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具体分析,少点“概念”与“程式”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w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教学简单化,概念化,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29-03
  
  最近,笔者听了若干节高中新课程“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堂教学,还连续观摩了具有竞赛性质的省、市级同题优秀课,笔者翻阅整理听课笔记时发现,这些课在设计处理和讲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时,有一个惊人的雷同问题,即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两个事件,简单地归结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背景与条件。大致相同的表述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维系统治,被迫进行局部改革——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清政府的主观意愿与两个事件带来的客观效果正好背离,因为“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准备(创造)了经济(物质)基础(条件)”。为了使讲解“通俗生动”,有的老师甚至表述为:新政和预备立宪为革命党人进行革命准备好了“钱包”,等等。
  把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归作辛亥革命发生的“经济基础(条件)”,是否有失简单、片面?退一步讲,既然新政与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还导致了革命的发生?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仅仅“概念化”地说它们“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什么基础、准备了什么条件,能否自圆其说并让学生们心悦诚服?
  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经济政策,大多依照欧美、日本的经济法规,带有较多资本主义经济法规性质,由此,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同时,新建的商部和农工商部还采取了一些振兴工商的具体措施,对振兴工商活动起到一定的鼓励、扶助和引导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型“绅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得到发展壮大。可以理解为扩大了辛亥革命发生的阶级基础。
  预备立宪是在新政的背景下,清政府被迫实施的“宪政”(民主政治)改革运动。其本身属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体制方面。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经济内容,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上的影响也不会等同于新政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其中,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是造就和壮入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君主立宪的舆论声势与影响。
  预备立宪期间,宪政知识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意识与能力的知识分子(集中于立宪派)。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海内外立宪派热烈拥护,积极准备投入到宪政运动中去。宪政过程中,地方谘议局等机构的设立激发了知识阶层的参政热忱,他们纷纷投入到议员的选举中,把其作为参政的阶梯。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以谘议局为阵地,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积极参与地方政务,逐渐形成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组织起全国性的立宪团体——各省谘议局联合会。
  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力量。
  新政内容除经济政策外,还包括其他若干方面。军事上,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兴建军事学堂等等。编练新军增强了清军的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进程。而新军军官大多数来自国内外“新式”军事学堂,接受过近代军事思想教育;新军中的士兵大多既年轻又有一定文化基础,易于接受进步思想,他们一旦受到反清志士或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鼓动,就可能毅然投身革命,由维护清朝统治的武装力量,转变成埋葬清王朝的急先锋。(文化)教育上,改革学制,包括“废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等内容,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随之,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并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在民族危难的刺激下,逐渐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
  19世纪末以来,失去多次改革机遇之后的清政府矛盾重重,怨声载道,信誉全无,迫于形势、无奈实施的新政和宪政,不仅在政治上极端被动,在经济上更是困难重重,因而,改革不仅难以推进,相反却激化了原有的矛盾,造成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进而引起社会的极大动荡与混乱,最终直接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首先,新政、预备立宪导致了“督抚离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汉族地方督抚迅速崛起。他们手中握有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几乎不受中央控制,清王朝从此呈现出强枝弱干的局面。可以这样说,随着中央政府在一系列内外战争中的威信及政治意志力不断衰弱,清王朝后半期的统治主要是依赖汉族督抚来支撑。这种局面当然为中央政府所不容。从1901年实行新政开始,清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而把它集中于满人之手。1903年设立练兵处,企图控制各省编练的新军。实行宪政改革后,这种局面明显加剧。1906年设立陆军部,由它统率清朝的全部陆军,该部的尚书及两位侍郎都由满人担任;设立度支部,控制地方的收支,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随着宪政改革的推进,汉族官僚手中的权力趋于丧失,而中央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在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13名成员中,满人8名,并且皇族就占了5名,载沣的两个兄弟分别掌握着陆军和海军。这样,行政和军事大权全部集中于皇室之手。汉族官僚普遍地感到被欺骗了,对政府的不满空前表现出来。
  其次,新政、预备立宪导致“立宪派的背弃”。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一方面,他们有传统的科举功名,或曾经担任过政府官员,在地方社会有显赫的地位,对民众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晚清,绅士们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是清朝统治的基石。另一方面,清政府也给予绅士种种特权,如减免税赋,可以出入官厅、参与地方审判等。因此,绅士和清政府可以说是一种互相支持、利用的关系。通常而言,绅士是保守的,他们比较倾向于维护传统的体制和意识形态,这与维护他们的地位和威望是一致的。但经过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后,他们认识到闭关锁国那一套不行了,于是逐步放弃了过去保守的观念,开始致力于兴办新学、投资实业,有的成为实业家,有的还出国留学、游历或进新学堂学习,因而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表明,绅士阶层已经从一种传统社会精英向现代社会精英转变,正在成长为新绅士。在清末新政之前,绅士们虽然在地方上有巨大影响,但他们是分散的,各自为政,“预备立宪”给他们登上全国舞台提供了机会。朝廷设立谘议局、资政院以及推行地方自治,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合法的活动场所,并使绅士阶层实现了全国性的集结,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立宪派。
  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急切希望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越来越不满,在谘 议局和资政院会议上同清政府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为了速开国会,1910年,他们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当要求被拒绝,“皇族内阁”揭幕成立之时,他们感觉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其中许多人迅即转向革命,站到清政府的对立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15个省以谘议局为中心纷纷宣布独立,其中立宪派起了重要作用。
