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玉米青枯病在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濮阳地区发病较重,发病率达30%以上,发病地块每亩减产50~200公斤。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减产严重、防治困难的特点,已成为影响玉米丰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加强对玉米青枯病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一、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目前,我国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均有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
二、症状表现
1. 根部。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须根和根毛稀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植株易拔起。
2. 茎部。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极易倒折。
3. 叶片。病株叶片一般会由下而上逐步扩展,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水烫状或霜打状,然后逐渐变黄。发病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无光泽,千粒重下降,脱粒困难。
三、发病条件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气候因素、生长环境、栽培措施等有密切关系。
1. 品种。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在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有差异或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在相同条件下,春播玉米发病重于夏播玉米,而且春玉米播期越早发病越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
2. 气候。如果灌浆期至乳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多,容易发病。高温多雨的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浆期到蜡熟期,若暴雨后突然转晴,土壤湿度大,气温骤升,往往会导致青枯病大流行。
3. 环境。一般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和坡地玉米重于平地玉米,连作地玉米重于轮作地玉米,覆盖地膜的玉米重于不盖地膜玉米。
4. 栽培。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措施有一定的关系,增施钾肥能提高其抗病能力,特别是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发病最轻;种植密度大,发病加重,产量降低。
四、无公害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合理轮作。在同一地块中连年种植玉米,可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发病会逐年加重。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棉花等作物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
3. 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 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进行药剂拌种。用3%的敌委丹(苯醚甲环唑)、2.5%的适乐时(咯菌腈)、6%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70%甲基硫菌灵等处理种子。
5. 合理密植,保持玉米田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和正常长势。
6. 合理施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在玉米苗期每亩施45%的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缺锌地块每亩施锌肥1.5~2公斤,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尿素30~35公斤和硫酸钾8~10公斤;在开花期每亩施10~15公斤尿素,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 用70%的甲基硫菌灵600倍液、58%的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或72.2%的普力克(霜霉威)水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河南省范县农广校
张玉章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减产严重、防治困难的特点,已成为影响玉米丰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加强对玉米青枯病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一、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目前,我国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均有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
二、症状表现
1. 根部。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须根和根毛稀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植株易拔起。
2. 茎部。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极易倒折。
3. 叶片。病株叶片一般会由下而上逐步扩展,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水烫状或霜打状,然后逐渐变黄。发病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无光泽,千粒重下降,脱粒困难。
三、发病条件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气候因素、生长环境、栽培措施等有密切关系。
1. 品种。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在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有差异或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在相同条件下,春播玉米发病重于夏播玉米,而且春玉米播期越早发病越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
2. 气候。如果灌浆期至乳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多,容易发病。高温多雨的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浆期到蜡熟期,若暴雨后突然转晴,土壤湿度大,气温骤升,往往会导致青枯病大流行。
3. 环境。一般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和坡地玉米重于平地玉米,连作地玉米重于轮作地玉米,覆盖地膜的玉米重于不盖地膜玉米。
4. 栽培。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措施有一定的关系,增施钾肥能提高其抗病能力,特别是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发病最轻;种植密度大,发病加重,产量降低。
四、无公害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合理轮作。在同一地块中连年种植玉米,可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发病会逐年加重。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棉花等作物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
3. 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 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进行药剂拌种。用3%的敌委丹(苯醚甲环唑)、2.5%的适乐时(咯菌腈)、6%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70%甲基硫菌灵等处理种子。
5. 合理密植,保持玉米田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和正常长势。
6. 合理施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在玉米苗期每亩施45%的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缺锌地块每亩施锌肥1.5~2公斤,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尿素30~35公斤和硫酸钾8~10公斤;在开花期每亩施10~15公斤尿素,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 用70%的甲基硫菌灵600倍液、58%的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或72.2%的普力克(霜霉威)水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河南省范县农广校
张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