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纸文凭的厚重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33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形象陈列馆),
  位于北师大后主楼的二十三层,
  从这里俯瞰北京城,
  故宫、景山、白塔都一览无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绵延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教育制度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革新。社会上办新式教育的呼声很高,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则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从教育体制上看,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从学校课程体系看,师范馆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共编的课程结构,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百年来中国高师办学的基础与模式。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名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8年独立设校,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独立设置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始。1912年,更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中国高师办学早期这段厚重的历史,被北师大校史馆里一张薄薄的文凭承载了下来。这是一张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课程为主)学生张景江的修业文凭。校史研究室魏书亮老师告诉我们,不同于现在的毕业证书,师范生每一学年期满,学业合格后,会被授予修业文凭。四年下来,才能获得毕业文凭。这张修业文凭被单独陈列在校史馆的一面墙上,由玻璃罩保护着,四周打着射灯,如众星拱月一般衬托着,远远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魏老师说,这算是校史馆极有历史内涵的“镇馆之宝”了。
  这张修业文凭的尺寸为63x52厘米,彩色印刷,四周有八条游龙,四角和下框正中各有一个中空八角圆星,内部各嵌一字,合念为“京师大学堂”。在修业证书中的右半部分,是京师大学堂当时“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的办学宗旨。
  张景江所在的1908年,学生的课程分为公共科和分类科。第一年的公共科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要学习各门“皆所必需”的通识课程,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算学、体操等。分类科相当于本科,时间为三年,科目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外语为主,第二类以地理、历史为主,第三类以算学、物理学、化学为主,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为主。此外,因学校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因此教育学、心理学也是各类学生均须通习的课程。
  从这些科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中西学并重,且通识课与专业课已有区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被贯彻其中。此外,将伦理课程放在首位,意在强调师范生志在为人师表,必须是遵守校纪校规的典范。
  各科在授课时都分成两部分,其一为该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其二为“师范者教……(即该门课程)之次序法则”,教授师范生如何向学生讲授这门课程,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
  此外,教习们还会综合运用演示法、实验法、实习参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动物时,教习必须解剖各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还经常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各部組织,有位教习曾在生理学课上当众解剖了一只全羊。大学堂还专门开办了一个博物实习科,教学生制作标本模型。
  在修业证书的左半部分,详细列出了张景江在该学期的各科平均分数,总监督和教务提调(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名字和印章依次列后。魏老师告诉我们,当时只有“高才者作为师范生”,因此学校对教习(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须“德望具备”“品学兼优”“学赅中外”。
  光看这些教习的简介,我们便可体会一二:
  张鹤龄,清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历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南洋公学总理、湖南学务处总办、奉天提学使等职。
  陈黼宸曾在自己编写的《中国史讲义》指出:“史者天下之公史,而非一人一家之私史也”,表明了他的史学与旧史学的根本区别。他强调史学与科学的关系:“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也。无史学则一切科学不能成,无一切科学则史学亦不能立。”
  王舟瑶,主讲经学和史学。他主张读史应结合民生细节,多读几个版本,才不会被正史上的错误记载所误导。他同时主张对外国历史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为学生列举中文译本书单,如《四裔编年表》《欧洲史表》《罗马志略》《俄史辑译》《大英国志》《十九世纪外交史》等。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林纾,以翻译《茶花女》出名,不过在学校,他是以经学教习身份,教授“人伦道德”课程的。这门课程,“似易而实难,若泛泛敷衍老生常谈,学生必厌听。惟林先生搜罗先哲格言为讲义,上课时,引申论证,发挥透辟,使干枯的课目,化为有趣味的,可谓循循善诱之至”。
  就这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办学模式渐渐被认可。学校讲义被“俾成精本,以饷方来”;编订的功课书除供大学堂生使用外,还要颁行各省,“悉遵教授”;学校的办学方式则为此后“各处学堂之标准”,通行全国。1909年,张之洞在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新址开学的典礼上,明确指出了学校发挥的重要作用:“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
  1.1930年李名正毕业证书
  2.1921年楚图南毕业证书
  3.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讨论】镇馆之宝,你怎么看?
  事实上,在定夺校史馆“镇馆之宝”时,魏老师曾提名了两件宝贝,除了这张修业文凭外,还有一件是“大学堂”牌匾。
  这块“大学堂”牌匾是一百多年前创建京师大学堂的标志之一。它的挂牌,象征着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诞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学府的建立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你心中的镇馆之宝是哪个呢?或者你心中还有其他更好的宝贝推荐给我们?不管你的答案如何,都记得去我们的官方微博留言,说出你的看法或故事,和更多人一同感受北师大的独特魅力!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只有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展现自己。然而,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书面表达语言干瘪,没有鲜亮的文采。  由此可见,
大地温厚,冬阳灿烂  这双手,抚过琴,写过字,  摸过冷暖。  这个身子,曾经跟在卑微的后面,  憋屈的后面,失眠的后面。  才一小会工夫,  晨露滴了,  桃花谢了,  仓促的时光,已经有了寒凉的味道。  没有新鲜的血液,  也不再有新的爱,  也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表达的夜晚。  但是诗和体温都在,  白云和山岗也在,  不动声色的脚步,让风也岑寂了下来。  没有什么不堪重负,  也不再惧怕狼狈
家人一起散步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更能体现浓浓的亲情。作者莫怀戚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和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感悟到家庭伦理和美、相爱的理想,品尝到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母慈子孝向来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散步》用清新优美、平易朴实的语言阐述了这一话题。阅读这篇文章,如同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观照女性命运,学会关注人生和社会。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
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如同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如果花瓣、花蕊、花托都去掉,就失去了花朵固有的美丽。同样,阅读课文,我们只有先从整体上感知,才能更好地去解读、领悟,从而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所谓整体感知,又叫整体感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
馈赠(组诗)  夜晚八点的车渡  这是一艘多么令人心跳的大船  潮水正从锋利的螺旋桨走过  夜色却像被抛弃的废物  落在方向的侧面,一朵朵浪花  就在我们寒冷的手中干涸  这巨大的空间失去无数的脚步  只有轮子在船舷自由地脱逃  谁又是多出来的孤独者  喝过的啤酒早已流回大海  而黑暗是思想唯一寻找的食物  夜航船是一条散失的章鱼  沿崖壁吸掉那么多海水的种子  在黎明之后,太阳总会烘干它的嘴唇 
在作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写好评语,做好评估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教师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灵最细微的运动,以巧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明确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评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的特性。  一.针对性  作文评语如果求其全面,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在评改时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
叶圣陶先生讲,凡是教,其目的是达到不教。因此教学的根本问题不在教法而在学法: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就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此,我想从课堂教学质量、课外阅读和作文训练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  一.改革课堂结构,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任何知识的获得,任何能力的养成,都得靠其本身的实践。我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在每一篇文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也是如此。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着惊人的联动效应。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换一种说法,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问,“一潭死水,微波不现”,话锋一转,则“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原因何在?笔者以为,问题设计是关键。  那么,如何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