  其三,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空前的捐税摊派与苛榨导致民众的大“骚乱”。《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身负巨额赔款、外债,财政已极度赤字(1899年财政赤字1300余万两,1910年增至8000万两),而被迫实施的新政、宪政改革,项目铺陈,计划庞大,需要大笔经费。清政府既要被迫推行改革,又无力解决巨额财政经费困难。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本加厉地摊派捐税,在加重旧税的同时,又增设新税。“所征货类少则数百种,多则千余种”,“其明目之多、手段之苛、导致人民怨声之大,都是举世罕见的”。加之上上下下的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于是陷于绝境中的百姓民众,走投无路,纷纷奋起反抗。各类自发性的抗粮、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据不完全统计,190l-1905年,主要的反清抗争斗争共发生80次之多。1909年发生各类暴动、起义113起,而1910年,高达285起。愤怒的下层民众不仅冲击厘卡警局,甚至捣毁新式学堂,这不仅增加了新政的阻力,更激化了已有的社会矛盾,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群众基础。
  总之,新政和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诸多方面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出结论与认识。其中,为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与条件,仅仅是结论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我们的教学不能“以偏概全”,将两个历史事件产生的丰富而深远的影响,简单归纳为“经济”一言以蔽之。如果需要“简单处理”两个事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笔者倾向于表述为:两个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加剧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本已复杂化了的各种矛盾,加剧了社会的危机与动荡,进而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并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由这个教学案例,联想到目前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施教中存在的诸多类似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理解和处理教学内容时常常“概念化”“简单化”“程式化”,不能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放到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具体地、客观地分析、理解和认识。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执教者受基本理论思维定式的影响和束缚,习惯于按照固定的理论认识来理解、解读、认识历史问题、事件,例如,经常僵化、刻板地使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理论概念去简单“套对”某些历史现象和问题,感觉大体“套”进去了,能实现所谓的“史论结合”了,就万事大吉,至于所涉及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内涵到底怎么样,就不再思考、顾及了。
  历史本身、历史的发展本来是丰富多彩且多样变化的,我们不能简单归入几个固定概念的大类之中,按照现成的“模板”、固定的范式去“套对”、解读一切历史现象、问题。常常听到有的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们不爱上(学)历史课。”“现在的学生不会思考与分析历史问题”等等。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用这样“简单化”“概念化”“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爱听历史课、喜欢学习历史呢?怎能培养和训练出善思考、会分析、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呢?历史教师不能再用这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更不能用这样简单、同化的模式与方法去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否则,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育的既定目标,甚至会误人子弟、贻害后人。
  
  责任编辑 豆艳荣
其他文献
早在北伐时期,蒋介石就认为中日力量悬殊,一旦开战,中国沿海地区就会沦陷,因此,北伐军刻意绕开济南北上,避开日军。日军在1928年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持“不抵抗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情绪变得十分强烈,“七七”事变后,他认为“中日必有一战”,在他的日记中频频出现“雪耻”“倭寇”等词汇。但是蒋的抗战思想很复杂,他认为中日财政军事等实力相差悬殊,战争不可避免,中国也不可
明代党争之盛行始自万历,其后才有东林、阉党之争,乃至复社运动。此前洪武、永乐所谓诸党,即以胡蓝之案、建文遗臣为“奸党”,乃是出于维护皇权专制需要的加罪之词,其实并无朋党之实。明代朋党之兴起,实因明中后期皇权专制之衰落,士大夫以结党而求发展势力以自固。弘治二年(1489年)两京御史案以治朋党为立案之本,当为明代党争之始,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朋党势力。万历时期党争勃兴,此后朋党政治逐渐成为明廷政治主流
[关键词]高考试题,政治制度,清代  [中国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37-04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3题引起一些议论。试题如下: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
你是否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AI)将会影响转型?你是否认为企业正在从以数据驱动决策为基础的辅助型智能向下一代的增强型智能过渡?对于后者,企业需要设计能够强化人类智能与交互的机器。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前提是人,没有人就一切皆无可能。文化是由人来推动的。  我们需要设定愿景、启用跨功能的协作、设计企业文化,因为愿景、合作和文化是创建世界一流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的三大支柱。无论你是对标准化与集成,利用数据资
摘 要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苏区最高领导层围绕反“围剿”战略方针产生严重分歧,并对根据地反“围剿”准备造成直接负面影响,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造成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反AB团扩大化就具有了某种可理解的“合理性”,并成为引发富田事变的导火索。为确保反“围剿”作战全局胜利,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对富田事变作出果断处置,无异于“壮士断腕”。  关键词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家兄三人,都以华为字,本无含义。彭德怀给自己起的号叫“石穿”,鼓励自己要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后来他依据《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说法,改名彭德怀,意为自己不想升官发财、置办土地,而要做一个有道德、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1959年庐山会议时,康生说:“你早年叫彭得华,不就是想一人得到中华吗?说你是野心家,一点儿不冤枉。还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阴谋嘛。”毛泽东也如是说。
[关键词]学术研究,历史理论,高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15-04    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陕西、湖南等省的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高考之后,历史教师和众多考生对文综试卷第40题颇多议论。这道历史试题,无论从材料本身、设问角度和相关答题内容都涉及中国明清之际有无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摘要】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派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的主体,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选择和建构过程具有特殊的方式。其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想是他们取舍唯物史观的意义中枢;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他们理解唯物史观的思想媒介;公式化和工具化是他们对唯物史观意义建构的理论与价值取向。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唯物史观认知方式表明,一种新的社会理论进入一个新的情境,其传播与认知都不是纯粹的。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
[关键词]转型,商业革命,理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14—06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体现在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直接渗透到近现代社会。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就业状况进行考察,期望从一个侧面认识转型时期西欧社会智识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中世纪的大学赋予了从古代继承下来的知识等级观念以制度形式,不仅系统地讲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扩大了西欧整个社会的智能容量;还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逻辑分析训练,这些持续的学术训练培养了欧洲受教育阶层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为西欧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