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需踏踏实实研究怎样上出“历史味儿”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
  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讨论如果是在历史教学行内研讨,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和条件,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优质课大赛与研讨活动,听到一位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对本次竞赛的同课异构单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共鸣: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味儿”。联系这次历史课堂研讨活动的课例,与会历史教学同行深感这个点评看似直白平常,也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但却一语中的,耐人回味。
  怎样理解这里的“历史味儿”?笔者的解读是,一节好的历史课,设计思路尽可以独具匠心、教学目标尽可以丰满深刻、教学内容尽可以大胆整合、教学模式尽可以鲜活开放,教学媒体手段尽可以丰富多彩……但无论如何巧妙构思、怎样整合设计,都应以不破坏甚或凸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为前提,诸如历史的时序性、线索性、具体性、阶段性、联系性、综合性、故事性,等等。其中,就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时序性(含空间)和线索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为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从时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历史知识的学习一定以时间顺序为基础,“脱离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①这些应是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的基点,唯有围绕这些基点来设计和施教的课堂,才可谓靠谱的“历史课”;唯有这样的课堂,方可使即便不大懂历史的人,也能被历史课堂所吸引、所打动,不经意间品味到足足的“历史味儿”。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在新研制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继承并发展了有关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特征教学的思想理念,2011年修订版初中历史课标分别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须遵循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更为鲜明地阐述了以时序性、系统性、联系性为基础的历史基本特征,以使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②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本身是积极的、先进的,值得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实际逐步实践、贯彻。但不论贯彻实践什么理念,不论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抑或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整合等等,均须以保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为前提。若失去历史学科的特色,失去历史课堂的“味道”,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意义。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须时刻关注学科自身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紧紧扣住这个属性和特征来考量和设计教学,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历史、思考历史,在此前提之下,再根据实际与可能适当考虑与其他因素的综合、整合。
  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围绕着《交通工具面面观》进行了同课异构,基于多种原因,在把握与彰显历史学科特点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设计1的基本思路是好的,分别从交通工具发展历程、发展原因、意义影响几个方面,以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材料情境内容也很丰富。但在本应重点铺陈的“发展历程”的设计上太过简单,课堂上仅通过几幅交通工具的图片,进行了简单的浏览式解读,缺少相应的历史材料,尤其看不出历史的时空的“发展线索”,因而无法落实交通工具演进、发展历程(时代、时间、地域、环境等)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无法形成明确、清晰、具体的关于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表象和概念;本课教学的另一重点之一——“意义影响”,也没能按照历史事物的逻辑设计——即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分别带来哪些不同的历史影响。由于对交通工具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联系性的表现揭示不足,因而,尽管整堂课问题情境设计不少,材料运用也较丰富,也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设计,但最终给听课人的总体感觉还是欠了“一口气儿”——即缺少了一点儿“历史味儿”。
  设计2的突出特点是紧密联系授课教师所在地——海南,课题表达为《交通工具的变迁与海南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材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教育,是很有意义的,这既是历史教育的传统做法,也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理念和要求。但笔者认为,处理这样的课题,须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与要求,处理好课程本身内容与地方史、地方材料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要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更好地落实课程规定的教育目标为前提。然而,本课设计恰恰在这里出现一些问题:在整合海南地方史讲述交通工具演变历史的意图下,既想突出海南地方材料,又要考虑交通工具发展历史本身的内容;既要从史实中分析出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整体影响,又想从海南地方材料中挖掘出某些特殊认识,而又缺少一个符合本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统一系统的整合思路,从而导致教学设计和教学首鼠两端,既破坏了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时序性、联系性、整体性,也没能贴切地彰显海南地方历史的特殊教育意义。
  设计3之所以被行外学者认定为富于“历史味儿”,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执教教师富于“历史味儿”的生动语言,朴实、自然、本真的教态,巧妙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间生动的互动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历史学科基本特点。
