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选择基础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创建线上“学习+互动+测试”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建立过程性考核模式等方法。初步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验课程教学和评价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2019JCLX012)
[作者简介] 刘歧莎(1986—),女,山东济宁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
于鑫焱(1988—),女,安徽阜阳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48-04 [收稿日期] 2021-05-18
应用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完整、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今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1,2]。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法及防治原则等,以达到控制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3]。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包括微生物标本的观察、培养与鉴定,微生物相关诊断技术的学习等重要内容,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应用的桥梁,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然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仍然以简单的重复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校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采取以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对实验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示教实验操作;其次,由学生进行示教标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检查和指导;最后,学生通过绘图等形式完成实验报告。然而,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体,采取近似“填鸭式”“单声道”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大量基础的甚至是理论课上已多次强调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学生仅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内容也显得枯燥和无趣,浪费了宝贵的实验课时间。此外,安排的实验操作内容过于简单,多是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巩固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并不能从中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由于以上实验讲授和操作内容的设计欠合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没有被调动起来,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拓展性内容局限,师生互动交流欠缺
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压缩严重,课堂讲授内容过多,观察和操作时间少,并且班级人数太多导致很多学生的观察视角局限,难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很多真正前沿的关键技术根本无从开展,对于最新研究进展等知识的拓展也非常有限。因此,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非常局限和滞后的,这与我们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非常背离。此外,由于课时的局限且学生数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无法针对每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核形式单一刻板,缺乏系统性
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仍是通过期末的一次终结性笔试来完成,缺乏过程性考核。针对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仅在考试前突击温习课件来应付考试,因此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5]。
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以上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平台的构建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适合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整合,自主实验设计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集体备课讨论,对目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与理论课内容重复的讲授内容,增加实验操作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入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内容。在学期初的第一次实验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暂定的5个实验设计主题(如水体中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环境样本中噬菌体的分离、组织样本中细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等),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设实验课题。每组学生(5~6人)针对所选课题,课后协作分工,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最后一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的汇报和展示。匯报内容需涉及实验目的、器材、内容、方法、步骤、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汇报结束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每组学生的汇报和讨论时间约为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为10分钟,指出实验设计的优点、不足或改进方案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全面培养创新和科研思维能力。 (二)教学平台辅助,增加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开放式网络实验教学无疑能为传统实验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补充。目前很多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开始使用和发展网络实验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8]。我们通过建立“学习+互动+测试”三位一体的医学微生物学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延伸实验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初步将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分成“同步学习模块”“自学模块”“互动交流模块”和“测试模块”等部分。同步学习模块包含与线下实验课内容同步的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自学模块包含需要学生自学的前沿实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微视频等拓展性内容,学生完成自学后可在线提交学习报告。互动交流模块是学生和教师自由交流的区域,对线下实验课内容和自学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者有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可自由发帖或发言,进行实时互动。测试模块则包含实验课相关的试题,可用于学生平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测。以上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可突破传统教学的课时局限,充分扩展课堂时空[9];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及时跟踪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拉近师生距离,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10 ];平台上的自测则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效果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调整后期的学习。
(三)建立过程考核,全面评价能力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学生每次课的实践操作情况、自主实验设计、网络平台上的自学报告和参与度等内容均纳入最终成绩,以上过程性评价共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此外,为了提高期末考试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建设涵盖所有实验课内容和拓展内容的电子题库(如标本题、图片题、实验设计题等),并将电子题库导入机考平台,通过机考随机抽取题目进行期末考核。以上评价方式能尽可能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和效果评价
初步选用2019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试点,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实验操作等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的“同步学习模块”,同时结合线下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前沿实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微视频、文献等内容上传至“自学模块”。通过通知提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二)课堂讲授
在学期第一次实验课上,教师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内容和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将分组实验设计的要求和候选课题告知学生,并后续随时关注学生的分组情况、课题设计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等。在最后一次实验课时,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按照方案进行分组实验设计的汇报和讨论。
(三)课下拓展
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相关实验内容、查阅最新资料、完成自学报告。教师要经常登录平台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及时调整和扩展“自学模块”等相关内容。通过一学期的教学试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培养了科研素养和技能。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最新的前沿进展和实验方法,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网络平台上实时互动的方式,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进了教学相长。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1.1%)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非常感兴趣,91.9%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效果很好。81%的学生表示通过实验课学习,充分激发了自己对科研的热情,锻炼和提升了科研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也收获了学生的自学报告、调研报告和形态学绘图等多方面的成果。
四、总结与展望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针对长期以来实验课程存在的内容应用性不高、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整合实验内容,开展小组自主实验设计,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建“学习+互动+测试”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和延伸了实验课程内容,增加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方便实時跟踪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即时、动态、多次的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真实合理性。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图1),最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升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的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比如自主实验课题,目前只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的设想,今后可以选取学生普遍感兴趣且方便实施的实验进行实践操作;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也有待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如融入虚拟仿真等内容,提升互动的方便性和即时性等。本文中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有助于提升实验课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加速课程现代化,对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茜,李堃,张颖,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微生物学
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
(10):70-71.
