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在日益壮大。伴随而来的就是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各层次大学根据不同的社会分工,培养着不同类型和符合社会分工要求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人才的供求关系。随着大学近年来不断的扩招,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那么就会凸显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女性应届毕业生。主要针对女性应届毕业生应聘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困难,使女性应届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从容地面对压力,顺利地找到工作。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女大学生;心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73 -02
一、当前女大学生应聘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1.性别歧视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性别歧视却是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在应聘工作时,虽然现在企业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许出现性别歧视等现象,所以企业不会在招聘信息中涉及性别要求等敏感词语。可是在一般的招聘工作中,招聘官通过面试都会把性别作为隐性的筛选条件。如在面试时,如果是男生就比较关注,问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如果是女生就会在态度和面试流程中,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招聘潜规则,使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对性别等问题比较在意呢?因为女性在工作后几年,可能就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实际情况。必不可少地会请婚假和产假。作为公司,在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此类员工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正因为如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比较在意性别问题。
2.外形歧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企业为了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往往运用CIS战略时,都会把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员工的内外形象就尤其重要。所以企业在同等条件的招聘时,往往都会选择所谓的“俊男靓女”。根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416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8%左右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形歧视。比如身高歧视、外形歧视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导致她们不自信、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出现,使真正的学历、技能被外形等先天条件所替代。
3.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
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女大学生不惜进美容院整形整容,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添购衣物来包装自己。还有的女生在简历中故意强调自己是校花,能喝酒,另外还附加个人写真集。在求职书的制作上,女生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多、更精美。这样一份相同的工作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虽然女生最后可能也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心酸要比男生多得多[1]。
4.面试过程影响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上述歧视现象和现实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的心理问题,从而在面试时产生焦虑、不自信,不能发挥出真实的自我,而且在重外貌和身高,轻学历和技能的环境影响下,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打击对自我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她们可能认为通过后天的形象包装和穿衣打扮,会比天天寒窗苦读要有用得多。或者通过靓丽的外形,来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以后结婚,将来就不用这么辛苦。久而久之,依赖感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从而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二、解決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功,不能单纯靠智力水平,还要看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即使智力条件差些,但他具备人才成功的优良心理品格,又能坚持不懈努力,也能锻炼成才,女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努力,积极主动地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如今,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声音。社会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如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2]。
2.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相关行业进行评估和预见,找出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从中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匹配的专业和技能。也可以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调查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根据大学每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就业环境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所改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对她们进行以适应和认知大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概念性教学。认知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规划,使女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等到了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就要开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随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偏移。新生时,由于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所改变,所以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可以逐渐由理论教学偏向于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和见习,来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社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和职业测评来使女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中找出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者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就要针对毕业班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就业心理的引导等内容进行教学,来让女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组织面试技巧、简历设计比赛等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实操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和信心,使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空。
3.用人单位应转变女性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女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女性要比男性细心。以行政岗位为例,烦琐的事务和细小的杂事所构成的行政事务所决定了,细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做行政的相关工作。再比如,女性比较和善,能体贴人。在公关和销售这两个岗位来说,体贴人和细心都是需要员工所具备的。所以说,女性和男性根据不同的性别特点,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岗位的特点不同,选择相匹配的人员。那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人才测评,找到女性员工的优势所在,从而发挥她们的潜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中得到长久的利益。
一、当前女大学生应聘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1.性别歧视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性别歧视却是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在应聘工作时,虽然现在企业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许出现性别歧视等现象,所以企业不会在招聘信息中涉及性别要求等敏感词语。可是在一般的招聘工作中,招聘官通过面试都会把性别作为隐性的筛选条件。如在面试时,如果是男生就比较关注,问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如果是女生就会在态度和面试流程中,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招聘潜规则,使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对性别等问题比较在意呢?因为女性在工作后几年,可能就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实际情况。必不可少地会请婚假和产假。作为公司,在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此类员工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正因为如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比较在意性别问题。
2.外形歧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企业为了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往往运用CIS战略时,都会把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员工的内外形象就尤其重要。所以企业在同等条件的招聘时,往往都会选择所谓的“俊男靓女”。根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416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8%左右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形歧视。比如身高歧视、外形歧视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导致她们不自信、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出现,使真正的学历、技能被外形等先天条件所替代。
