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本文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统战工作上的一些经验与探索为例,从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的特点与难点、面临问题入手,探讨新时期科研院所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思路与对策。同时强化科研单位统战部门对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上的引导功能,把握和拓展现实路径,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以期促进无党派人士更有效地发挥群体作用。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参政议政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79-02
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认真做好科研院所统一战线工作,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实质,周恩来同志曾指出,“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也就是说,无党派人士同民主党派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职能作用。近年来,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无党派人士群体日益壮大,已成为各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科研院所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有利于广泛集中智慧,在各种重大问题决策上更加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时期进一步发挥好无党派人士群体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对扩大社会有序政治参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在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针对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无党派人士群体发挥作用的主客观原因以及面临问题作了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寻求如何发挥好无党派人士群体水平和能力作用的途径,为今后的无党派人士工作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
二、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基本情况
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综合性、多学科的林业科研单位,下属21个研究所,分布于全国11个省、市和自治区。因京外单位党建工作属于党组织属地化管理,本研究主要针对京区单位的无党派人士工作情况展开。
在林科院的无党派人士中,不仅拥有一批知名的老专家老学者,更有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可谓人才济济。已故无党派专家王涛院士,先后被选为三界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两届全国人大常委,热爱社会活动工作,不断为统一战线事业增光添彩。老一辈的林业系统无党派人士为国家为林业建设倾尽心血,青年一代的林业战线上的无党派人士也逐渐在生态文明建设参政议政的工作中崭露头角。
林科院的无党派人士群体,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活动中具有多方面特点与优势。一方面是高层次特点和学术优势。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林科院京区单位现有在职职工944人,其中在职职工硕士、博士的比例占到了职工总数的15%和38%,共计53%,超过了职工总数一半。单位现有副研以上无党派人士185人,在职研究人员90人,占单位副研以上在职人数总数(307人)的近30%,这些数据体现出科研院所人才人数较多且层次高的特点。
随着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林科院的无党派专家代表,同时也是各级各自专业领域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出于自身专业和林业院所的特色,他们更为关心周边环境生态建设情况。如2013年初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泽平同志在会议期间,共提交2个议案,均被采纳。这2个提案分别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首都绿道建设,提高北京的宜居城市水平;提高北京交通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交通分类管理,让百姓出行安全便捷。提案均体现出我院无党派专家对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之情。正因为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让我院的无党派人士们在参与一些调研和考察时,能够抓住重点,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是民主意识浓厚,责任意识强烈。科研院所的无党派专家们民主意识浓厚,责任意识强,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林科院的无党派人士都民主意识空前浓厚,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关注的时政信息中关注热点比较统一,分别是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22人)、科技(21人),以及国家大政方针(16人),以及其他一些时政热点。参政议政为这些无党派专家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更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林科院宽松良好的政治氛围,也为无党派人士群体参政议政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中有数人分别当选或担任了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例如唐守正院士,担任过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为我国国土绿化献计献策,做出了贡献。还有中青年无党派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江泽平、海淀区政协委员黄清麟等人,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及政治活动,关心首都建设和国家大事。这些无党派专家们,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和较高的社会声望,不仅扩大了单位知名度与影响力,更为院所建设与行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难点
本次研究针对无党派人士代表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采取座谈会、电话访谈等调研方法,全面了解我院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与讨论,虽然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在各自参政议政领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在发挥群体作用方面仍然存在难点和问题。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党内学习而言,党外人士系统性和制度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教育都显得比较薄弱和不足。大部分无党派人士认为,由于學习不够,许多人对当前的政治形势和热点不了解,使得建言献策能力较弱。而且很多无党派专家还承担着重要科研任务,业务忙压力大,对理论学习也相对忽视。 (二)无党派人士身份认证问题
我院无党派人士都是各所(中心)党委根据院分党组的要求,推荐培养在本学科领域有造诣的无党派研究员。但本次调查中有近50%的无党派人士认为,无党派人士认证不像民主党派成员,没有统一的认证主体,认证原则和标准也不明确,影响群体作用发挥。
(三)缺乏无党派组织系统
