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作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尤其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观察作文以观察为基础搜集写作的原始材料,在课堂写作指导之前学生已经胸有成“米”,然而要做好“有米之炊”也不是易事。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有自己制作的调查小表格;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环卫工人进行了采访。家长也非常配合,带领孩子来到社区,调查生活污染;深入工业园区,调查工业污染;跑遍周围的几条小河,拍照取证,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为孩子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零碎,语无伦次。
不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为什么在米粮充足的情况下,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呢?冷静思考之后,其实答案很简单:虽然学生占有大量的观察素材,但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再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表象。再加上学生缺乏选材方面的训练,不懂得怎样取舍观察材料,因此造成了“有米不成炊”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依托教材单元习作内容,进行了优选观察材料的训练:
一、优选先后次序的材料
细致的观察要能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而第二学段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并不清楚他所观察的对象的生长规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四上第一单元,要求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我们安排观察校园紫薇花,拍下的一张照片里可以看清紫薇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所有的形态,但由于紫薇的花苞和花谢后的果实非常相像,出示图片的时候,多数学生却并不清楚各种花形之间的联系,本次选材指导的关键就是对照图片,从观察记录里找到相应的文字,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
师:在这张图片里,你能找到紫薇开花过程的各种形态吗?
生:我找到花骨朵。
师:哪个是花骨朵?
生:圆圆的,像颗小豆豆的。
师:可是这里有两种小豆豆,它们是不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经过比较,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紫薇的花苞头上有微微的几条裂痕,对照花朵张开后的形状,他们发现,裂痕张开的时候,花瓣和花蕊就是从开口的地方吐出来的;当花谢以后,又结成了一颗小豆豆,但是明显比花苞时大,更重要的是头上的裂痕没有了。)
师:现在你能根据图片,排列出紫薇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吗?
根据回答板书:花苞——裂开——花瓣——花蕊——花谢——结果
师:根据板书,从你的观察记录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按照先后次序将这些材料重新排列。
“先后次序”的排列是观察作文选材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言之有序”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在明白紫薇花的写作次序后,可以针对这类题材做一个延伸的反馈性选材练习,如观察黄豆的发芽过程,跳长绳活动中甩绳的与跳绳的之间的有序配合等。“先后次序”的材料呈现连续性、短暂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选材,除了文字记录以外,最好能辅以图片、视频的记录,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进行辨析。
二、优选明显变化的材料
在连续观察中,事物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明显变化,或突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如四上第二单元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后,我们针对吊兰的气根生长过程开展连续观察。每组分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培植瓶,分到两棵已经蔫蔫的吊兰小植株,每天观察记录小植株的变化,重点观察气根的生长状况。在连续观察的十几天里,教师每天及时收齐观察记录本,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在班里宣读观察特别仔细的记录,为学生准确、形象地记录气根变化打好语言基础。由于资料充分,再加上平时详细细致的观察记录指导,本次作文放手让学生自由整理写作,教师则侧重写后的讲评指导。
作文讲评课片段实录:
师:一篇文章观察是否精彩,主要看作者的重点部分描写是否清楚、吸引人。我们此次习作的重点描写是什么呢?(A气根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有自己制作的调查小表格;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环卫工人进行了采访。家长也非常配合,带领孩子来到社区,调查生活污染;深入工业园区,调查工业污染;跑遍周围的几条小河,拍照取证,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为孩子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零碎,语无伦次。
不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为什么在米粮充足的情况下,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呢?冷静思考之后,其实答案很简单:虽然学生占有大量的观察素材,但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再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表象。再加上学生缺乏选材方面的训练,不懂得怎样取舍观察材料,因此造成了“有米不成炊”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依托教材单元习作内容,进行了优选观察材料的训练:
一、优选先后次序的材料
细致的观察要能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而第二学段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并不清楚他所观察的对象的生长规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四上第一单元,要求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我们安排观察校园紫薇花,拍下的一张照片里可以看清紫薇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所有的形态,但由于紫薇的花苞和花谢后的果实非常相像,出示图片的时候,多数学生却并不清楚各种花形之间的联系,本次选材指导的关键就是对照图片,从观察记录里找到相应的文字,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
师:在这张图片里,你能找到紫薇开花过程的各种形态吗?
生:我找到花骨朵。
师:哪个是花骨朵?
生:圆圆的,像颗小豆豆的。
师:可是这里有两种小豆豆,它们是不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经过比较,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紫薇的花苞头上有微微的几条裂痕,对照花朵张开后的形状,他们发现,裂痕张开的时候,花瓣和花蕊就是从开口的地方吐出来的;当花谢以后,又结成了一颗小豆豆,但是明显比花苞时大,更重要的是头上的裂痕没有了。)
师:现在你能根据图片,排列出紫薇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吗?
根据回答板书:花苞——裂开——花瓣——花蕊——花谢——结果
师:根据板书,从你的观察记录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按照先后次序将这些材料重新排列。
“先后次序”的排列是观察作文选材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言之有序”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在明白紫薇花的写作次序后,可以针对这类题材做一个延伸的反馈性选材练习,如观察黄豆的发芽过程,跳长绳活动中甩绳的与跳绳的之间的有序配合等。“先后次序”的材料呈现连续性、短暂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选材,除了文字记录以外,最好能辅以图片、视频的记录,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进行辨析。
二、优选明显变化的材料
在连续观察中,事物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明显变化,或突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如四上第二单元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后,我们针对吊兰的气根生长过程开展连续观察。每组分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培植瓶,分到两棵已经蔫蔫的吊兰小植株,每天观察记录小植株的变化,重点观察气根的生长状况。在连续观察的十几天里,教师每天及时收齐观察记录本,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在班里宣读观察特别仔细的记录,为学生准确、形象地记录气根变化打好语言基础。由于资料充分,再加上平时详细细致的观察记录指导,本次作文放手让学生自由整理写作,教师则侧重写后的讲评指导。
作文讲评课片段实录:
师:一篇文章观察是否精彩,主要看作者的重点部分描写是否清楚、吸引人。我们此次习作的重点描写是什么呢?(A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