3.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
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女大学生不惜进美容院整形整容,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添购衣物来包装自己。还有的女生在简历中故意强调自己是校花,能喝酒,另外還附加个人写真集。在求职书的制作上,女生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多、更精美。这样一份相同的工作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虽然女生最后可能也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心酸要比男生多得多[1]。
4.面试过程影响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上述歧视现象和现实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的心理问题,从而在面试时产生焦虑、不自信,不能发挥出真实的自我,而且在重外貌和身高,轻学历和技能的环境影响下,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打击对自我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她们可能认为通过后天的形象包装和穿衣打扮,会比天天寒窗苦读要有用得多。或者通过靓丽的外形,来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以后结婚,将来就不用这么辛苦。久而久之,依赖感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从而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功,不能单纯靠智力水平,还要看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即使智力条件差些,但他具备人才成功的优良心理品格,又能坚持不懈努力,也能锻炼成才,女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努力,积极主动地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如今,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声音。社会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如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2]。
2.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相关行业进行评估和预见,找出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从中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匹配的专业和技能。也可以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调查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根据大学每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就业环境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所改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对她们进行以适应和认知大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概念性教学。认知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规划,使女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等到了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就要开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随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偏移。新生时,由于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所改变,所以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可以逐渐由理论教学偏向于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和见习,来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社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和职业测评来使女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中找出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者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就要针对毕业班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就业心理的引导等内容进行教学,来让女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组织面试技巧、简历设计比赛等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实操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和信心,使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空。
3.用人单位应转变女性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女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女性要比男性细心。以行政岗位为例,烦琐的事务和细小的杂事所构成的行政事务所决定了,细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做行政的相关工作。再比如,女性比较和善,能体贴人。在公关和销售这两个岗位来说,体贴人和细心都是需要员工所具备的。所以说,女性和男性根据不同的性别特点,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岗位的特点不同,选择相匹配的人员。那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人才测评,找到女性员工的优势所在,从而发挥她们的潜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中得到长久的利益。
收稿日期:2014-03-08
作者简介:武臣(1985-),男,山东济南人,初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女大学生;心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73 -02
一、当前女大学生应聘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1.性别歧视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性别歧视却是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在应聘工作时,虽然现在企业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许出现性别歧视等现象,所以企业不会在招聘信息中涉及性别要求等敏感词语。可是在一般的招聘工作中,招聘官通过面试都会把性别作为隐性的筛选条件。如在面试时,如果是男生就比较关注,问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如果是女生就会在态度和面试流程中,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招聘潜规则,使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对性别等问题比较在意呢?因为女性在工作后几年,可能就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实际情况。必不可少地会请婚假和产假。作为公司,在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此类员工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正因为如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比较在意性别问题。
2.外形歧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企业为了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往往运用CIS战略时,都会把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员工的内外形象就尤其重要。所以企业在同等条件的招聘时,往往都会选择所谓的“俊男靓女”。根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416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8%左右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形歧视。比如身高歧视、外形歧视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导致她们不自信、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出现,使真正的学历、技能被外形等先天条件所替代。
3.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
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女大学生不惜进美容院整形整容,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添购衣物来包装自己。还有的女生在简历中故意强调自己是校花,能喝酒,另外还附加个人写真集。在求职书的制作上,女生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多、更精美。这样一份相同的工作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虽然女生最后可能也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心酸要比男生多得多[1]。
4.面试过程影响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上述歧视现象和现实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的心理问题,从而在面试时产生焦虑、不自信,不能发挥出真实的自我,而且在重外貌和身高,轻学历和技能的环境影响下,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打击对自我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她们可能认为通过后天的形象包装和穿衣打扮,会比天天寒窗苦读要有用得多。或者通过靓丽的外形,来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以后结婚,将来就不用这么辛苦。久而久之,依赖感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从而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二、解決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功,不能单纯靠智力水平,还要看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即使智力条件差些,但他具备人才成功的优良心理品格,又能坚持不懈努力,也能锻炼成才,女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努力,积极主动地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如今,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声音。社会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如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2]。