由于无党派人士群体缺少组织平台,分散于各个领域,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少,专家代表们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也往往是以个体身份出现,其参政建言很少是凝聚大多数无党派人士群体共同智慧和力量来进行。目前,林科院无党派主要是京区党委协调各所(中心)党委直接管理,具体办事机构是院党群部和各所(中心)党办。此次调查部分无党派人士反映,由于缺少组织系统,长期以来处于游离状态,直接影响了群体作用发挥。
(四)选拔培养人才存在难度
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无党派人士有效发挥群体作用的基础。当前,无党派人士在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培养选拔高素质的无党派人才队伍难度在加大。现在无党派专家队伍高龄化的趋势,以及随着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青年科研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优秀人员选择了加入中共或民主党派组织,这都给选拔培养造成一定难度。
当然,换个角度看,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难点实际上也是一个特点。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这一显著特征使无党派人士既置身于普通群众之中,又超脱于党派利益之外,因此无党派人士处理问题时更能让人接受。领导好无党派人士非常重要,如果能同党同心同德,在很多复杂局势下通常能起到政党和社会团体所起不到的作用。
四、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如何为无党派人士搭建成长台阶,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群体作用,是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具体说来,中国林科院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的工作经验,就是“三给、三抓、三融入”。
(一)三给
“三给”,即给舞台、给条件、给责任。给舞台,就是给予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与科研工作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无党派人士群体工作和活动中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搭建组织平台,成立以无党派人士为主的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使该组织成为促进无党派人士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给条件,就是给予充分的物质条件让无党派人士群体开展活动,培养无党派后备力量,使他们成为多党合作机制的一员。要对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解决无党派人士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组织保障上调动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积极性。
给责任,就是将无党派人士作为林科院的政治力量,使其承担起一定责任与任务,引导无党派人士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中国林科院的社会影响。近十年来,中国林科院为更多的无党派人士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有十数名无党派专家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培训班,还向中央统战部、中国侨联等推荐专家参加考察调研等。如国务院参事唐守正院士参加党外院士服务团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服务活动,体现出较高的参政议政水平和心系民族地区的情怀。唐守正院士又多次参加了院士服务团,分赴山东、海南等地服务。
还有江泽平经中央统战部的推荐担任环保部特约监督员,再比如推荐黄清麟、陆元昌、王忠明、吴波等人担任了近几年的党外知识分子信息联络员。这不仅仅是完成上级单位安排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群体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集合群体力量,形成在北京甚至全国统战组织都享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三抓
“三抓”,即抓领导、抓典型、抓管理。抓领导,就是加强对无党派人士的领导,真正贯彻多党合作机制,形成团结协作的机制。统战部门在引导无党派人士群体立足本职、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同时,要突出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实现自我政治价值的引导,这也是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无党派专家,也是林科院的一员,不特殊对待,也要严格按照院工作机制管理。抓典型,如王涛、唐守正、江泽平等人,就是我院无党派专家的代表与典型,他们的成就和单位推荐是分不开的。
抓管理,我院分党组经常结合院中心工作,相继建立通报会和联谊会制度,每年召开1到2次统战工作通报会或联谊会,及时通报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宜。推动各级党委将无党派人士工作与民主党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继续完善和构建院分党组统一领导、京区党委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所(中心)和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层层负责、重重把关的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新机制。
党委在重大问题决策前,也主动倾听统战人士意见建议。如2011年、2012年都派人参加了林业局党组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提供宝贵意见建议。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院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院统战人士代表对院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18条,并整理出相应整改措施。通过为无党派人士营造参政建言的良好环境,促进其民主监督、参政建言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扩大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三)三融入
“三融入”,即注重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的作用,推动无党派组织活动,融入到院所中心工作中,融入到党群活动中,融入到加强干部队伍的人才建设中。另外,还要善于与无党派人士们交朋友,提供一定位置,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实职安排。实职安排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上,林科院有很多优秀人才,这些党外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保持强烈的奉献精神。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亚林所、科信所,还有两个非独立法人机构荒漠化所和湿地所,都由无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了重要职务。
实职安排的基础上还应扩大社会安排,社会安排是对无党派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安排,是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唐守正、江泽平等无党派专家们都分别担任了国务院参事、环保部特约监督员,通过这一形式,促进更多的无党派人士发挥职能作用,体现出无党人士的巨大社会政治价值。
不过能够推荐做实职安排与社会安排的无党派人士只是少部分,大多数无党派人士发挥参政建言职能作用只能靠自觉间接进行,这样会使他们会产生懈怠情绪。拓展其他安排是对发挥大多数无党派人士作用的有益探索,统战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民主管理机构安排一些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如工会或职代会、职称职级评定委员会等,使无党派人士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广泛安排,从而发挥群体作用。