[2]傅莹,亚白柳.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6):957-960.
[3]韦红玉,唐华英,黄衍强,等.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优化《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4):602-604.
[4]邱怀娜,杨权,黄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3):190-191. [5]劉超怡,许海瑛,陈青阁,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
(12):64-65.
[6]寻萌,卢朝辉,梅龙,等.智慧教学工具在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
156-158.
[7]史银连,李开,张伟,等.信息技术助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研究[J].实验室科学,2020,23(4):110-113.
[8]詹长娟,王翼,王华,等.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药物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J].广东化工,2016,43(12):285.
[9]肖莉,李志红,肖方祥,等.促进网络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0):845-847.
[10]郭文涛,赵青,温雯静,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医学微生物学微型移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69-77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LIU Qi-sha, YU Xin-ya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Abstract: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s in our school are still confirmatory, which can not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rous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in the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of basic medicine major,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s, the creation of an online “learning + interaction + testing” experiment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cess evaluation model. In the initial practice, these teaching reforms have stimulated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which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n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odel abreast of the times, and conduct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of experiment course; applied talents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2019JCLX012)
[作者简介] 刘歧莎(1986—),女,山东济宁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
于鑫焱(1988—),女,安徽阜阳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48-04 [收稿日期] 2021-05-18
应用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完整、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今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1,2]。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法及防治原则等,以达到控制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3]。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包括微生物标本的观察、培养与鉴定,微生物相关诊断技术的学习等重要内容,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应用的桥梁,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然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仍然以简单的重复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校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采取以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对实验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示教实验操作;其次,由学生进行示教标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检查和指导;最后,学生通过绘图等形式完成实验报告。然而,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体,采取近似“填鸭式”“单声道”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大量基础的甚至是理论课上已多次强调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学生仅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内容也显得枯燥和无趣,浪费了宝贵的实验课时间。此外,安排的实验操作内容过于简单,多是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巩固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并不能从中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由于以上实验讲授和操作内容的设计欠合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没有被调动起来,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拓展性内容局限,师生互动交流欠缺
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压缩严重,课堂讲授内容过多,观察和操作时间少,并且班级人数太多导致很多学生的观察视角局限,难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很多真正前沿的关键技术根本无从开展,对于最新研究进展等知识的拓展也非常有限。因此,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非常局限和滞后的,这与我们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非常背离。此外,由于课时的局限且学生数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无法针对每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核形式单一刻板,缺乏系统性
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仍是通过期末的一次终结性笔试来完成,缺乏过程性考核。针对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仅在考试前突击温习课件来应付考试,因此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5]。
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以上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平台的构建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适合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整合,自主实验设计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集体备课讨论,对目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与理论课内容重复的讲授内容,增加实验操作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入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内容。在学期初的第一次实验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暂定的5个实验设计主题(如水体中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环境样本中噬菌体的分离、组织样本中细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等),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设实验课题。每组学生(5~6人)针对所选课题,课后协作分工,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最后一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的汇报和展示。匯报内容需涉及实验目的、器材、内容、方法、步骤、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汇报结束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每组学生的汇报和讨论时间约为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为10分钟,指出实验设计的优点、不足或改进方案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全面培养创新和科研思维能力。 (二)教学平台辅助,增加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开放式网络实验教学无疑能为传统实验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补充。目前很多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开始使用和发展网络实验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8]。我们通过建立“学习+互动+测试”三位一体的医学微生物学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延伸实验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初步将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分成“同步学习模块”“自学模块”“互动交流模块”和“测试模块”等部分。