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应用探究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家大力普及高中教育,我国整体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读高中生人数逐年递增,出现了高中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这种差异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继续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为了缩小高中学生整体差异,保证每个高中生的顺利成长与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数学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和兴趣不同,对学生予以分组,使同等水平的学生处于相同的组中,再对不同组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学生自愿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到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的学习,按照各个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动态教学,使得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都要经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进步意义
  第一,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能够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学生不只是存在先天不同,在后来的教育当中,因为家庭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也会形成个体差异,如在学生当中体现的运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速度都会不同.另外,不同的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也不同,针对上述诸多不同情况,如果仍然运用以前统一教学、统一管理的教学模式,就会使上面存在的这些差异越来越大.分层教学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第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原来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条件下,依据教学进度进行课堂教学,就会出现优秀学生早已掌握了,但学困生还没有学会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都没有学习乐趣,分层教学能够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第三,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能够有效减少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急需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人才,分层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定向培养,重组学校的教学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能够得到全部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时间用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上,杜绝了时间的浪费,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
  1. 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分层
  对高中学生的数学分层教学,要掌握好两个尺度:一是要摸准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以学生自愿为基础.不要在实际分层的过程中形成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认清目前教育形势,尤其是分到低层的学生,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防止挫伤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我在现实当中给学生分层的时候,自己预先对全部学生进行了研究,针对全体学生数、班级数、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做了分析,以学生自愿为基础,依照学生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程度,把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最重要的是,这种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过一个时间段的学习后,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学生的流动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的分层
  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深入发展,明确学生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定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创造性使用新课程标准,以期达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探讨研究:知识目标: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利用自学或者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研究它的图象和性质,重点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师讲解的情况下,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力图自己能够研究分析图象,能够自己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A层学生的能力目标:自己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培养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B层学生的能力目标:思索、研究基础知识,力图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本层目标的培养一致,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3.教学过程中的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教师引导.对于A层的学生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自动运用本身掌握的原有知识解决新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B层学生重点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教师要耐心地讲解,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使全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A组学生主要学习方式是自学,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再进行讲解;B组学生应以教师传授为主,在遇有稍微简单的问题时可以尝试自学.
  第三,习题的设置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A组学生要求完全理解课堂知识,并能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习题的设置可以要求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必要情况下教师讲解;B组学生以理解基础知识为主,设置习题时应以简单问题的处理为主.
  第四,课外作业的设置.对于A层学生要留综合性习题;对于B组学生留一些简单习题和新型习题.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会增加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多种多样的繁杂情况,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总体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别亚玲.数学课堂,运用电教,轻松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2]李碧梅.概率的考点直播[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第一职业学校 (514700)]
其他文献
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章节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构件,在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应用能力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点、定理、性质等进行实际问题有效解答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解题技能的重要表现,更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数学函数相关章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重视高中函数章节知识内容的梳理,构建整体知识体
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候的物理学习成绩处于拔尖状态,一般物理的分数都不会低于85分,到了高中发现物理学习是如此之难,很多时候会有想要放弃学习物理的想法,成绩一跌再跌,由曾经的85分以上变成现在的不及格.由此可见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学习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适应不过来而无法提高自身学习物理的能力,以致学习成绩一跌再跌.本文从初高中物理的教学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物理思维的转变.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