总之,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任重而道远,需要党务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我们要站在讲政治、促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问題,围绕院所发展与建设中心,落实好党的统战政策,完善工作措施和制度,进一步调动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发挥好其群体作用,为院所改革发展共同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参政议政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79-02
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认真做好科研院所统一战线工作,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实质,周恩来同志曾指出,“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也就是说,无党派人士同民主党派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职能作用。近年来,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无党派人士群体日益壮大,已成为各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科研院所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有利于广泛集中智慧,在各种重大问题决策上更加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时期进一步发挥好无党派人士群体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对扩大社会有序政治参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在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针对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无党派人士群体发挥作用的主客观原因以及面临问题作了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寻求如何发挥好无党派人士群体水平和能力作用的途径,为今后的无党派人士工作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
二、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基本情况
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综合性、多学科的林业科研单位,下属21个研究所,分布于全国11个省、市和自治区。因京外单位党建工作属于党组织属地化管理,本研究主要针对京区单位的无党派人士工作情况展开。
在林科院的无党派人士中,不仅拥有一批知名的老专家老学者,更有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可谓人才济济。已故无党派专家王涛院士,先后被选为三界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两届全国人大常委,热爱社会活动工作,不断为统一战线事业增光添彩。老一辈的林业系统无党派人士为国家为林业建设倾尽心血,青年一代的林业战线上的无党派人士也逐渐在生态文明建设参政议政的工作中崭露头角。
林科院的无党派人士群体,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活动中具有多方面特点与优势。一方面是高层次特点和学术优势。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林科院京区单位现有在职职工944人,其中在职职工硕士、博士的比例占到了职工总数的15%和38%,共计53%,超过了职工总数一半。单位现有副研以上无党派人士185人,在职研究人员90人,占单位副研以上在职人数总数(307人)的近30%,这些数据体现出科研院所人才人数较多且层次高的特点。
随着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林科院的无党派专家代表,同时也是各级各自专业领域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出于自身专业和林业院所的特色,他们更为关心周边环境生态建设情况。如2013年初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泽平同志在会议期间,共提交2个议案,均被采纳。这2个提案分别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首都绿道建设,提高北京的宜居城市水平;提高北京交通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交通分类管理,让百姓出行安全便捷。提案均体现出我院无党派专家对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之情。正因为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让我院的无党派人士们在参与一些调研和考察时,能够抓住重点,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是民主意识浓厚,责任意识强烈。科研院所的无党派专家们民主意识浓厚,责任意识强,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林科院的无党派人士都民主意识空前浓厚,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关注的时政信息中关注热点比较统一,分别是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22人)、科技(21人),以及国家大政方针(16人),以及其他一些时政热点。参政议政为这些无党派专家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更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林科院宽松良好的政治氛围,也为无党派人士群体参政议政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中有数人分别当选或担任了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例如唐守正院士,担任过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为我国国土绿化献计献策,做出了贡献。还有中青年无党派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江泽平、海淀区政协委员黄清麟等人,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及政治活动,关心首都建设和国家大事。这些无党派专家们,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和较高的社会声望,不仅扩大了单位知名度与影响力,更为院所建设与行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难点
本次研究针对无党派人士代表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采取座谈会、电话访谈等调研方法,全面了解我院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与讨论,虽然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在各自参政议政领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在发挥群体作用方面仍然存在难点和问题。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党内学习而言,党外人士系统性和制度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教育都显得比较薄弱和不足。大部分无党派人士认为,由于學习不够,许多人对当前的政治形势和热点不了解,使得建言献策能力较弱。而且很多无党派专家还承担着重要科研任务,业务忙压力大,对理论学习也相对忽视。 (二)无党派人士身份认证问题
我院无党派人士都是各所(中心)党委根据院分党组的要求,推荐培养在本学科领域有造诣的无党派研究员。但本次调查中有近50%的无党派人士认为,无党派人士认证不像民主党派成员,没有统一的认证主体,认证原则和标准也不明确,影响群体作用发挥。
(三)缺乏无党派组织系统
由于无党派人士群体缺少组织平台,分散于各个领域,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少,专家代表们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也往往是以个体身份出现,其参政建言很少是凝聚大多数无党派人士群体共同智慧和力量来进行。目前,林科院无党派主要是京区党委协调各所(中心)党委直接管理,具体办事机构是院党群部和各所(中心)党办。此次调查部分无党派人士反映,由于缺少组织系统,长期以来处于游离状态,直接影响了群体作用发挥。
(四)选拔培养人才存在难度
