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身衣能使你变瘦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塑身衣能使你变瘦


  流言:只要穿上塑身衣,就能塑造出美好的身体曲线,而且还能让身体“记住”这个形状,时间长了之后,就能真正变瘦。
  真相:穿塑身衣所塑造出来的苗条身材只是暂时的,它并不能真正地减少体内脂肪,达到减重的效果。因为脂肪是一种能量物质,人体不做“功”不消耗能量,它就不会消失。根本不可能躺着不动,仅靠穿塑身衣就减肥。
  减肥主要是把体内的脂肪作为一种能量消耗掉,从而改变人体的体脂百分比(体脂率)。要减少体内的脂肪堆积,降低体脂率,就需要做到热量负平衡,即体内消耗的热能一定要比摄入的多。
  不少塑身衣宣称能减肥塑形,但减肥和塑形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减肥的实质是控制体脂率,塑形主要是控制肌肉比,通过力量及柔韧练习,纠正体型缺陷,改善体态。穿塑身衣塑形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的,真正的塑形应是由内而外的健美。
  目前,大多数塑身衣都是通过收腹、收胃、束腰等来打造完美形体,一些商家还宣称产品中添加了高科技元素,这些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处,也没有科学依据来佐证。
  长期穿着塑身衣的人,内脏所处的位置、肋弓的大小,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穿塑身衣就像是“裹脚”一样,让一部分肌肉废用性萎缩。脱下塑身衣之后,身材不但不会变“好看”,还会变得松垮。而且,长期穿塑身衣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人体局部代谢变慢,营养供应变差,肌肉力量进一步下降,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弊大于利。

EB流感十分钟入体


  流言:卫生部门通知称 :“这次EB流感很严重,但有预防的方式,就是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因此一定不要忍耐不喝水。如果喉咙黏膜干燥,在10分钟内病毒就能侵入体内。”
  真相:在医学上,EB病毒流感并不存在。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只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四种,其中,前三种可引起人类感染。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家族的成员,其感染多为散发病例,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初次感染一般发生在10岁以前,儿童期感染通常没有症状。但若初次感染发生在青年时期,约50%~75%可发生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大多数人感染EB 病毒后不需要治疗,也不需要隔离,可自行恢复。当然,目前也没有特别有效的针对EB 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如果病情控制不佳,需要對症治疗,比如高热时需要使用退烧药,出现瘫痪、血细胞生成障碍时,可以用激素治疗。
  相较之下,流感的传染性更强,容易引起周期性爆发性流行。对于流感,发病48小时内需要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治疗,以减轻病情和缩短患病时间,但需要医生处方才能使用。接种流感疫苗是防控流感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孕产妇和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更应予以重视。

治愈率75%的抗癌神药上市


  流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上市了“广谱”抗癌药,可治疗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17种实体肿瘤,成人和孩子都能用,治愈率高达75%。
  真相:2018年11月26日,美国FDA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款新药的消息:这款药物的商品名是Vitrakvi,活性成分叫Larotrectinib或Loxo-101,它于近日被批准在美国上市。根据官方消息来看,这的确是一款适用于孩子和成人、能针对多种实体肿瘤的“广谱”抗癌药。
  虽然这种药物适用的肿瘤类型广,但它只能作用于存在“NTRK基因融合产生的突变”的肿瘤细胞。
  总体来说,NTRK基因融合突变只占到所有癌症的1%~2%。在美国,每年估计有两三千人患有与NTRK相关的癌症。另外,按照适应症的规定,除了需要有突变,还要满足有癌转移、不能手术治疗或者治疗后复发的情况,才能使用这种药物。也就是说,能直接因这款药物受益的患者很少。
  治愈率75%更是误读。肿瘤的临床治愈是指5年之内不复发。在临床实验中,这款新药显示出来的效果是75%的客观缓解率,即一些患者的肿瘤瘤体缩小或消失、没有新病灶出现,肿瘤标志物正常,病情稳定,且至少维持4周。这是很了不起的效果,但这绝不等同于“治愈”。用“治愈率75%”来描述,无疑是在误导公众。

