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呼啸山庄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s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以生态学的视角解读这篇名著,《呼啸山庄》中所描写的画眉田庄及田庄中的居民是现代文明的代言人,而呼啸山庄及居住在山庄里的人们则是大自然的化身。《呼啸山庄》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蕴含了人类历史上对大自然观念逐渐转变的生态学观念。伴随着21世纪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呼啸山庄》中所反映出来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与警示。
  【关键词】自然 呼啸山庄 文明 冲突
  一、关于《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简·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这部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凭借《呼啸山庄》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艾米莉的性格独立、纯真、豁达、热情、刚毅而又内向。她既有男子汉的气概,酷爱自己长大的荒原,独自生活,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相处。她的作品和一生的行为,都是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命题,爱米莉是通过生活和创作,身体力行地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文明—画眉田庄及呼啸山庄的居民们
  “一个漂亮辉煌的地方,铺着猩红色的地毯,桌椅也都有猩红色的套子,纯白的天花板镶着金边,一大堆玻璃坠子系着银链子从天花板中间吊下来,许多光线柔和的小蜡烛照得它闪闪发光”,希斯克利夫对画眉田庄的第一次描述。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画眉田庄的内部装饰很符合文明人的品位---奢华。艾米莉对呼啸山庄客室的描写与对画眉田庄客室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眉田庄,埃德咖与伊莎贝拉两个亲兄妹间虽然同在一家,却互相算计,两人间的情感却很脆弱。埃德咖与伊莎贝拉的行为及空间距离反映了了现代文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相互之间的漠视。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都是性格粗犷、不守常规的人,在他们俩身上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是真正的自然之子,他们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整天在旷野里游荡。文明人眼中不适合生存的狂风怒啸的旷野和山崖对于他俩来说却是天堂和乐园。老欧肖在世时,“我们全都在室内—我坐的离壁炉稍稍远一些,只管忙着打毛线,约瑟夫靠近桌子坐着,在读他的《圣经》(那时候,仆人们一天工作完毕,往往坐到正屋里来)"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亲密。呼啸山庄的农民严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规律,与大自然体戚相关。当每年春回大地或久雨初晴的宁静日子里,在呼啸山庄里随处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声音—“山谷中小溪里,满满当当欢腾奔跳的潺潺流水传来了悦耳的声音。这是在夏日树叶沙沙作响之前美妙的天籁”。这不能不说是人在大自然怀抱中和谐幸福生活的图景。
  三、呼啸山庄代表的自然与画眉山庄代表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呼啸山庄这座暴露在凄风暴雨中的经典的哥德式的古老建筑,与坐落在优雅山谷中、优美园林中的画眉田庄形成了明确的对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种代表。呼啸山庄虽然暴露在狂风肆虐的大自然里,却显得更真实、自然。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的天性都是是呼啸山庄式的。他们的脾气暴躁、粗犷、不守常规,常常在旷野里整夜地游荡,然而他们却表现出人类天性真实的一面:真诚、热情、纯真,充满活力与激情。画眉田庄则处处表现了一种文明的宁静与脆弱。凯瑟琳身份的转变,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与埃德咖关系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呼啸山庄》中,勃朗特不断地使自然与文明相互冲突。她没有用犀利的笔锋从正面揭露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却通过自然人的异化来表现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呼啸山庄》中对风景的反复强调描写还被作者赋予了小说极为重要的特殊意义。这一景色主要由呼啸山庄附近的荒原构成:广阔,原始,地势高,虽然有些湿润,但是却是一块不毛之地。荒原上运输十分的困难,并且无法耕种。它的显著特征是沼泽遍布,人们可能会被淹没于此,因此,荒原是大自然对人类威胁的很好象征。厉夫的戏剧中。读者会把呼啸山庄对画眉田庄的影响看做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的一种嘲讽与讥笑,但与传统故事中文明破坏自然恰恰相悖。作者写呼啸山庄破坏画眉山庄的安静目的,就正是要体现出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批判。凯瑟琳嫁入画眉山庄后,成为文明人,由于她收起了自己的“自然”,使画眉山庄呈现出一幅人类文明战胜自然的图景,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但是凯瑟琳的背叛导致希斯克利夫外出求生,并且寻求复仇机会。
  四、呼啸山庄生态学对人类文明的启示
  《呼啸山庄》之所以出现后来的悲惨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人类文明对物质的欲望,与情感方面的贪婪所导致的结果。作者通过自然描写和人类生活描写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脆弱,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的同时,却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大自然的极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与考虑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著,叶婉华译.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一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海南三环出版社,2004:23.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0.
