人感到惊讶,他说:“对别人来说或许需要几周的时间,但我只有一分钟的时间,我的父亲曾经教导我,要想有出息,就必须把别人的一分钟当成自己的一辈子来慎重对待。”  一分钟后,他来了一段即兴表演,虽说内容有所出入,但他却把郑潮安这个人物的性格演绎得活灵活现。  他就是李小
“把握今天”是先哲们一再告诉我们的道理。因为人世无常,谁也说不准明天的事情,只有“把握今天”,才是最愉快、最幸福、最安稳、最科学的一种活法。  “今天”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呢?你如何度过每一个“今天”?智者是这样做的:我只为今天而快乐。然而过度焦虑未来,提前“预支”痛苦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  初一的小乐参加了一场演讲比赛,自我感觉发挥得很好。可是比赛结果迟迟没有公布,于是她开始抱怨,认为
芹菜:随着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近年来以其强劲的势头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走进了校园,走进课堂,走进了学生们的作文中……对此,有人欣然接纳,有人忧心忡忡。那么网络语言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呢?让我们来听听,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第八届“天桃杯”辩论赛初赛中,作为正方的初09(11)班和作为反方的09(10)班是如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的。    正方观点:网络语言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在成长的岁月中,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都是我心中的太阳。   父母的爱是我心中的太阳。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无比美好的世界上,陪伴我走过了十三个春夏秋冬;是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他们让我在爱河中幸福地成长。敬爱的父母亲,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老师的爱是我心中的太阳。是老师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老师让我知道了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责任,更是一把通向未知天地的
亲情友情 其爱融融  相信在刚过去的2011年,每个人都有不少精彩难忘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你最快乐的一件事、那个最快乐的时刻又是什么呢?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回味快乐,思考生活,让我们一起快乐成长!  韦晓薇:我们一家有幸去参观了西安园博会。一路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博览会的神奇和绚美,而是在拥挤的买票、排队过程中,爸爸总是用他那宽大的肩膀尽力地呵护妈妈和我,生怕别人挤压到我们。太阳很毒辣
距离云南省陆良县城约18公里,有一个叫做“彩色沙林”的地方。那里,有沙粒堆聚而成的峰峦,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它们千姿百态,颜色变幻无穷,因而有了“彩色沙林”之称。然而,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却会发生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电闪雷鸣的夜晚,在山沟里,空旷无人之地蓦地响起了厮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马嘶声、马铃声,各种各样诡异的声音令人胆战心惊……这不是拍摄恐怖电影的现场,而是被当地人称为“过阴兵”
时爬、时蹲、时侧身,黑暗尽头,危岩巨石、跌水陡崖随处可见……这是探洞者独享的刺激经历。有人说,探洞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看见什么。是的,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让许多探洞爱好者对此流连忘返——  洞穴探险作为一项团队活动,是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但探险队的每一名队员,又必须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探洞者在探险期间不仅要将全身心贡献给团队,还要在没有其他队员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探洞和处理一些紧
老爸拿着计算器正在算当月的各项开销,老妈则坐在对面唠叨,一会说这个月电费多了,一会说这个月水费超了,一会又说全家人一定要节约……终于唠叨完了,她还不忘推老爸一把,提醒道:“听见没有,我刚才讲了那么多,总之是……”  老妈猛一推,老爸一下子按错了计算器的键,只听一个响亮的电子女中音接着说:“等于零。”气得老妈七窍生烟。
如果说因活而生,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是对生命的尊重。那么尊重的意义是什么?是让人生更加多姿多彩。那又如何不枉此生呢?我觉得,应当是细心品尝生活的滋味,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酸——欲哭无泪  今早,数学测试。看着满满的题目,我的心揪了一下,真不晓得何时能答完。果不其然,都过了十多分钟,我连一题也没做出来,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这一急真不得了,把我脑子全塞住了,连简单的题目都一筹莫展。
摘 要 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对篇幅较短的文章讲不深、讲不透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实践来进行一些探索,从而实现短文厚读、浅文深教,更好地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短文厚读;深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结合书下面的注释,自己阅读、翻译、理解都不成问题。这样的一篇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