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nw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听家长说:“上了初中,我们孩子的数理化成绩都不错,可是为什么语文成绩总上不去?”教师也倍感无辜:“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也都练了,甚至还加大了辅导的力度,可学生的表现却一届不如一届!”细想不难发现:教师过于追求分数,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教育。实际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既可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和关注的作用,又是语文教学得以有效发展的关键。忽视了语文情感教育,语文课就会变成说教课——枯燥、无味、缺少生趣,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应该在总结以往教学得失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消除学生对语文的冷淡情绪,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
  一、以旧带新,激发兴趣,催化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最佳求知欲,“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自觉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先前“填鸭式”的强化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语文望而生畏。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语文课堂?既不能让学生觉得初中语文简单无味,又不能使他们感到深奥难学;同时又要让他们体会到初中语文学习循序渐进的乐趣。所以,我在授课中采取以旧知识的复习带动新知识的学习的方法。
  例如文言文的学习,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相当多,一词多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凭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一遇到文言文就耷拉着脑袋,恨不得躲到桌子底下。《寓言二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学过的寓言故事资料,课上互相交流。学生们侃侃而谈,顿时调动了学习兴趣。随后,我让学生自己参看注释朗读原文,再指名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正音正字;文章朗读完了,字词也就解决完了。最后我让学生互读、齐读,并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节奏停顿,做到顺畅朗读课文,课堂气氛甚是活跃。内容虽然不多,但稳定了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受到了鼓舞。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最困难的莫过于语法了,其中的词类活用,总让学生不知所措。于是,刚接触词类活用时,我先带着学生复习了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把它运用到文言文的学习中,通过语法来确定词类活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充当了谓语动词的状语。
  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难度骤然加深容易造成他们的不适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以旧带新,低起点过渡,逐渐拔高,无疑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能使他们在自信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教师的要求。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感,自然会产生更大的内驱力,愿意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爱学,便学得好;学得好,便能唤起他们对语文的感情,为以后语文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课堂,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语文课是极富创造性、艺术性的,它体现在教师操作的每个环节。对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课堂上设置多个兴奋点来刺激他们的注意、激活他们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我尤其在新课导人和设置疑问两个方面下了气力,力求从引人情感和启迪思维等方面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而又恰当的新课导人,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吸引到与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来。因此,最恰当、最精彩的导人必须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他们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跃、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以最短的时间、最大的热情进入“共振”的境界,提高学习效率。
  用导语来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后,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设置疑问、启迪思维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巧妙设疑,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在教授《我的老师》一文时,我抓住“爱”这一情感线索清晰、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安排了三个环节:感知情感、领悟情感、品味情感。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感知情感,知道蔡老师是个温柔、慈祥、公平、爱学生的老师之后,让学生深入地领悟师生之爱,以一个问题引领全文、品味感情,如“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从哪些词句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深厚?”学生似乎与文章产生了共鸣,都积极地进行讨论。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渲染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品味、理解文章主题——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整节课学生都很投入,被文中的师生之情深深感染。通过设置好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领悟作者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挖掘文本,力求创新,升华情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经常开展系统训练,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新的教学思维,大胆创设新教法,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感知教材、以新的观念去解读内容、以新的方式去挖掘文本,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创新。
  在以“生动地描写人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将观看电影与写作相融合。由于学生刚刚学过《伟人细胞》这篇课文,借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痴迷,着重通过观看《男生贾里》的电影片段,共同探讨拓展写作空间。由于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
  教授《赵普》一文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首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情况质疑问难,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从字音、词句意提出疑难;课中,鼓励学生对赵普的形象重点深思质疑,很多学生知道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其中有一名学生提出:“既然是塑造赵普形象,为什么在写赵普形象时要写他‘多忌刻’,这岂不是损害了赵普的崇高形象?”顿时很多学生产生共鸣,都积极地讨论起来。许多学生凭借已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很快就商讨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只需稍加概括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并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即可。正当学生情绪高昂时,教师再对上述问题进行引申:“假如把赵普放在当今社会中,它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很多学生都认为本文是为了塑造赵普的高大形象,都认为能,并充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我认真聆听,表示赞成。正当学生们洋洋得意时,我故弄玄虚,给学生讲了一个职员顶撞上司被炒鱿鱼的故事。没等我讲完,不少学生就已经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赵普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并且拓展到对“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的质疑,有理有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究,从求异思维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尾,我让学生对文中“奏荐人才”的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模拟现场情景。在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们很是投入,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丰富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见,根据学生情况,挖掘文本、力求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升华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为他们的写作开拓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几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范围内实行了“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在“五严规定”的背景下,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于去年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三阶段”
[摘 要:随着当今教学理念的改变,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下化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要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教学,积极改变教学策略,做好教学设计,结合多种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目的。本文从初中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探究教学的现状,并根据教科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致力于提升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有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讲授”,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教学无外乎两个词语:一是积累,二是运用。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虽然不少,会用的却不多。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词过留声”“句过留影”呢?  一、有声的课堂赏析之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对由来已久的“读”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不容易的,再加上汉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与涵盖力强的特点,对“读”的内涵与外延作界定就一直是学术界伤脑筋的事。我们一般意义上谈论的“读”大多是指朗读。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朗读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瑰宝,而现在的处境却令人尴尬。下文拟
本研究从五年间(2009年~2013年)搜集到的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111套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分别是安徽、福建福州、广东深圳、广西南宁、黑龙江哈尔滨、湖北黄冈、吉林、吉林长春、江苏南京、江苏无锡、江西、辽宁大连、辽宁沈阳、山东临沂、山东潍坊、陕西、山西太原、上海、四川乐山、天津、浙江宁波和重庆的中考试卷(2013年,重庆的试卷数为两套,2013年的试卷为23套)。本研究关注对试题“测试内容
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的时候,朗读常会出现喊读、拖调、缺乏感情等情况。那究竟什么才是朗读?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朗读法,既符合汉语语言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审美识记规律。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运用并证明。  目前中学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时,根据《课标》的要求和阅读教学内容价值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  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
[摘 要:作文始终是检验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也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对此,本文也将以高考作文的实践为切入点,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激发出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构建完善的框架,摸清写作思路。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摘 要:柔性管理本指一种生产体制,将柔性管理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目的是激发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主动性差,自我认知不充分,所以中职班主任应该特别关注柔性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革新管理策略,有效的落实这种思想,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班主任管理实践经验探讨柔性管理在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柔性管理;中职班主任;班主任管理;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