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无党派人士有效发挥群体作用的基础。当前,无党派人士在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培养选拔高素质的无党派人才队伍难度在加大。现在无党派专家队伍高龄化的趋势,以及随着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青年科研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优秀人员选择了加入中共或民主党派组织,这都给选拔培养造成一定难度。
当然,换个角度看,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难点实际上也是一个特点。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这一显著特征使无党派人士既置身于普通群众之中,又超脱于党派利益之外,因此无党派人士处理问题时更能让人接受。领导好无党派人士非常重要,如果能同党同心同德,在很多复杂局势下通常能起到政党和社会团体所起不到的作用。
四、林科院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如何为无党派人士搭建成长台阶,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群体作用,是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具体说来,中国林科院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的工作经验,就是“三给、三抓、三融入”。
(一)三给
“三给”,即给舞台、给条件、给责任。给舞台,就是给予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与科研工作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无党派人士群体工作和活动中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搭建组织平台,成立以无党派人士为主的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使该组织成为促进无党派人士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给条件,就是给予充分的物质条件让无党派人士群体开展活动,培养无党派后备力量,使他们成为多党合作机制的一员。要对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解决无党派人士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组织保障上调动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积极性。
给责任,就是将无党派人士作为林科院的政治力量,使其承担起一定责任与任务,引导无党派人士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中国林科院的社会影响。近十年来,中国林科院为更多的无党派人士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有十数名无党派专家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培训班,还向中央统战部、中国侨联等推荐专家参加考察调研等。如国务院参事唐守正院士参加党外院士服务团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服务活动,体现出较高的参政议政水平和心系民族地区的情怀。唐守正院士又多次参加了院士服务团,分赴山东、海南等地服务。
还有江泽平经中央统战部的推荐担任环保部特约监督员,再比如推荐黄清麟、陆元昌、王忠明、吴波等人担任了近几年的党外知识分子信息联络员。这不仅仅是完成上级单位安排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中国林科院无党派人士群体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集合群体力量,形成在北京甚至全国统战组织都享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三抓
“三抓”,即抓领导、抓典型、抓管理。抓领导,就是加强对无党派人士的领导,真正贯彻多党合作机制,形成团结协作的机制。统战部门在引导无党派人士群体立足本职、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同时,要突出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实现自我政治价值的引导,这也是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无党派专家,也是林科院的一员,不特殊对待,也要严格按照院工作机制管理。抓典型,如王涛、唐守正、江泽平等人,就是我院无党派专家的代表与典型,他们的成就和单位推荐是分不开的。
抓管理,我院分党组经常结合院中心工作,相继建立通报会和联谊会制度,每年召开1到2次统战工作通报会或联谊会,及时通报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宜。推动各级党委将无党派人士工作与民主党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继续完善和构建院分党组统一领导、京区党委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所(中心)和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层层负责、重重把关的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新机制。
党委在重大问题决策前,也主动倾听统战人士意见建议。如2011年、2012年都派人参加了林业局党组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提供宝贵意见建议。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院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院统战人士代表对院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18条,并整理出相应整改措施。通过为无党派人士营造参政建言的良好环境,促进其民主监督、参政建言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扩大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三)三融入
“三融入”,即注重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的作用,推动无党派组织活动,融入到院所中心工作中,融入到党群活动中,融入到加强干部队伍的人才建设中。另外,还要善于与无党派人士们交朋友,提供一定位置,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实职安排。实职安排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上,林科院有很多优秀人才,这些党外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保持强烈的奉献精神。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亚林所、科信所,还有两个非独立法人机构荒漠化所和湿地所,都由无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了重要职务。
实职安排的基础上还应扩大社会安排,社会安排是对无党派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安排,是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唐守正、江泽平等无党派专家们都分别担任了国务院参事、环保部特约监督员,通过这一形式,促进更多的无党派人士发挥职能作用,体现出无党人士的巨大社会政治价值。
不过能够推荐做实职安排与社会安排的无党派人士只是少部分,大多数无党派人士发挥参政建言职能作用只能靠自觉间接进行,这样会使他们会产生懈怠情绪。拓展其他安排是对发挥大多数无党派人士作用的有益探索,统战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民主管理机构安排一些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如工会或职代会、职称职级评定委员会等,使无党派人士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广泛安排,从而发挥群体作用。
总之,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任重而道远,需要党务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我们要站在讲政治、促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问題,围绕院所发展与建设中心,落实好党的统战政策,完善工作措施和制度,进一步调动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发挥好其群体作用,为院所改革发展共同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