同步学习模块包含与线下实验课内容同步的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自学模块包含需要学生自学的前沿实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微视频等拓展性内容,学生完成自学后可在线提交学习报告。互动交流模块是学生和教师自由交流的区域,对线下实验课内容和自学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者有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可自由发帖或发言,进行实时互动。测试模块则包含实验课相关的试题,可用于学生平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测。以上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可突破传统教学的课时局限,充分扩展课堂时空[9];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及时跟踪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拉近师生距离,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10 ];平台上的自测则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效果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调整后期的学习。
(三)建立过程考核,全面评价能力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学生每次课的实践操作情况、自主实验设计、网络平台上的自学报告和参与度等内容均纳入最终成绩,以上过程性评价共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此外,为了提高期末考试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建设涵盖所有实验课内容和拓展内容的电子题库(如标本题、图片题、实验设计题等),并将电子题库导入机考平台,通过机考随机抽取题目进行期末考核。以上评价方式能尽可能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和效果评价
初步选用2019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试点,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实验操作等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的“同步学习模块”,同时结合线下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前沿实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微视频、文献等内容上传至“自学模块”。通过通知提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二)课堂讲授
在学期第一次实验课上,教师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内容和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将分组实验设计的要求和候选课题告知学生,并后续随时关注学生的分组情况、课题设计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等。在最后一次实验课时,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按照方案进行分组实验设计的汇报和讨论。
(三)课下拓展
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相关实验内容、查阅最新资料、完成自学报告。教师要经常登录平台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及时调整和扩展“自学模块”等相关内容。通过一学期的教学试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培养了科研素养和技能。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最新的前沿进展和实验方法,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网络平台上实时互动的方式,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进了教学相长。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1.1%)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非常感兴趣,91.9%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效果很好。81%的学生表示通过实验课学习,充分激发了自己对科研的热情,锻炼和提升了科研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也收获了学生的自学报告、调研报告和形态学绘图等多方面的成果。
四、总结与展望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针对长期以来实验课程存在的内容应用性不高、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整合实验内容,开展小组自主实验设计,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建“学习+互动+测试”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和延伸了实验课程内容,增加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方便实時跟踪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即时、动态、多次的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真实合理性。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图1),最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升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的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比如自主实验课题,目前只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的设想,今后可以选取学生普遍感兴趣且方便实施的实验进行实践操作;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也有待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如融入虚拟仿真等内容,提升互动的方便性和即时性等。本文中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有助于提升实验课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加速课程现代化,对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茜,李堃,张颖,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微生物学
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
(10):70-71.
[2]傅莹,亚白柳.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6):957-960.
[3]韦红玉,唐华英,黄衍强,等.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优化《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4):602-604.
[4]邱怀娜,杨权,黄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3):190-191. [5]劉超怡,许海瑛,陈青阁,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
(12):64-65.
[6]寻萌,卢朝辉,梅龙,等.智慧教学工具在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
156-158.
[7]史银连,李开,张伟,等.信息技术助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研究[J].实验室科学,2020,23(4):110-113.
[8]詹长娟,王翼,王华,等.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药物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J].广东化工,2016,43(12):285.
[9]肖莉,李志红,肖方祥,等.促进网络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0):845-847.
[10]郭文涛,赵青,温雯静,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医学微生物学微型移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69-77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LIU Qi-sha, YU Xin-ya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Abstract: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s in our school are still confirmatory, which can not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rous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in the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of basic medicine major,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s, the creation of an online “learning + interaction + testing” experiment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cess evaluation model. In the initial practice, these teaching reforms have stimulated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which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n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odel abreast of the times, and conduct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of experiment course; applied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