  第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教学思路与定位准确。交通工具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交通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教师确定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探究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以及交通工具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教学重点是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及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交通工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对这个课题内容的理解以及中心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比较准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运用、师生互动的设计,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地方史内容的嵌入等,都紧紧围绕对本课内容的这个理解与把握。这也成为本课设计与教学凸显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   第二,着力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基于对历史学科特点和本课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以及对教学对象认知能力水平、兴趣特征的把握,将有关交通运输工具发展演变的基本历史知识作为本课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如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是:初中学生“大多数对交通工具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汽车、轮船,喜欢看电影中汽车特技,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旅游,但他们通常缺乏对交通工具纵向演变的相关知识,缺乏对交通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有关交通工具演变、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第三,紧扣历史时空、时序要素,创设情境,具体呈现交通工具“演变与发展”的具体史实和历史过程。本设计明确地将交通工具“演变与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时空(本部分内容约占到教学设计篇幅的4/5,课堂时间的2/3)。
  教学设计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具体时期和阶段进行了清晰的划分界定,即分为古代、近代(19世纪上半、19世纪末至20世纪)、现代。通过明确的分期,给出属于哪个时代的情境,并感受特定时代交通工具的特征。其中,教师将古代、近代(两段)列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内容处理上,巧妙运用“时光机器”(多啦A梦—初中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上又吻合了历史时序性的特征)的形式,创设了历史时光的“三站”情境,通过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围绕时序、时空要素,一步步完成由远古到近代(20世纪)交通工具演进过程的教学。在穿越之旅“每一站”的教学手段上,注重历史细节的设计与呈现,通过有关交通工具真实的历史照片、视频、音频等,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情境。如古代的交通工具,通过古代水陆战争、战事场景的视频,判断当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马车、轿、船等,其动力是人力、畜力、风力等;视频及图片展示19世纪上半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开动、人们兴高采烈乘坐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工具的名称、发明人、发明时间、发明背景、驱动动力等问题,紧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逐一讨论解决。随后,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推导出这一时期以蒸汽为驱动的其他交通工具(汽船等),这一时期交通工具得到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条件(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意义)等;呈现20世纪初欧洲街头的视频(汽车等),观察探究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学生通过自制课件展示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思考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导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及原有交通工具的改良等,学生展示介绍飞机的发明发展(莱特兄弟),及现代飞机的发展;轮船——动力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火车——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内燃机的优势:效能高、体积小、速度快等。
  在讲完交通工具发展历程之后,教师在做课堂阶段总结时,还注意交通工具演进发展宏观时空概念的交代:即指出人类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以人力、风力为动力的历史用了几千年;而从蒸汽机到飞船,只用了短短两百年,从而揭示科技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加深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第四,注重历史细节展示和历史的故事性。如讲到最早蒸汽机车时,播放了当时火车开动的真实视频,呈现火车汽笛声、机车排气的声音和画面。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最早的汽车、火车,没见过蒸汽机车燃煤冒烟、烧水排气的现场。设计这样的教学细节,就将孩子们带入真实形象的历史情境,直观感受从古代到现代交通工具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讲到瓦特改良蒸汽机,教师补充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过程中的故事细节,自然渗透了品德教育。
  第五,适度贴切地嵌入地方史知识。在不打断人类交通工具发展演变整体历史进程教学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地方史中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史事。如在进行19世纪交通工具发展的教学时,适时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设的史事,让学生感受作为唐山人的自豪感,教学效果恰到好处。
  第六,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与学的课内外活动。古代、近代的内容,因为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故而通过教师创设历史情境、问题,由教师引领着学生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而现代、当代的内容,由于交通工具大多是近代以来的改进及更新换代,学生大多比较熟悉了解,包括第二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带来的影响,主要设计成学生课前、课上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得出报告并制作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如学生调查某路口一小时内通过的交通工具的数量、种类,唐山开平铁路道口一天内通过的列车数量;调查50名唐山居民家中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家庭或学校附近容易堵车的路口、堵车的时段及时长,现代交通工具优势的分析等。从而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教学贴近了学生实际,贴近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第七,现代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本课的媒体课件制作并不华丽,但注重直观性、客观性和历史时代色彩;在精心设计运用现代媒体的同时,没有丢弃像粉笔板书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如在上述总结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宏观时间概念即人类以人力风力为驱动的交通工具发展用了几千年,而从蒸汽到飞机的发展只用时二百年内容时,教师以图示板书的形式,标出两个对比鲜明、差异很大的历史时间段,简洁、直观,并固着于黑板上,给学生留下历史时序、时空变化对比的深刻印象,直观地揭示了科技的力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历史课堂设计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努力上出“历史味儿”,按说这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码的、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中学历史的实际而言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若干新理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课堂上也出现了教与学的一些新气象、新面貌。但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历史课堂不但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反属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基本的、富于特点的东西,也被有意无意地丢弃了。新理念的东西没整明白,原来看家的东西也给整没了。我们希望历史教学同仁在继续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该冷静反思一些问题,审慎地厘清一些误区,努力恢复和重拾属于历史和历史学科自身基本特点的东西,并依托新课程理念,彰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儿”。
