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尊重法制从头发开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割发代首,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或渲染,这说明历史上确有其事,只是立场上《曹瞒传》很客观,《三国演义》明显贬抑而已。
  按《三国演义》来说,建安三年(198年)夏天,曹操亲率大军讨伐张绣。此时麦子已熟,但百姓恐于兵乱,不敢去田里收割,于是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有了最高命令,谁也不敢拿脑袋开玩笑,官军都下马以手扶麦,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然而下令者本人没有下马。
  恰在此时,地里倏地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猛地窜进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随即叫来行军主簿(类似于秘书长),令其按规定治自己的践麦之罪。主簿一听,忙表示对身为丞相(《三国演义》错把此时曹操的官职“司空”写成“丞相”)的曹操是不能治罪的。曹操这时便来了一番豪言壮语: “我制定的法律,我自己却违犯了,若不治罪,怎么服众?”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佩剑往脖子上比画,众人赶快拦住。谋士郭嘉道: “《春秋》上写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仔细一想,才说:“既然《春秋》上说过了,那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三国演义》就此评论道: “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起初曹操在制定不准践踏麦田的军法时,有没有将自己考虑在内呢?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将自己考虑在内了,不过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践踏麦田;二是沒将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军法只针对下级。但从后来事情的发展看,曹操无疑是把自己考虑在内的,否则他在马踏麦田之后就会装聋作,而不必又要抹脖子又要割头发。曾有某地原领导因为走路撞到了树上,大怒之下,竟然下令把栽这棵树的人抓起来,并把那条路上的树统统砍光。与此人相比,曹操还算是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
  然而,等制定军法的人带头违反了军法,那个负责执法的主簿却不干了。在主簿看来,法律显然只是针对下级, “刑不上大夫”嘛,领导制定规则是要下属来遵守的,领导只是监督、检查而已,根本不在范围之内,你让我怎么执行?
  有这样一个会拍马屁的下属,一般领导可能就算了,但曹操还不罢休,拔剑想抹脖子。最终,在众人劝解之下,曹操来了个割发权代首,既罚了自己,又对他人有了警示,两全其美。
  注解《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父子看到此处,大骂曹操“奸雄”:好你个曹操,死刑你就这样给免了!其实不然。曹操身为丞相(按《三国演义》说法)要做到以发代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比如今的罪犯被剃光头难得多。
  割发在古代是髡( kun)刑,因为古人都是长发,用簪子固定,有身份的人更是将头发看得很重,只有奴隶或罪犯才被剪成短发。髡刑虽然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妨碍,却造成了精神损伤,姑且可以称之为灵魂的拷问。这也能够看出曹操割发代首的做法是令人敬佩的。后来曹操能统一中国北方,不能不说与他这种重视法制的精神有关。
其他文献
中国男人千年發型大赏
1913年冬,王定国(后成为新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茅棚里。那时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定国家里一没田地,二没房子,唯一的栖身之所是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一间茅棚。因家里穷,王定国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为了安葬病故的父亲,三岁半的二弟被母亲忍痛卖掉;王定国六七岁时,就来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15岁时,王定国被送到一户姓李的人家家中当了童养媳。若无意外,她会沿着嫁人、
在北宋时,元宵节期间,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出门,身后会跟着一群兵丁或男仆,这些跟班既要负责主人的安全,又要幫主人抖威风。用什么样的方式抖威风呢?就是把花灯放到头顶。他们头顶的花灯分两种:一种是莲花状或者牡丹状的灯碗,一种是用铁枝串起来的“火杨梅”。火楊梅是将干枣磨粉、捣炭为屑,将枣粉、炭屑拌在一起,浇上油蜡,团成圆球,一一串到铁树上,点着了,放在仆人头顶,然后仆人跟着主人上街。  头上戴灯或许很好玩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陶猪”,证明在炎黄五帝时期甚至更早,中国人就已开始驯养家猪,吃起了猪肉。  先秦时期,猪肉很常见,秦汉时期食用猪肉还达到过一个高峰。但与牛、羊肉相比,猪肉在古代长期以来都难登大雅之堂。  《礼记》中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猪肉的地位在牛、羊肉之后。《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里提到的肉食有牛、甲鱼、羔羊、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得偿所愿地登上皇位,看到从“靖难之役”起就追随左右的宠臣纪纲性格阴鸷且行事果断,是他打击政敌最理想的人物,便提拔纪纲做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雷厉风行,掌管锦衣卫时间不长,就拔除了大批死忠建文帝的“钉子”,纪纲也以其狠辣成为永乐初期著名的酷吏。  如果纪纲的冷酷仅仅用在排斥异己、打击政敌上,也许还有情可原。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人们逐渐看清了纪纲的酷吏本性。一次,纪纲派一名
金庸小说《飞狐外传》中,洞庭湖畔风光旖旎,白马寺镇危机四伏。胡斐与钟二爷纵马而来,寻找“毒手药王”的踪迹,只为替金面佛苗人凤医治“断肠草”之毒。两人在白马寺镇内几番寻觅,终是不得其果,焦头烂额之际误闯入一个大花圃,只见一位身穿青布衣衫的女子正在整理花草。  关于这位女子的容貌,金庸写道:她除了一双眼睛外,容貌却是平平,肌肤枯黄,脸有菜色,似乎终年吃不饱饭似的,头发也是又黄又稀,双肩如削,身材瘦小,
辛亥革命领袖人物中,宋教仁最具政治家操守和人格魅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坚守政治立场,不为权位动摇。  拒受四品京堂  1908年,日本蓄意挑起“间岛”(实指我国延吉四县,日本人称为间岛,以韩民越界垦殖为由,谓此地当属韩,并以保护韩民为借口,派陆军占领该地区,设间岛派出所,实欲据而有之)领土争端,宋教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編著了《间岛问题》一书,从各个角度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所谓“间岛”历来都是中国
据《夷坚丁志》记载,北宋宣和年间,首都开封的天汉桥上,有个官员忽然摘掉帽子,用头猛撞桥上的石栏,直撞得血肉模糊倒地不起。到了傍晚,这位官员苏醒过来,对城管说自己姓张,住在某处。城管这才把他送回家。  这位姓張的官员回家后,精神恍惚,头上溃烂久治不愈,这么折腾了一年,变得形销骨立、奄奄一息。全家正在焦虑之时,有人想起都水监杜令史能够医治疑难杂症,于是带着病人去求杜令史。杜令史见了病人,让其他人回避,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甘肃人孙诏成高中进士,由于成绩优异被康熙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孙诏成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十年,在雍正元年(1723年)被外放到了直隶一个县去做知县。  孙诏成在当地做知县不久,就碰上了一件大事——雍正要到盛京(今沈阳)去祭祖,车驾正好路过孙诏成所在的县境,就在当地的行宫驻扎下来休息。  御驾来临,孙诏成自然不敢怠慢,非常殷勤地忙前忙后。那天正好下了大雪,雍正所居住的行宫外面的雪
以母亲为线索去观察许多女作家,会发现一条有意思的隐秘路径,这条路径佐证了她的人生、爱情,并在创作过程中投下阴影,甚至形成某种驱动。  一  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母亲临终时从欧洲写信来说:“现在只想再见你一面。”张爱玲没去,只寄去了一直想还的钱。  为什么会这样?  本来她有个大家都羡慕的母亲——黄逸梵十分貌美,出身名门,深受五四新潮影响的她出国留洋,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