前FDA官员承认过去30年的膳食指南错了


  流言:一位前FDA专员,公开向大众认错:过去几十年,我们给大众的膳食指南是失败的。糖业企业赞助的研究影响了美国膳食指南的制定,现行膳食指南简直就是增肥食谱。公众按照我们的膳食指南来做,却越来越胖。
  真相:这则流言的信源出自《华盛顿邮报》官网的一个访谈节目“live health 202”。
  接受采访的前FDA专员大卫·凯斯勒博士在谈到肥胖问题时忧心忡忡:“问题来自我们该吃什么,而且看来我们还并不完全明白……我在想,我们在给美国大众的营养建议上是失败的……”

  接下来,他谈了政府需要增加对营养基础研究的投入,增加对营养的理解。另一位嘉宾—纽约大学食物研究和公共卫生教授玛丽恩·内斯托,则谈到食品越来越丰富,从1980年开始,人们摄入的能量越来越多。
  整个视频中,大卫博士只是在说营养建议,完全没有挑战膳食指南,也根本没有道歉认错,而是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案。流言提到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话,都是作者杜撰的,采访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表述。

手机辐射把玉米变成爆米花


  流言:将几粒玉米放在桌子上,并用4部手机将这些玉米围起来,随后同时拨打桌子上4部手机,十几秒之后,玉米就能变成爆米花。
  真相:这段视频早在3年前就出现在网上,并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多家媒体都曾对“手机接通瞬间玉米变爆米花”进行模拟实验,结果无一成功。在某家都市报的实验中,实验人员找来5部功能完好的手机,按照视频内的方式将手机头对头摆在一起,中间放上玉米粒。首先拨通其中一部手机,等了30多秒,玉米粒没有发生变化。随后同时拨通5部手机,且持续1分钟,手机中间的玉米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事实上,从科学原理上来看,手机根本就不可能炸出爆米花。人们通常说的“手机辐射”,实际上是指手机的发射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的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号的电磁波的功率。在手机接通的一瞬间,辐射值确实会比一般情况下要高,但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手机,即使信号达到最强,也在安全数值范围内,其产生的热量根本没法炸出爆米花。

  經过查证,网传视频是一段恶搞的营销短片,其目的是故意夸大手机辐射的危害,让消费者购买蓝牙耳机。

国产奶粉含有速溶剂


  流言:国产奶粉含有速溶剂,而国外的奶粉都不含有此物质,因此和国产奶粉相比,国外的奶粉很难冲开。不懂的人认为难冲开说明奶粉不好,其实那是因为不含速溶剂这种添加剂。
  真相:婴儿奶粉是一种固体粉末,需要加水冲成液体,奶粉中的成分都可以溶解或者均匀分散到水中。其溶解或者分散到水中的比例,在食品技术中用“溶解性”来衡量。就婴儿奶粉而言,产品“溶解性”都接近100%。
  “速溶性”则是指粉末分散到水中的难易程度。速溶性好,倒入水中轻轻搅拌,就能完全分散开;速溶性不好,则需要快速搅拌比较长的时间。
  在固体粉末的颗粒表面喷涂一层表面活性成分,确实有助于提高速溶性。但婴儿奶粉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食品,国家标准对它的成分有严格的规范。为了提高速溶性而加入奶粉国标中未批准的成分,不管添加物的安全性如何,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流言中说的似是而非的“速溶剂”,其实是凭空想出来的。
  奶粉中需要有碳水化合物来提供热量。其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乳糖,也允许使用麦芽糊精或者淀粉代替。从消化的角度说,乳糖比麦芽糊精好,麦芽糊精则比淀粉好。不过,麦芽糊精和淀粉有助于增加奶粉颗粒的密度,从而增加速溶性。所以,有一些奶粉会用一小部分淀粉或者麦芽糊精来代替乳糖。如果把麦芽糊精或者淀粉称为“速溶剂”,那么确实有一些奶粉可能含有这些物质。但是,它们都是合理的食品成分,不应该被贴上“速溶剂”的标签。
  实际上,“速溶奶粉”的速溶性,主要是通过增大粉末颗粒来实现的。奶粉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所得到的颗粒大小,跟喷雾干燥器的构造和操作密切相关。现在奶粉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喷雾干燥器都具有“造粒”功能—让干燥后的粉末呈现比较大的颗粒,从而具有更好的速溶性。

网红美白神器“一洗就白”