  另外,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特征,就一般历史课程内容而言,因历史要素比较鲜明,大体上可以担待,至少在设计和教学上不太容易跑偏。但就有些课程内容而言,特别是新课程体系下的某些历史课程内容,往往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相互交叉或联系紧密,如古代历史上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近代、当代历史上的有关政治(国际政治)、经济(经济学理论)、科技文化等内容,常常与政治课、地理课、语文课等的相关内容相近或者叠加。如何使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在外在形式上,更在内在实质和蕴涵上,都较好地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凸显足够的“历史味儿”?如何避免将这些历史课上成政治课、地理课或语文课?这些都挺值得我们思考、实践、研究和探讨。
  【作者简介】陈光裕,男,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论、课程论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其他文献
你是否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AI)将会影响转型?你是否认为企业正在从以数据驱动决策为基础的辅助型智能向下一代的增强型智能过渡?对于后者,企业需要设计能够强化人类智能与交互的机器。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前提是人,没有人就一切皆无可能。文化是由人来推动的。  我们需要设定愿景、启用跨功能的协作、设计企业文化,因为愿景、合作和文化是创建世界一流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的三大支柱。无论你是对标准化与集成,利用数据资
摘 要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苏区最高领导层围绕反“围剿”战略方针产生严重分歧,并对根据地反“围剿”准备造成直接负面影响,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造成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反AB团扩大化就具有了某种可理解的“合理性”,并成为引发富田事变的导火索。为确保反“围剿”作战全局胜利,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对富田事变作出果断处置,无异于“壮士断腕”。  关键词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家兄三人,都以华为字,本无含义。彭德怀给自己起的号叫“石穿”,鼓励自己要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后来他依据《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说法,改名彭德怀,意为自己不想升官发财、置办土地,而要做一个有道德、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1959年庐山会议时,康生说:“你早年叫彭得华,不就是想一人得到中华吗?说你是野心家,一点儿不冤枉。还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阴谋嘛。”毛泽东也如是说。
[关键词]学术研究,历史理论,高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15-04    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陕西、湖南等省的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高考之后,历史教师和众多考生对文综试卷第40题颇多议论。这道历史试题,无论从材料本身、设问角度和相关答题内容都涉及中国明清之际有无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摘要】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派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的主体,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选择和建构过程具有特殊的方式。其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想是他们取舍唯物史观的意义中枢;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他们理解唯物史观的思想媒介;公式化和工具化是他们对唯物史观意义建构的理论与价值取向。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唯物史观认知方式表明,一种新的社会理论进入一个新的情境,其传播与认知都不是纯粹的。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
[关键词]转型,商业革命,理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14—06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体现在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直接渗透到近现代社会。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就业状况进行考察,期望从一个侧面认识转型时期西欧社会智识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中世纪的大学赋予了从古代继承下来的知识等级观念以制度形式,不仅系统地讲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扩大了西欧整个社会的智能容量;还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逻辑分析训练,这些持续的学术训练培养了欧洲受教育阶层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为西欧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人才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教学简单化,概念化,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29-03    最近,笔者听了若干节高中新课程“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堂教学,还连续观摩了具有竞赛性质的省、市级同题优秀课,笔者翻阅整理听课笔记时发现,这些课在设计处理和讲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时,有一个惊人的雷同问题,即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两个事件
关键词 历史事件线索,概念解读,教学技能,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03-0012-04  2013年10月底,为期三天的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在淮北实验高中举办,全省近50名选手参加赛事。他们用极短的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谋篇布局,各展才华,亮点迭出。各地教研员和历史教师近200人听课观摩。  作为评委,我听取了8节说课和5节现场
[关键词]天津卷,理论认知,史学思维,逻辑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07-05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天津卷第5题,以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切入点,给出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信息,又呈现貌似合情合理、并与达尔文进化论主张近似,而整体上、实质上又是错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考查考生对相关理论的认知素养和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