其他文献
记者: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同学总是距离“好学生”这几个字比较近一些,这话你们同意不同意?  答:坚决不同意!  记者:那以前还有中学生跟我说过,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好学生,但是好学生一定得成绩好。  答:拜托!成绩好才是王道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啦!  记者:那什么才是王道?  答:人气!  记者:……  答:就是你受人欢迎的程度!  记者:这些都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标准吧?老师和家长恐怕不一定完全同意吧
【摘要】泛在学习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型学习范式。泛在学习环境的建设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环境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资源是基础。要推进泛在学习资源的建设,需要在学习方式、学习模式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探索适合泛在学习特性的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  【关键词】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资源 建设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理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泛在学习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
你有什么理想?  小时候,这个问题似乎并非难以回答。  ——我的理想是登上舞台,让全世界听到我的歌声。  ——我的理想是写出伟大的小说,赢得诺贝尔奖。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能够治好所有的病。  ——我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解开一切未解之谜……  而现在,我们提到“理想”这个词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不是因为“丧”,而是觉得它太高、太远、太大,我们告别了幼稚的“狂妄”,开始把行动聚焦在更现实、更具体
【摘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接收继续教育是成年人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翻转课堂成为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有力保证。在《开放英语2》翻转课堂中将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开展因材施教,不简单拘泥于知识因素的导学活动,以课程为媒介,发现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学员解决问题,从而在成人教育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 实践 《开放英语2》课程  教育可以实
在我校的一次英语教研组的活动中,8位英语教师参与填写了一份关于“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的调查表。如下:  其中,8位教师都认为课堂教学的3个环节都应使用情境教学法;1人认为自己在备课中可以很容易地创设各个教学环节的情境;3人认为目前自己还只能在开场环节的情境创设时感到轻松;4人认为目前自己只能在新授环节的情境创设时感到轻松;1人认为自己在创设开场部分情境时存在困难:1人认为自己在创设新授
我有幸随北京市朝阳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团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期间,英国幼儿园教师在职教育让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也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些启发和思考,是在质疑、抗争、接纳、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开学典礼上,剑桥大学的负责人便明确表示:本次培训,大家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我们的培训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然而,从第一天培训起,我和其他团员就和主讲老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冲突,进而对老
①我喜欢把照片分享在网络平台上,被大家关注,相信是因为这张照片。它拍摄于2019年夏天,拍摄地点有一个十分浪漫的名字——海棠溪。轻轨算是重庆的一个特色标志,它不只有神奇的“穿楼”的李子坝轻轨站,还有极具赛博朋克风格和未来感的海棠溪轻轨站。有网友说,这让他想起了《蝙蝠侠》里的哥谭市。  ②海棠溪站附近,有着另一个极具重庆魔幻3D特色的建筑——海棠溪正街筒子楼。这张照片的取景地也是去年很火的电影《少年
一、整體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61课及62课内容,两课话题内容统一为talk about illness and give advice,课型为听说课,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听说输入和反复操练,让学生熟知与话题有关的动词短语及句型。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6个环节:  1.利用游戏touch yourself 引出问题: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
【Abstract】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rategies are offered to language learners, but whether these strategies can meet learners’ expectations and preference still needs us to investigate. Ther
【摘要】国家形象作为国际社会对一国的普遍认知和评价,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塑造良好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愈来愈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在2011年推出的《人物篇》和《角度篇》是中国首次尝试以广告片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迈出国家公关的标志性一步。但与美国的国家形象广告《欢迎你》相比,我们会发现由于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中美两国的国家形象广告片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