  流言:将一款号称“一洗白”的美白神器涂抹在胳膊上,随即用清水冲洗,皮肤立马就能变白。
  真相:在电商网站上,这类产品的售价从40元到100多元不等,全都宣称“肌肤水嫩美白,美肤养肤一步到位”。按照商家的说法,产品中含有的“深海泥”可改善皮肤问题、赋予肌肤光滑弹性。长期使用,还能让皮肤彻底从黑变白。
  虽然外包装上印有硕大的“深海泥”字样,但在“一洗白”的成分说明中并没有这种物质。从成分表来看,“一洗白”是100%的化学品,一点天然提取物都没有。为了防止这些化学品刺激皮肤、引发过敏,生产厂家还添加了其他违规违禁的东西,比如乙内酰脲。乙内酰脲是抗生素,在与人体接触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
  人体的肤色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皮肤后天的色素加深,跟紫外线损伤紧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会出现无法逆转的老化。爱美人士只能通过隔绝紫外线、勤保养等办法,延缓这一过程。
  美白护肤没有什么速成法,“一洗白”的美梦最好别做了。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北京科技报》、“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中国营养界”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对手”的近义词是“对头”。头对着头,就像山羊一样抵架,比如“死对头”。可“对手”为何跟手有关系呢?“对手”最初是指下围棋,下围棋又称“手谈”,用手交谈,故称“对手”。此语出自《旧唐书·宣宗纪》:“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诏顾师言与之对手。”顾师言是晚唐围棋第一国手,令日本王子最终不得不推枰认输。日本王子向接待的官员询问:“顾师言在贵国棋手中排名第几?”官员存心哄他,便回答说:“第三
猫为什么喜欢钻箱子  只要把箱子放在地上、椅子上或者书柜上,猫就会迅速地躺进去,占有它。我们如何解释空箱子对猫所产生的吸引力呢?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解释。首先,箱子可能是猫应对压力的好帮手。对常常处于压力环境中的它们而言,在密闭的空间里会感到舒适和安全,一个箱子或者其他类型的“独门独院”会对它们的行为和生理机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猫喜欢钻箱子的原因可能是逃避。科学家认为,猫似乎并没有发展出像其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宋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廟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
截至本刊發稿时为止,起于2019年9月的澳大利亚东南部森林大火仍在燃烧,已导致3.7万只考拉、超过10亿只其他动物丧生,对生态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它是根据太阳运行位置来划定的。太阳运行的轨道被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古人为什么将黄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数值?除每月安排2个节气利于农时较为科学合理外,还与古人对数字12的推崇有关。  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个数字,如12月份、12时辰、12生肖、12神兽、12地
“网红”彗星  最近,一顆北半球比较容易观测到的彗星成为“网红”。这颗新彗星是天文卫星“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在执行“近地天体宽视场红外巡天”(NEOWISE)任务期间,于2020年3月27日发现的,编号为C/2020 F3。2020年4月,新彗星的英文名定为NEOWISE,中文名则为“新智”。新智彗星很有可能是源自太阳系最外围的彗星大本营—奥尔特云。它可能拥有一个直径约5千米的较大彗核
流言:关于“反季节果蔬危害”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反季节果蔬的种植过程非常不安全,为了保证高产和稳产,往往会过量使用高毒农药和催熟激素。  真相:不少人深信,反季节瓜果蔬菜都是使用了大量农药、催熟激素而生产出来的,所以,它们“违背自然”,有毒,不能吃。其实,即使是应季的水果,在种植过程中也会使用农药,存在农药残留。问题是,“存在”并不等于“超标”或者“过量”,更不表明,食用反
  
在我们的印象中,紫禁城肃穆威严,外朝三大殿更是“只见红墙黄瓦,不见绿树红花”。事实上,紫禁城内植物种类众多,现存各类树木超过3800棵,各种草本花草更是数不胜数。  春天是紫禁城最美的季节,不仅春花盛开,古树也吐出新绿,引来啾啾鸟鸣。壮观的古建筑群和珍贵的文物是这里四季不变的风景,而皇家园林的佳景奇观在春天才会露出最美的容颜。一国之君的鲜花往事  根据明代皇宫中的节令习俗,每年三月初四,紫禁城里的
1988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总控室灯火通明,科学家们屏息凝神,5时56分,我国第一座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启了首次对撞实验,实验非常成功!当时,《人民日报》报道称,“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没有对撞机,世界会怎样  面对微观的粒子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揭示其真相的手段,高能粒子加速器就是观察微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