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观察材料 做好有米之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作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尤其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观察作文以观察为基础搜集写作的原始材料,在课堂写作指导之前学生已经胸有成“米”,然而要做好“有米之炊”也不是易事。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有自己制作的调查小表格;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环卫工人进行了采访。家长也非常配合,带领孩子来到社区,调查生活污染;深入工业园区,调查工业污染;跑遍周围的几条小河,拍照取证,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为孩子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零碎,语无伦次。
   不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为什么在米粮充足的情况下,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呢?冷静思考之后,其实答案很简单:虽然学生占有大量的观察素材,但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再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表象。再加上学生缺乏选材方面的训练,不懂得怎样取舍观察材料,因此造成了“有米不成炊”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依托教材单元习作内容,进行了优选观察材料的训练:
   一、优选先后次序的材料
   细致的观察要能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而第二学段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并不清楚他所观察的对象的生长规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四上第一单元,要求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我们安排观察校园紫薇花,拍下的一张照片里可以看清紫薇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所有的形态,但由于紫薇的花苞和花谢后的果实非常相像,出示图片的时候,多数学生却并不清楚各种花形之间的联系,本次选材指导的关键就是对照图片,从观察记录里找到相应的文字,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
   师:在这张图片里,你能找到紫薇开花过程的各种形态吗?
   生:我找到花骨朵。
   师:哪个是花骨朵?
   生:圆圆的,像颗小豆豆的。
   师:可是这里有两种小豆豆,它们是不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经过比较,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紫薇的花苞头上有微微的几条裂痕,对照花朵张开后的形状,他们发现,裂痕张开的时候,花瓣和花蕊就是从开口的地方吐出来的;当花谢以后,又结成了一颗小豆豆,但是明显比花苞时大,更重要的是头上的裂痕没有了。)
   师:现在你能根据图片,排列出紫薇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吗?
   根据回答板书:花苞——裂开——花瓣——花蕊——花谢——结果
   师:根据板书,从你的观察记录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按照先后次序将这些材料重新排列。
   “先后次序”的排列是观察作文选材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言之有序”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在明白紫薇花的写作次序后,可以针对这类题材做一个延伸的反馈性选材练习,如观察黄豆的发芽过程,跳长绳活动中甩绳的与跳绳的之间的有序配合等。“先后次序”的材料呈现连续性、短暂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选材,除了文字记录以外,最好能辅以图片、视频的记录,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进行辨析。
   二、优选明显变化的材料
   在连续观察中,事物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明显变化,或突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如四上第二单元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后,我们针对吊兰的气根生长过程开展连续观察。每组分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培植瓶,分到两棵已经蔫蔫的吊兰小植株,每天观察记录小植株的变化,重点观察气根的生长状况。在连续观察的十几天里,教师每天及时收齐观察记录本,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在班里宣读观察特别仔细的记录,为学生准确、形象地记录气根变化打好语言基础。由于资料充分,再加上平时详细细致的观察记录指导,本次作文放手让学生自由整理写作,教师则侧重写后的讲评指导。
   作文讲评课片段实录:
   师:一篇文章观察是否精彩,主要看作者的重点部分描写是否清楚、吸引人。我们此次习作的重点描写是什么呢?(A气根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彰显语言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要让文本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得先被打动了、感染了,积压在你胸膛中的那一股喷涌而出的炽热的情感,必须要用激情满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若不然,苍白的语言会让你的表述干瘪、生硬,从而无法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孙犁的《芦花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等经典美文是我们赖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资源。在阅读教学上述经典美文的过程中,采用诵读、诱导、示范等教学方法,可以启动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效果。下
顾前的短篇小说《塑料发卡》没有让故事在其间滑行,所以有些难懂。读第一遍,毫无印象,再次细读,略略懂了一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我而言,是有些痛苦。苦思冥想之余,上网搜索关于此文的评论,大大地“失望”!有人说此文什么也没有说,可这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么?多处“空白”留给读者的就是无穷的想象空间,正如《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稿签所述:“好的小说是难以一言道尽的。能够被轻易概括并提炼主旨的小说
《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堂教学中,在适当时机、适度地补充一些知识,即在教学中加点“外水”,既有助于打破教材的局限,变封闭性课堂为开放性课堂,又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每逢此时,学生都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听课兴趣陡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谈几点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加“外水”符合语文教学实际   1.“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走向,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但如今的世界网络盛行,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了众多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家长和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与网络游戏进行抗争,但大多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教师,我接触过很多迷恋网络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当学生对网络游戏兴致盎然时,简单的“围追堵截”,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将学生彻底推向孤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读者出发,从读者的理解、接受出发。在尧斯看来,任何作品如果不经读者阅读,没有了读者的“创造”,那只能算半成品。这里就强调了读者的阅读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要达到通过阅读丰富甚至再造作品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学灵性。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  阅读期待
散文是一种很自由的文体,它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在阅读时,颇为头疼。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也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与技巧。难道散文阅读教学真是“死症”,无法可想了吗?笔者认为,可以把“参与式教学”引进来。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
当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大都只重视积累,而忽略了感悟和运用,导致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倡导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很有必要了。那么如何实验古诗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1、演绎古诗词   诗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
所谓质疑能力,就是指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能力。质疑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能够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文本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质疑“题眼”,开启文本探究之旅   “题眼”就是指一篇课文的题目,“题眼”在一篇课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住了“题眼”,就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