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内心的声音,让学生读自己的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j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抓住一个切入口,通过启示触发灵感,进行人生感悟。文本中将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作为引子,提出了做事应该目标专一,绝不能半途而废的论点,对学生进行了人生哲学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明白和学会通过事物引发思考的写作手法。
  【教学思路】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最终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真实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从理想导入,激发兴趣,传达学生的声音
  在课之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理想这个话题开始,让学生梳理思路,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学生立刻有了谈兴,开始各抒己见。我允许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学生说要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也有的学生说要成为一名医生,为病重的人根除痛苦,还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文学家,描绘世间的美好。当然,还有的学生说,理想是“种一地”的大闸蟹,是要开公交车等等。针对这些理想,我都表示支持,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的实现不是口头说说,也不是随便做一下就可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一把“钥匙”来。
  让学生说出理想这个导入环节,既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对自我内心想法进行梳理的过程,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和预设。
  二、创设情境,读出中心论点,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
  进入课堂阅读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从文本着手,一步步追根溯源,找到课文后的中心论点。这正如发现水滴的宝贵那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像寻找珍宝一样,最终完成对自我理想的追寻。
  我先从文本中的石头场景入手,进行情境创设: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当你走进去之后,立刻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石头。继续找找看,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立刻仔细品读,发现在石头中间,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学生犹如文本探秘一样,找到了石头的奇怪之处,而后他们继续寻找,一步步地找到了理想的珍宝。
  师:是谁,竟然能让这块石头变成这样?
  生(齐答):小水滴。
  师:怎么可能呢?你试试看,水滴能将石头滴穿吗?(教师做示范)
  (生笑着摇头)
  此时,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既然我们都做了实验,水滴落在石头上什么效果都没有,怎么可能将石头滴穿呢?你能否找到其中的原因呢?学生们又立刻进入课文中,去寻找其中的线索和脉络。
  三、品读升华,感悟人生真谛,内化学生的情感意志
  在品读环节,我让学生通过默读、品读,找到课文的关键性因素: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滴落下来,而且自始至终都是用一样的角度,滴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悠远,几百上千年过去了,甚至几万年过去了……水滴依然锲而不舍。这日雕月琢,最终成就了一个石头的空洞。到此,学生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词:坚持、持之以恒。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水滴的坚持不懈,我又进行引导:水滴的作用有多小?怎么才能将水滴的力量放大?你若是那水滴,会怎么样?
  配合这种质疑,我出示图片和视频。学生看到:狂风暴雨中,居然一片树叶都没有被打落。为什么呢?学生进行课文品读后,获得了和文本的共鸣:“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于是,我设定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句子:因为 ,所以连一片树叶也打不穿。
  师:通过对小水滴的探秘,我们终于找到了它最厉害的地方,那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它把石头滴穿了。而在我们的身边,一直都有这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来。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生:课文介绍了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的事例。
  师:找找你最喜欢的事迹,找一个你最喜欢的人,想想看,他们身上有小水滴的精神吗?(生默读课文,感悟深意,并讨论回答)
  通过思考、探讨与交流,最终学生形成了自我的思维模式: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找到成功的钥匙,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己的发言权,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讨课文。我在课堂中创设探秘一样的情境氛围,与学生一起进行合作探究,并且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将知识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正好完成了文本论点的建构过程。
  在《小水滴的启示》这篇课文中,我从自己的教学断想入手,不断尝试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一步步深入,让学生探索水滴的精神,一步步穷其理,悟其意,最终使得学生将这种水滴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意志,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精神滋养。
其他文献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深思生情,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认识的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对一个问题常会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以求更缜密的回答。在上了
一、说一说:铺设温故知新的大道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感受阅读。  1.说画面。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时,笔者适当引导学生根据“黄鹤楼”“孤帆”“远影”“江水”等词语去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依依惜别的送别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让其有一种飞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新课程标准(小学高年段)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一、重视预习,产生期待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预习,应该是学生产生
预习,就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已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走马观花或是胡乱摸索,造成课堂的效率低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寻找切入点。理清作者的
随着网络的盛行,供教师参考的教学资料五花八门,各类教案也层出不穷,备课资源的丰富确实给教师备课带来不少便利,但是有些教师因而不思考钻研,信手采用,导致教学内容不当,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必须用好手头的语文书,只有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合宜的教案来,教学才会有的放矢。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虽然不如高段教材提示教学内容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去细细“读懂”它,低段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让老师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说,课如玫瑰,要有激情;有人说,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还有人说,课如柠檬,要有滋有味……似乎都在理,细想着,我忽然觉得:一堂好课恰似茉莉,看着平淡无奇,品着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余香萦怀!    一、含苞——强化预设厚积薄发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
教学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学习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汉语文字学是一门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多,相关的著作也非常多。北京大学宋均芬教授所著的《汉语文字学》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21世纪文化、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对这门在中国本土诞生并发展的学科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建构。  《汉语文字学》分为四章。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对汉语文字学的学科和简史作了综合介绍;第二章汉字总论,阐述汉字的起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随文仿写”成为语文阅读课堂的延伸,以此来提高学生“写”的质量和数量。通过“随文仿写”来促进“阅读教学”的交流与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在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就文取材,由读到写巧迁移”的仿写训练,即紧密联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性,挖掘教材中的“随堂练写”的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仿写训练。具体操作分为“精心寻点—由
语文阅读教学,不外乎一个“阅”和一个“读”的问题。怎样“阅”,如何“读”呢?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思考的本质所在。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讲授的《珍珠鸟》一课,收获不小,对课堂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认识。  一、引读悟题,读出个性感受  开课环节,薛法根老师抓住题眼,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珍珠鸟,从外形到特点,一点点建立起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根据细节描写,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慢慢生成个性化的感受,形成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