2.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相关行业进行评估和预见,找出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从中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匹配的专业和技能。也可以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调查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根据大学每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就业环境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所改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对她们进行以适应和认知大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概念性教学。认知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规划,使女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等到了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就要开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随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偏移。新生时,由于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所改变,所以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可以逐渐由理论教学偏向于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和见习,来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社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和职业测评来使女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中找出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者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就要针对毕业班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就业心理的引导等内容进行教学,来让女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组织面试技巧、简历设计比赛等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实操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和信心,使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空。
3.用人单位应转变女性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女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女性要比男性细心。以行政岗位为例,烦琐的事务和细小的杂事所构成的行政事务所决定了,细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做行政的相关工作。再比如,女性比较和善,能体贴人。在公关和销售这两个岗位来说,体贴人和细心都是需要员工所具备的。所以说,女性和男性根据不同的性别特点,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岗位的特点不同,选择相匹配的人员。那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人才测评,找到女性员工的优势所在,从而发挥她们的潜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中得到长久的利益。
一、当前女大学生应聘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1.性别歧视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性别歧视却是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在应聘工作时,虽然现在企业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许出现性别歧视等现象,所以企业不会在招聘信息中涉及性别要求等敏感词语。可是在一般的招聘工作中,招聘官通过面试都会把性别作为隐性的筛选条件。如在面试时,如果是男生就比较关注,问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如果是女生就会在态度和面试流程中,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招聘潜规则,使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对性别等问题比较在意呢?因为女性在工作后几年,可能就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实际情况。必不可少地会请婚假和产假。作为公司,在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此类员工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正因为如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比较在意性别问题。
2.外形歧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企业为了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往往运用CIS战略时,都会把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员工的内外形象就尤其重要。所以企业在同等条件的招聘时,往往都会选择所谓的“俊男靓女”。根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416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8%左右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形歧视。比如身高歧视、外形歧视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导致她们不自信、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出现,使真正的学历、技能被外形等先天条件所替代。
3.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
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女大学生不惜进美容院整形整容,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添购衣物来包装自己。还有的女生在简历中故意强调自己是校花,能喝酒,另外還附加个人写真集。在求职书的制作上,女生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多、更精美。这样一份相同的工作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虽然女生最后可能也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心酸要比男生多得多[1]。
4.面试过程影响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上述歧视现象和现实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的心理问题,从而在面试时产生焦虑、不自信,不能发挥出真实的自我,而且在重外貌和身高,轻学历和技能的环境影响下,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打击对自我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她们可能认为通过后天的形象包装和穿衣打扮,会比天天寒窗苦读要有用得多。或者通过靓丽的外形,来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以后结婚,将来就不用这么辛苦。久而久之,依赖感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从而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功,不能单纯靠智力水平,还要看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即使智力条件差些,但他具备人才成功的优良心理品格,又能坚持不懈努力,也能锻炼成才,女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努力,积极主动地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如今,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声音。社会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如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2]。
2.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相关行业进行评估和预见,找出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从中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匹配的专业和技能。也可以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调查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根据大学每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就业环境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所改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对她们进行以适应和认知大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概念性教学。认知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规划,使女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等到了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就要开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随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偏移。新生时,由于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所改变,所以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可以逐渐由理论教学偏向于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和见习,来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社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和职业测评来使女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中找出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者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就要针对毕业班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就业心理的引导等内容进行教学,来让女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组织面试技巧、简历设计比赛等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实操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和信心,使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空。
3.用人单位应转变女性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女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女性要比男性细心。以行政岗位为例,烦琐的事务和细小的杂事所构成的行政事务所决定了,细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做行政的相关工作。再比如,女性比较和善,能体贴人。在公关和销售这两个岗位来说,体贴人和细心都是需要员工所具备的。所以说,女性和男性根据不同的性别特点,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岗位的特点不同,选择相匹配的人员。那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人才测评,找到女性员工的优势所在,从而发挥她们的潜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中得到长久的利益。
收稿日期:2014-03-08
作者简介:武臣(1985-),男,山东济南人,初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