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夏老师所在的学校组织员工进行了年度体检,夏老师的空腹血糖值偏高,为6.8mmol/L,为此夏老师一直很沮丧,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后半辈子就得天天跟药打交道了,如果药物控制不好就要一天注射两三次胰岛素,还得天天扎针测血糖,饮食也要受到严格控制,夏老师觉得很多生活乐趣都被这个“富贵病”给剥夺了,每思及此,夏老师就会愁眉不展、无精打采。血糖值偏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其实夏老师走进了一个误区,而像夏老师这样对糖尿病的方方面面存在认识误区的人还真不少,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误区吧!
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夏老师一样,在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就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其实这是一个对糖尿病认识上的误区。糖尿病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11.1mmol/L,有临床症状的可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则应在另一天重复测定血糖一次而出现上述异常结果中的一种才可确诊。临床中有一部分人的空腹血糖在6.1~7mmol/L之间,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属于正常值,这种情况叫做空腹血糖受损;还有一部分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这种情况称为糖耐量减低。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介于正常血糖(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3.9~7.8mmol/L)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属于糖调节异常,尚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是这两类人群未来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有数据表明,这两类人群中约有1/3的人在几年后会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转为正常。因此这些人需要经常检查,正确面对,并且应该积极预防。
另外,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血糖升高,比如检测前一天摄食了过多的甜食或含糖饮料;或正在服用强的松、地塞米松、某些止咳糖浆等可致血糖升高的药物;或患有慢性胰腺炎、肺炎、脑膜炎、癫痫、急性传染病等疾病,这些情况都不属于糖尿病。
空腹血糖不高就万事大吉?
说到查血糖,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空着肚子抽血化验,一查空腹血糖不高,多数人就放心了。其实,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因为在一天当中只有晨起时是严格意义上的空腹,其他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处于“饭后”状态,如果餐后血糖很高的话,人体器官就相当于泡在“糖水”里,时间长了必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有关专家指出在我国单纯餐后血糖增高者占糖尿病前期的70%以上,忽视餐后血糖的检测,仅根据空腹血糖来诊断糖尿病,漏诊率高达40%~80%。而且餐后高血糖严重威胁着患者心脑血管的健康,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仅仅关注空腹血糖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会让大量糖尿病隐患潜伏下来。
目前,很多糖尿病患者中也普遍存在这个只重视空腹血糖的误区,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忽略了餐后血糖,很多糖友甚至很少监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变化,使得他们罹患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症的危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长期、稳定、安全地进行血糖控制,尤其是餐后2小时的血糖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治疗时偶有低血糖无所谓?
由于用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当,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时有低血糖现象的发生,而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目前,很多患者只关注高血糖,而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自我防护意识不足,甚至有人认为偶尔出现低血糖是无所谓的。其实低血糖的危害远远高于高血糖,因为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出现一般都比较突然,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轻者会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进食少量糖果、巧克力和碳水化合物,稍事休息后可以缓解;低血糖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性质较重,患者的脑细胞将会因为缺氧而造成永久性的损坏,心脏也会因供能、供氧受到障碍而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所以,在降糖的同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无自觉症状就可不监测血糖?
得了糖尿病监测血糖是必须的,很多糖友认为监测血糖是件麻烦事,每次检测都要经受扎针之苦,所以一提到测血糖就发怵,甚至抵触。还有些患者因为没有自觉症状,就认为可以不用监测血糖。专家指出测血糖千万不能怕扎针、嫌麻烦,忽视血糖监测可以说是跟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如果血糖忽高忽低,时间长了就会罹患各种并发症,患者应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血糖的监测时间和频率。
关于血糖监测时间,很多糖友都知道要监测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但具体的做法和对时间的把握上有些人存在误区。首先,大家应明确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并于次日上午8点之前取血测定的血糖值,8点以后再取血就无法反映患者真正的空腹血糖水平了;其次应明确餐前血糖是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再其次需明确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中、晚餐后两小时测定的血糖,2小时的时间计算应当从吃进第一口食物开始,并且进食应当同平时一样,切不可为测量血糖而故意少吃,否则不能真实反映血糖情况;最后是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安排是全天血糖谱的测定,具体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此为5点法;另一个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此为7点法。
对于血糖监测的频率,要因治疗方法而论。非药物治疗者最好每周有一天选择不同时段监测两次血糖值,如空腹加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应在开始服药的前两周,每周连续3天用5点法测血糖,以便了解不同时间内的血糖情况来确定适宜的药物及剂量,血糖稳定后,每周只需测1天的早餐前、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即可;胰岛素治疗者应每周有1~2天,每天测5~7次血糖(5点法或7点法全天血糖谱),每月还至少监测凌晨三点血糖1次,以确认有无夜间低血糖。
了解误区,走出误区,糖友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带病延年。
责编:赵继才zhaojicai@126.com
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夏老师一样,在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就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其实这是一个对糖尿病认识上的误区。糖尿病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11.1mmol/L,有临床症状的可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则应在另一天重复测定血糖一次而出现上述异常结果中的一种才可确诊。临床中有一部分人的空腹血糖在6.1~7mmol/L之间,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属于正常值,这种情况叫做空腹血糖受损;还有一部分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这种情况称为糖耐量减低。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介于正常血糖(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3.9~7.8mmol/L)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属于糖调节异常,尚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是这两类人群未来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有数据表明,这两类人群中约有1/3的人在几年后会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转为正常。因此这些人需要经常检查,正确面对,并且应该积极预防。
另外,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血糖升高,比如检测前一天摄食了过多的甜食或含糖饮料;或正在服用强的松、地塞米松、某些止咳糖浆等可致血糖升高的药物;或患有慢性胰腺炎、肺炎、脑膜炎、癫痫、急性传染病等疾病,这些情况都不属于糖尿病。
空腹血糖不高就万事大吉?
