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高职院校重要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培养高职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谓创造能力就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开展积极能力的思维活动并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现状分析
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我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全面提高我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应根据“强化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激活创造思维,提高创造技能,塑造创造个性”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群体的创造意识及对创造的态度,我们于2008年5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1份。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高职学生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态度比较正确,有92.9%的同学认为高职学生必须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68.3%的同学认为每人都可以具有创造能力。但从调查中也发现高职学生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学生缺乏创造意识。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创造能力的重要,但是,许多高职学生实际上将奋斗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在大学阶段,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为了考试而学习”,成了知识的仓库,这部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2.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欠缺。从调查中,影响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发挥最重要的因素是32.6%的同学认为是思维方式单一,44%的同学认为是知识面狭窄。这是由于我们长期采取的是“应试教育”,从小学开始对学生都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愿。进入大学后,仍然是考试型的,普遍缺乏经常性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思考问题单一化,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墨守成规;同时知识面较窄,致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3.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据调查资料显示,20.8%的同学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9.7%的同学学校要求参加才参加。可见,高职学生还没有真正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加不用说进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这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约束,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和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实践性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知识较丰富的高职学生,一般都是有创造能力的潜在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针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求新、求异、求变”为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全新的思维去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把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的唯一途径,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不能质疑。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且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更新、变换教学方法,必须由过去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摒弃,做到灵活多样、富有特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欲望,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其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并以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2.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创造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所以,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良好的自信心、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的学习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不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背得滚瓜烂熟,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便顺理成章。
3.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这一。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首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二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传统教学方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有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通过实践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什么;同时明确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克服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4.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自我超越的自我学习观
邓小平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不断的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即进行自我创新,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 “量”的增加、知识 “面”的扩大、知识 “质”的提升,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起到率先垂范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专业进行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5.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原来以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考察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创造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高职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创造能力就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开展积极能力的思维活动并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现状分析
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我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全面提高我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应根据“强化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激活创造思维,提高创造技能,塑造创造个性”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群体的创造意识及对创造的态度,我们于2008年5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1份。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高职学生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态度比较正确,有92.9%的同学认为高职学生必须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68.3%的同学认为每人都可以具有创造能力。但从调查中也发现高职学生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学生缺乏创造意识。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创造能力的重要,但是,许多高职学生实际上将奋斗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在大学阶段,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为了考试而学习”,成了知识的仓库,这部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2.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欠缺。从调查中,影响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发挥最重要的因素是32.6%的同学认为是思维方式单一,44%的同学认为是知识面狭窄。这是由于我们长期采取的是“应试教育”,从小学开始对学生都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愿。进入大学后,仍然是考试型的,普遍缺乏经常性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思考问题单一化,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墨守成规;同时知识面较窄,致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3.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据调查资料显示,20.8%的同学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9.7%的同学学校要求参加才参加。可见,高职学生还没有真正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加不用说进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这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约束,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和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实践性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知识较丰富的高职学生,一般都是有创造能力的潜在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针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求新、求异、求变”为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全新的思维去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把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的唯一途径,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不能质疑。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且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更新、变换教学方法,必须由过去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摒弃,做到灵活多样、富有特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欲望,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其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并以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2.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创造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所以,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良好的自信心、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的学习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不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背得滚瓜烂熟,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便顺理成章。
3.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这一。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首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二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传统教学方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有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通过实践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什么;同时明确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克服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4.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自我超越的自我学习观
邓小平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不断的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即进行自我创新,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 “量”的增加、知识 “面”的扩大、知识 “质”的提升,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起到率先垂范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专业进行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5.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原来以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考察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创造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高职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