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研究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科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与实验组(1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评估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且低血糖次数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泵 护理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同时也是胰岛素治疗的绝对适应症,临床通常采取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但存在输液速度不精确的问题,难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变化,或引起低血糖反应[1]。本文就此观察研究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要点,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36~81岁,平均(55.7±11.2)岁;血糖19.6mmol/L~37.0mmol/L。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10例)与实验组(10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血糖指数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并行护理干预:(1)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恢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妥善准备各类抢救用物以及器械,观察患者24h液体出入量并准确记录,定时行尿酮体、血糖监测和血气分析实验[2]。(2)置泵前开展心理护理,将胰岛素泵给药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介绍给患者,明确皮下埋置有利于缓解多次注射所带来的痛苦,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之相信胰岛素泵给药能够控制血糖波动,从而消除其恐惧、紧张或者焦虑等负面情绪。置泵前应指导患者沐浴,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应清洁局部皮肤,以免置泵处皮肤出现感染。输注穿刺点一般以肚脐两侧5cm处为宜,置泵后妥善固定,避免管道弯折或脱出[3]。(3)血糖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血糖波动,以便于评估胰岛素泵给药方式的疗效,并及时观察患者有无高血糖以及低血糖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处治。通常情况下置泵后应定时测量血糖,7次/d;带泵后7d内观察患者是否伴有低血糖表现,并介绍低血糖症状表现和应对方法。(4)饮食指导。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手段,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饮食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患者严格遵循食谱进餐,并坚持定时定量原则,日摄入热量保持在105~125卡/kg,切忌随意增减饮食[4]。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計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达标用时于尿酮恢复时间对比见表1。
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低血糖事件对比
对照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平均为(1.34±0.29)次/例,实验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平均为(0.32±0.10)次/例,两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酮症酸中毒,其病情往往较为危急,且临床病死率较高,及时采取抢救方案以及精心护理服务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器官损害的重要手段,快速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进展是不容忽视的。相比于常规治疗方法,采用胰岛素泵辅助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安全性更高,且更为快捷,同时胰岛素用量明显较常规治疗方案更少。在应用胰岛素泵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来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巩固治疗效果,在合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前提下降低胰岛素药物用量,缩短疗程,缓解患者因多次注射胰岛素所产生的痛苦,这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且低血糖次数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方案效果更佳,结合患者病情开展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巩固疗效,减少低血糖等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咏敏.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3,16(23):2205-2206.
[2]邱敏芬,童盛华.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监测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4-1775.
[3]张淑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5,34(8):1279-1280.
[4]程恩荷,朱玉琢,彭红丹等.微量泵注入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344-346.
[5]曹凤菊.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5(16):179-180.
作者简介: 蔡庆英 女 贵州六盘水 仡佬族 护师 学历:大专,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科室:内二科
【关键词】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泵 护理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同时也是胰岛素治疗的绝对适应症,临床通常采取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但存在输液速度不精确的问题,难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变化,或引起低血糖反应[1]。本文就此观察研究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要点,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36~81岁,平均(55.7±11.2)岁;血糖19.6mmol/L~37.0mmol/L。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10例)与实验组(10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血糖指数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并行护理干预:(1)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恢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妥善准备各类抢救用物以及器械,观察患者24h液体出入量并准确记录,定时行尿酮体、血糖监测和血气分析实验[2]。(2)置泵前开展心理护理,将胰岛素泵给药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介绍给患者,明确皮下埋置有利于缓解多次注射所带来的痛苦,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之相信胰岛素泵给药能够控制血糖波动,从而消除其恐惧、紧张或者焦虑等负面情绪。置泵前应指导患者沐浴,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应清洁局部皮肤,以免置泵处皮肤出现感染。输注穿刺点一般以肚脐两侧5cm处为宜,置泵后妥善固定,避免管道弯折或脱出[3]。(3)血糖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血糖波动,以便于评估胰岛素泵给药方式的疗效,并及时观察患者有无高血糖以及低血糖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处治。通常情况下置泵后应定时测量血糖,7次/d;带泵后7d内观察患者是否伴有低血糖表现,并介绍低血糖症状表现和应对方法。(4)饮食指导。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手段,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饮食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患者严格遵循食谱进餐,并坚持定时定量原则,日摄入热量保持在105~125卡/kg,切忌随意增减饮食[4]。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計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达标用时于尿酮恢复时间对比见表1。
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低血糖事件对比
对照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平均为(1.34±0.29)次/例,实验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平均为(0.32±0.10)次/例,两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酮症酸中毒,其病情往往较为危急,且临床病死率较高,及时采取抢救方案以及精心护理服务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器官损害的重要手段,快速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进展是不容忽视的。相比于常规治疗方法,采用胰岛素泵辅助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安全性更高,且更为快捷,同时胰岛素用量明显较常规治疗方案更少。在应用胰岛素泵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来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巩固治疗效果,在合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前提下降低胰岛素药物用量,缩短疗程,缓解患者因多次注射胰岛素所产生的痛苦,这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且低血糖次数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方案效果更佳,结合患者病情开展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巩固疗效,减少低血糖等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咏敏.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3,16(23):2205-2206.
[2]邱敏芬,童盛华.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监测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4-1775.
[3]张淑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5,34(8):1279-1280.
[4]程恩荷,朱玉琢,彭红丹等.微量泵注入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344-346.
[5]曹凤菊.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5(16):179-180.
作者简介: 蔡庆英 女 贵州六盘水 仡佬族 护师 学历:大专,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科室: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