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活动单导学的运用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生动地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同时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难舍难分。
  在如皋市强力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大背景之下,借着学校对全镇开放的东风,我也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為全镇老师上了《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收获多多,感受也多多。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需要适当的导语、过渡语
  说实话,有一些教师的活动单导学模式课给人的感觉经常是“看节目”,因为我们在一堂课上会听到多次如“下面进入活动一”,或者“下面进入活动二”之类的话,总让人感到有些生硬、别扭。我因为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就从识字5导入:“你还会背识字5吗?在识字5里面你认识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过冬的?”由于是旧知引领,学生很感兴趣,不知不觉,我们便进入了课堂。在有声有色的范读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为我鼓掌,他们要读的热情自然也很高。我充满期待地对他们说:“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学好生字词,有信心吗?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学习生字词有哪些具体要求。”很自然的,“活动一”就开始了!没有了报节目式的生硬、折弯,课堂的引领、衔接自然了很多。
  二、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全班展示要给足时间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识字教学(也就是“活动一”)是本堂课的重点,因此在进行这一个活动时,我给足了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积极地进行全班展示。学生热情高涨,一次次地自动起立相互补充、相互提问,再加上他们那种急于想表达意思的各种手势,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更是把其他学生的求知欲、探求欲、表现欲都激发了出来。你听:
  “‘暖和’的‘和’读‘huo’,请大家跟我认真读两遍。”
  没想到,领读的人一不小心把“huo”读成了第四声!另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哎,你读得也不行,还是我来领读……”
  “那,时熙,我要问问你,你是怎么记住‘暖’这个字的呢?”
  “‘暖’字是把我同桌杨丽媛的‘媛’的女字旁换成了日字旁。只要记住,杨丽媛是女生,所以她的‘媛’字就是‘女’字旁。同样,只有太阳出来了才会温暖,所以‘暖’字是‘日’字旁。”
  ……
  “‘商量’这个词的意思我来告诉你:就是一个在说什么,另一个人在听就叫商量。”
  “那么你在说,我在听,叫商量吗?”
  “哦,‘商量’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说什么,也不对,应该是大家一起在讨论什么。”
  ……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交流、积极展示,我们是听不到这么“美妙的声音”的。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检测反馈”这个环节没来得及评点,但我并不后悔前面给了学生那么多时间。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低年级活动单导学课堂,它比那些像走过场的节目式课堂更有实用性。时间虽然不够,但没有完成的活动还可以在下一堂课进行。
  三、趣味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教会学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很多时候,合作只是一个形式,教师一提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就你争我抢地大声说,或者就是个别学生“包场”。因此,平时我就训练好各组长,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多让平时不开口的学生发表意见,要像全班汇报时一样,一个人说,其他人补充,组长可以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发言次序,轮着来。全班汇报时,也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轮到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方面,教师要设计趣味性浓和操作性强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小动物过冬》时,我有一个活动这样设计:
  1.根据自身特点选好角色,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后讨论:刚才哪一个角色读得不够到位,一齐讨论后帮帮他。
  在活动进行中,只听得教室里的小青蛙、小蜜蜂、小燕子的“声音”不绝于耳。毫无疑问,低年级的学生对这些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当然欢迎啦!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体会到了朋友之间互相关爱、难舍难分的真诚友谊。
  四、活动单的设计要适应低年级儿童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自制力差,注意时间短,识字量少,他们不能完全领会一个活动到哪儿结束,尽管教师可能重复几遍,他们都不一定能记到心里去。因此,开始时,我们是把每个活动的要求一个字一个词地口述给他们听,把关键的词写出来;后来是临时把活动单的要求写在黑板上的;再后来,我们就把活动单印发下去,详细告诉他们活动一到哪儿结束,活动二到哪儿结束。可是到上课时,学生还是一不注意就交流到几个活动结束才停下来。于是我就思考:怎样才能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呢?考虑再三,我就给每一个活动内容加上粗边框。这样,一个活动就在一个方框里,各个板块一目了然。当然,如果能再适当加一些鼓励、提示的语言,学生喜欢的简单的卡通图案,我想,他们一定会更乐意让活动单导学模式在班里生根、发芽。同时,我们也能为打造我市“活动单导学”教育品牌贡献力量!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让老师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说,课如玫瑰,要有激情;有人说,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还有人说,课如柠檬,要有滋有味……似乎都在理,细想着,我忽然觉得:一堂好课恰似茉莉,看着平淡无奇,品着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余香萦怀!    一、含苞——强化预设厚积薄发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
教学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学习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汉语文字学是一门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多,相关的著作也非常多。北京大学宋均芬教授所著的《汉语文字学》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21世纪文化、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对这门在中国本土诞生并发展的学科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建构。  《汉语文字学》分为四章。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对汉语文字学的学科和简史作了综合介绍;第二章汉字总论,阐述汉字的起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随文仿写”成为语文阅读课堂的延伸,以此来提高学生“写”的质量和数量。通过“随文仿写”来促进“阅读教学”的交流与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在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就文取材,由读到写巧迁移”的仿写训练,即紧密联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性,挖掘教材中的“随堂练写”的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仿写训练。具体操作分为“精心寻点—由
语文阅读教学,不外乎一个“阅”和一个“读”的问题。怎样“阅”,如何“读”呢?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思考的本质所在。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讲授的《珍珠鸟》一课,收获不小,对课堂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认识。  一、引读悟题,读出个性感受  开课环节,薛法根老师抓住题眼,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珍珠鸟,从外形到特点,一点点建立起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根据细节描写,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慢慢生成个性化的感受,形成主观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抓住一个切入口,通过启示触发灵感,进行人生感悟。文本中将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作为引子,提出了做事应该目标专一,绝不能半途而废的论点,对学生进行了人生哲学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明白和学会通过事物引发思考的写作手法。  【教学思路】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
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样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语文教师,怎样的设计与教学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腿部受伤的“我”在家养伤时,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最后将伤愈的雪儿放飞蓝天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出“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本文教学中,我采取了“
“什么是教育?”“如何进行教育?”这些原本简单的问题,在各种纷繁的理念、思想冲击下,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困扰着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以至于我们眼前迷糊一片,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偶有一天看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哪吒闹海》一课的课堂实录后,犹如一阵春风吹得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教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幸福成长,我们的教学也应由注重教师“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农村孩子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所以在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任重道远。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我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走进学生中间,让教师“帮说”    相当多的农村孩子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紧张、害羞、不敢言辞、不善言辞、偏激、固
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指的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三味”标志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核质坐标,体现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三味课堂体现了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化努力。  一、核心理念:三味课堂有“三味”  语文味,是要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带得走的语文学力的课堂。儿童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真正采用和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征相匹配的方式来组织和展开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