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诵读,培养语感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gu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作是一个难题,而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的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一字一句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成学习语言来看待,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去生硬的掌握。如此循环下去,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还应有阅读鉴赏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二、通过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三、做到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作是一个难题,而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的只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一字一句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
  那么文言文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成学习语言来看待,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去生硬的掌握。如此循环下去,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还应有阅读鉴赏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
  一、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
  其一,应当将文言文教学提高到语言教学的高度。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可谓精品。其中有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有气势恢宏、表达流畅的议论散文,有形象跃然纸上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也有寓意深刻托物言志的精美小品。学习这些文章时,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花一番功夫,定会受益匪浅。在教学中,不能只知道作者是谁,文章中有哪些实词,哪些虚词,哪些词类活用,哪些特殊句式了。如《石钟山记》,在让学生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是科学的结论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准确精当的语言——绘形绘声绘色地表现山的幽静和水的气势的特点,这对学生语言积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其二,文言文的语言教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以便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精华的主动性。其做法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进入意境。
  2.深刻体会古人遣词造句的技巧,以体会古人穷形尽相的描写及精辟独到的议论。
  3.可放手让学生模仿古人的语气,进行现场表达,再与原文比较,以达到掌握文言句式和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难点。若只凭教师逐句讲解,或者让学生照抄资料,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一节课用同一个频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由于被动地接受,也只能是头昏脑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我认为采取以读代译的方法较为可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非得经过反复诵读不能有较深的印象。不过,这里说的“读”不是一般的朗读,它应该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在了解文体特征及作者写作目的基础上带有感情色彩的读,其中还包括读出句读,读出异读字,读出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虚词,读出不同的句式以及逻辑重音等。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会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一旦解决了朗读问题,文句的翻译也就可以随之解决了。
  解决朗读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范读。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好笔记,然后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反复几遍,就能初步理解课文。
  (二)学生朗读。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把握重音及停顿规律。在此套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掌握句读规律,首先可以掌握虚词运用规律,比较出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造句作用。如“也”一般用于句末,表判断。现代汉语则用于句中或句首,但在文言文中有时还可以用于句中,用以舒缓语气。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吾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这里的“之”都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能重读。其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又一区别是古今异义,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因而朗读时应将其断开。如“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人”等。最后,还应注意异读现象。主要有破音异读,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等。
  至于有表情的朗读,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较高的要求。有表情的朗读是指能在充分理解写作目的及区分文体的情况下进行。如《六国论》读时语调激昂,语速流畅。朗读时候若能将文章与作者联系起来,至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最终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具体做法分三步:
  第一步是翻译。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直接用白话文朗读,实际是作口头翻译。这项工作是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同时也能暴露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步是找信息。可由教师引导。如《游褒禅山记》一文,先提出以下问题:①褒禅山是如何得名的?②褒禅山的景点是怎样的布局?③作者是怎样游山的?④作者的收获是什么?⑤这些收获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三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文言知识,积累并解决有关实词、虚词及句法方面的问题。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成功的教学是需要多项条件的,而能把学习文言文也看成学习语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朗读带动翻译,以达到综合理解与重点训练相结合,就可以避免过去那种劳而无功的现象,从而使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以上是对文言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在运用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剥。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学生心态的培养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对于语文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轻视心理,因而导致了语文成绩很难提升,所以,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近十年,在这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列出,以抛砖引玉。  一、滴水穿石,功在平日  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将学习落实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英语听说课堂分层教学推进。通过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活动,从而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取得了可行性的进步。  【关键词】分层教学听说课训练活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
【内容摘要】阅读辅导是对学生的阅读目的、内容和方法给予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学校图书馆开展并做好阅读辅导工作,会对学生起到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启迪思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 阅读 辅导    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生需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来源相当一部分在课外书籍中。作为学校图书馆要为学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复习枯燥、单调、乏味,教师教得无激情,学生学得无热情,往往耗时费力,效率低下,成了味如鸡肋的课堂。在小学数学复习中,增加主动味,增设趣味性,增添和谐味,增强应用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主动趣味和谐应用  复习课中没有新授课的新鲜,往往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复习课就变成了枯燥、乏味又单一的练习课、讲授课、考试课,学生“被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对《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这篇文章都非常熟悉,在备教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都将它当作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来对待。但我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文本后发现,它主要是介绍鸭嘴兽这一动物的奇特所在,人们对鸭嘴兽认知上“由不相信到相信”的变化过程,进而告诉读者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要注重实践调查,要在发现真相后再下结论。  因此关于这篇文章,我们究竟是应该把它当成一篇说明文的范本,来一点点地在文本中寻找
【内容摘要】“案例研究”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分析了“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案例研究” 作用 策略 环节    《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新课程中要倡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
【内容摘要】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作文的布局谋篇、语言锤炼等写作技巧训练,而忽视写作内容的挖掘。其实造成学生写作困扰的很大一因素是“无米下炊”,尤其是九年级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阅读视野和生活体验均相对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单纯地从写作技巧上指导学生写作,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不妨换个角度来指导九年级学生写作:立足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理念,
地理是一门和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课本应是最美妙的课堂,可是为什么有的地理课却让学生兴致索然呢?这不禁引发了我——一位教龄长达23年的地理老师的思考: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展示《课程标准》 ——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头回答——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师生都绕着教材转。而地理教材限于编写时间,相对于当前的热点时事有明显的滞后性,所选案例大多远离学生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攀、一缩、一倾成了永远的定格,让我们激动、感慨。经典的文章,经典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提供了情境,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最佳时机。  二、学情分析  描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一篇文
【内容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学习也应该生活化。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小社会,生活大社会,课堂生活化,生活即课堂”。语言来自生活,是丰富的、鲜活生活的体现。教会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将语言还原于生活,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引入课堂,把课本上规范的内容融于生活。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把生活化引入英语教学,得出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试图说明生活化英语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