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起初,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班级管理困难。我将阅读作为突破口,选择了《童年·成长》这一主题,推荐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真可谓是“一本书改变一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越来越高。课外阅读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人”,能够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笔者认为,它是润物无声的重要德育途径,能够为儿童终身成长奠定基石!
【实践及误区】
如何组织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德育?目前课外阅读存在以下误区:
1.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小学阶段,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还不成熟,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兴趣,导致“受力不均”。
2.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的普遍心理,课外阅读中,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反被奇闻轶事所吸引。
【思考及调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使阅读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净化其心灵呢?
一、“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给予阅读时间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我们应引导学生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我们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适当选择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兴趣是阅读活动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因此,我们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它的德育功能,广泛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至关重要。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探究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必须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
(1)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
(2)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3)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例如,教师和学生拿出喜爱的书籍建成“班级小书屋”。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实践证明,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二课堂,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生发,促进人格发展
课外阅读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多读书。因此,我们常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擂台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多元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课余,同学们会三五成群大谈读书体会,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们所读作品也渐渐突破漫画、猎奇之类的作品,阅读的范围更广泛,品位更高雅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可喜的现象。课外阅读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使学生逐渐形成鉴别与批判能力。
五、“拓展延伸”向“自我教育”升华,接受熏陶感染
德育内容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渐渐地学生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这种教育的影响深远,恒久可靠。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
新课标下,德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找准了让课外阅读指导和德育携手同行的切入点,一定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并结出“语言”与“精神”同生共长的累累硕果。让我们且行且思!
【实践及误区】
如何组织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德育?目前课外阅读存在以下误区:
1.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小学阶段,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还不成熟,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兴趣,导致“受力不均”。
2.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的普遍心理,课外阅读中,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反被奇闻轶事所吸引。
【思考及调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使阅读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净化其心灵呢?
一、“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给予阅读时间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我们应引导学生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我们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适当选择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兴趣是阅读活动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因此,我们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它的德育功能,广泛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至关重要。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探究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必须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
(1)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
(2)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3)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例如,教师和学生拿出喜爱的书籍建成“班级小书屋”。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实践证明,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二课堂,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生发,促进人格发展
课外阅读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多读书。因此,我们常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擂台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多元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课余,同学们会三五成群大谈读书体会,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们所读作品也渐渐突破漫画、猎奇之类的作品,阅读的范围更广泛,品位更高雅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可喜的现象。课外阅读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使学生逐渐形成鉴别与批判能力。
五、“拓展延伸”向“自我教育”升华,接受熏陶感染
德育内容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渐渐地学生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这种教育的影响深远,恒久可靠。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
新课标下,德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找准了让课外阅读指导和德育携手同行的切入点,一定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并结出“语言”与“精神”同生共长的累累硕果。让我们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