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h2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学生课堂以外知识营养的主要提供者,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成立读者组织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因此,很多高职院校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探索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基地,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以满足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以课余时间为主,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娱、自乐、自学、自教的多类型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从主体上说,由教师、学生、管理服务人员构成;从媒介上说,由思想、知识和生活构成;从过程上说,由学术、教育和交往构成。这些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社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因此其含义和校园文化的含义大同小异,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校园文化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即“高等”与“职业”的双重特征。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是一种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的校园文化。相对于一般职业技能类学校来说,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其校园文化又融入了较多的人文特质。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源层次因素,决定了其校园文化还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不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但它提供的阅读资源与环境对提升读者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现代人文化性学习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促进人心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阅读的深层意义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素质和精神世界,进而优化人性的家园,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包含着潜在的教育内容,书刊中反映的思想、描写的人物、叙述的事件和情节对大学生的内在心理、个性养成、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启发智力、活跃思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优美的馆舍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气氛
  图书馆提供了优雅、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诸如图书馆的设计风格、布局结构与其周围的花园草地、雕塑等浑然一体,构成整洁、优美、高雅的育人环境;图书馆内精心布置的宣传栏、墙报、标语以及警句格言和名人画像,這些传播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具有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性,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因素、审美意向,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起着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三、图书馆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相对于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来说,不论从文化底蕴还是文化气氛来说,都差一些。加强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图书馆应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1.树立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一个好的图书馆不仅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而且能有效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应主动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参与和服务的姿态对待日常工作,有意识、有目的地共同创造一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供优质的基础服务是搞好图书馆服务的前提,但不能因此认为图书馆只是个借书还书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事不关己”。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图书馆文化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图书馆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彰显图书馆价值的最好方式。
  2.利用网络充实图书馆服务
  网站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一种新方式和手段。图书馆可以建立网上读书交流论坛、在校园BBS上建立“图书馆服务”等方式开辟宣传阵地,通过新书推荐、阅读指导、名人读书事迹和箴言等方式,营造校园的读书气氛。图书馆可以通过留言板、在线咨询等方式及时回答学生在使用图书馆或查找文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效率。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站还应注重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地方文献的收集、筛选、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资源重组,不断丰富、宣传地方优秀文化。
  3.成立读者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一直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图书馆通过成立读者组织,如读者协会、读书协会、读者俱乐部等建立起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或者桥梁。通过读者组织协助图书馆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生机和活力。一方面使读者组织把图书馆的优秀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到学生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气氛;另一方面能通过读者组织间接了解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使图书馆服务更有针对性。
  4.定期举办“读书节”,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
  图书馆应以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在全校举办“读书节”,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读书节期间开展读者评选、图书馆知识竞赛、图书馆知识讲座,评选最佳服务人员、最佳服务集体等一系列活动。一方面推广介绍图书馆的资源服务项目,加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营造全校的读书气氛;另一方面强化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监督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馆藏特色,显示了校园良好的文化积淀。
  5.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中,积极支持学生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的社团活动。例如,积极配合校内其他部门如团委、学生会等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作品展览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社团活动的场所和作品展览的场所等,并积极支持院系学生来图书馆进行专业实习等。图书馆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为图书馆发挥教育功能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之一,是打造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开展的各种活动对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宝库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及文化气氛。当然,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其自身条件的制约,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加强,参与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传奉.图书馆与校园文化[J].图书馆论坛,2001,21(5):21-22.
  [2]韦文辉.论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J].现代情报,2005,25(6):29-31.
  [3]王玲.高校图书馆在提升校园文化质量中的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6(2):19-20.
  [4]何飞,张燕,李凌等.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08,(3):65-66.
  [5]孙秀娟,柳延东.图书馆主动参与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的途径[J].贺州学院学报,2009,25(1):112-114.
  [6]陈永光.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措施[J].河北科技图苑,2009,22(5):52-5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作者从信息化战争的概念入手,探讨了信息化战争形态对各级指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而探讨了指挥院校对学员基本素质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旨在通过研究,为转型时期指挥院校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指挥院校学员;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武器装备效能倍增,军事理论演化更新,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信息化战争”诞生了。随着现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懂得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他们生活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教育要对症下药。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准降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现状,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民族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汇成了一股消极的道德逆流,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
研究表明,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常有肺小动脉血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倦怠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学习倦怠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诸多表现的呈现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对策     大学生曾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是进步的象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深造。但大学生数量的递增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一部分大学生开
摘 要:本文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职业教育结构和职业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等方面出发,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贯穿于受教育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保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Abstract:From the aspec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s and conti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