说到查血糖,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空着肚子抽血化验,一查空腹血糖不高,多数人就放心了。其实,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因为在一天当中只有晨起时是严格意义上的空腹,其他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处于“饭后”状态,如果餐后血糖很高的话,人体器官就相当于泡在“糖水”里,时间长了必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有关专家指出在我国单纯餐后血糖增高者占糖尿病前期的70%以上,忽视餐后血糖的检测,仅根据空腹血糖来诊断糖尿病,漏诊率高达40%~80%。而且餐后高血糖严重威胁着患者心脑血管的健康,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仅仅关注空腹血糖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会让大量糖尿病隐患潜伏下来。
目前,很多糖尿病患者中也普遍存在这个只重视空腹血糖的误区,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忽略了餐后血糖,很多糖友甚至很少监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变化,使得他们罹患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症的危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长期、稳定、安全地进行血糖控制,尤其是餐后2小时的血糖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治疗时偶有低血糖无所谓?
由于用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当,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时有低血糖现象的发生,而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目前,很多患者只关注高血糖,而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自我防护意识不足,甚至有人认为偶尔出现低血糖是无所谓的。其实低血糖的危害远远高于高血糖,因为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出现一般都比较突然,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轻者会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进食少量糖果、巧克力和碳水化合物,稍事休息后可以缓解;低血糖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性质较重,患者的脑细胞将会因为缺氧而造成永久性的损坏,心脏也会因供能、供氧受到障碍而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所以,在降糖的同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无自觉症状就可不监测血糖?
得了糖尿病监测血糖是必须的,很多糖友认为监测血糖是件麻烦事,每次检测都要经受扎针之苦,所以一提到测血糖就发怵,甚至抵触。还有些患者因为没有自觉症状,就认为可以不用监测血糖。专家指出测血糖千万不能怕扎针、嫌麻烦,忽视血糖监测可以说是跟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如果血糖忽高忽低,时间长了就会罹患各种并发症,患者应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血糖的监测时间和频率。
关于血糖监测时间,很多糖友都知道要监测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但具体的做法和对时间的把握上有些人存在误区。首先,大家应明确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并于次日上午8点之前取血测定的血糖值,8点以后再取血就无法反映患者真正的空腹血糖水平了;其次应明确餐前血糖是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再其次需明确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中、晚餐后两小时测定的血糖,2小时的时间计算应当从吃进第一口食物开始,并且进食应当同平时一样,切不可为测量血糖而故意少吃,否则不能真实反映血糖情况;最后是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安排是全天血糖谱的测定,具体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此为5点法;另一个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此为7点法。
对于血糖监测的频率,要因治疗方法而论。非药物治疗者最好每周有一天选择不同时段监测两次血糖值,如空腹加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应在开始服药的前两周,每周连续3天用5点法测血糖,以便了解不同时间内的血糖情况来确定适宜的药物及剂量,血糖稳定后,每周只需测1天的早餐前、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即可;胰岛素治疗者应每周有1~2天,每天测5~7次血糖(5点法或7点法全天血糖谱),每月还至少监测凌晨三点血糖1次,以确认有无夜间低血糖。
了解误区,走出误区,糖友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带病延年。
责编:赵继才zhaojic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