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三亿中学生中,被教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已达5000万,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差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初中历史教学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这里所谓的“差生”并不是样样差劲,在实际教学中,德、智、体、美、劳样样差劲的学生是很难找到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那是因为我们的部分老师和家长只从学生的学科成绩作出评判的结果,显然,这样的评判是片面的,也是极不公正的。笔者认为,所谓的“差生”,是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与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与大部分同学相比显得较后进的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学困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人认为,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能力相对教学要求的滞后是“学困生”分化的主要障碍。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体系,改为以模块+主题的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初一年级历史,介绍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初二年级历史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初三历史的时间跨度更大,这些都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现状与教学要求之间是有较大“落差”的,特别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相对滞后,使初中历史教学成了学生既“爱”又“恨”的一门课程。
以现行初中二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一课为例,教材中只是给出几部法律的颁布时间,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无法在课本中直接获取,而学生头脑中又缺乏相应的信息储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大都感到十分困难。再以初三年级世界历史上册为例,重点难点高度密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直线上升,是刚进入初三年级的学生从未经历过的,他们还把历史放在“副科”的位置,再加之学习时的激情与考试的分数成反比,一些学生开始在困难面前退缩、掉队,“学困生”人数节节攀升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是“学困生”分化的重要原因。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群淘气的孩子总喜欢往一个花园里扔石头,主人非常生气但又十分无奈。有一天突然想到一条妙计,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干脆我们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扔得最多,就奖励给他10元钱。”这下孩子们可真来劲了,奋力地扔,优胜者果然得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到花园边,并向孩子们宣布,今天获得第一名者只能得5元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元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元,一部分孩子嫌钱少了就走了,但还有个别人在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1毛钱,这下孩子们可没劲了:“才一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啦!”孩子们走了,以后再也没有来过。这位主人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转变为对奖金的追求,当奖金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时,活动便停止了。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不是都正在辛辛苦苦地干着这种“将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的事吗?历史教学本来就吸引着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冲动就是学习内驱力不可遏止的源泉,可是我们呢?把本来应该放手让孩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过程,变成教师一手包办,个人表演的“独脚戏”;把本来应该自主探究的内容变成了纸上谈兵、填鸭灌输,只为应试的“集中营”,相反,各种名目的考试、评比、排队、奖罚措施充斥课堂,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外部,于是他们心中的发动机渐渐关闭了,就等着你来推或拉,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学困生”便应运而生了。
三、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是制造“学困生”的孵化器。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了几十年,但是,现在的一线老师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还不太懂得新课程的时候,就不得不执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了,他们在平时谈的是新课程,用的是新课程的教材,但教学行为还是传统的“满堂灌”、“讲”先生,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学困生”被源源不断地孵化出来就不足为怪了。
与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更是制造“学困生”的无情杀手。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声誉,将所谓的“差生”排除在外,教师们只抓能考上重点高中的“优秀生”,将“学困生”甚至不是“学困生”的一起打入冷宫,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在教学中,出现“学困生”是很自然的,我们没有资格就此将他们一棒打死,更没有理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与转化。像爱因斯坦等幼年曾被当成笨孩子,长大后却成就大业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作为教师,最高的境界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2001年9月第一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学困生”;初中历史教学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这里所谓的“差生”并不是样样差劲,在实际教学中,德、智、体、美、劳样样差劲的学生是很难找到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那是因为我们的部分老师和家长只从学生的学科成绩作出评判的结果,显然,这样的评判是片面的,也是极不公正的。笔者认为,所谓的“差生”,是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与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与大部分同学相比显得较后进的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学困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人认为,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能力相对教学要求的滞后是“学困生”分化的主要障碍。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体系,改为以模块+主题的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初一年级历史,介绍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初二年级历史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初三历史的时间跨度更大,这些都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现状与教学要求之间是有较大“落差”的,特别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相对滞后,使初中历史教学成了学生既“爱”又“恨”的一门课程。
以现行初中二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一课为例,教材中只是给出几部法律的颁布时间,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无法在课本中直接获取,而学生头脑中又缺乏相应的信息储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大都感到十分困难。再以初三年级世界历史上册为例,重点难点高度密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直线上升,是刚进入初三年级的学生从未经历过的,他们还把历史放在“副科”的位置,再加之学习时的激情与考试的分数成反比,一些学生开始在困难面前退缩、掉队,“学困生”人数节节攀升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是“学困生”分化的重要原因。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群淘气的孩子总喜欢往一个花园里扔石头,主人非常生气但又十分无奈。有一天突然想到一条妙计,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干脆我们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扔得最多,就奖励给他10元钱。”这下孩子们可真来劲了,奋力地扔,优胜者果然得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到花园边,并向孩子们宣布,今天获得第一名者只能得5元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元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元,一部分孩子嫌钱少了就走了,但还有个别人在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1毛钱,这下孩子们可没劲了:“才一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啦!”孩子们走了,以后再也没有来过。这位主人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转变为对奖金的追求,当奖金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时,活动便停止了。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不是都正在辛辛苦苦地干着这种“将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的事吗?历史教学本来就吸引着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冲动就是学习内驱力不可遏止的源泉,可是我们呢?把本来应该放手让孩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过程,变成教师一手包办,个人表演的“独脚戏”;把本来应该自主探究的内容变成了纸上谈兵、填鸭灌输,只为应试的“集中营”,相反,各种名目的考试、评比、排队、奖罚措施充斥课堂,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外部,于是他们心中的发动机渐渐关闭了,就等着你来推或拉,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学困生”便应运而生了。
三、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是制造“学困生”的孵化器。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了几十年,但是,现在的一线老师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还不太懂得新课程的时候,就不得不执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了,他们在平时谈的是新课程,用的是新课程的教材,但教学行为还是传统的“满堂灌”、“讲”先生,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学困生”被源源不断地孵化出来就不足为怪了。
与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更是制造“学困生”的无情杀手。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声誉,将所谓的“差生”排除在外,教师们只抓能考上重点高中的“优秀生”,将“学困生”甚至不是“学困生”的一起打入冷宫,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在教学中,出现“学困生”是很自然的,我们没有资格就此将他们一棒打死,更没有理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与转化。像爱因斯坦等幼年曾被当成笨孩子,长大后却成就大业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作为教师,最高的境界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2001年9月第一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