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著名的剧本,讲述了一个老推销员威利一事無成的阴郁生活。他渴望成功和社会的认可,不断地活在幻觉和梦境之中。本文结合戏剧理论:“情境”“人”“动作”“行动”,分析林达这一女性形象,以及她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阿瑟-米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梦破灭后,它的余波渗透到小人物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最深刻也最为撕裂的矛盾。
关键词:阿瑟·米勒情境论 女性他者《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此剧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也为阿瑟·米勒赢得了国际声誉。剧本以威利·洛曼一生的悲剧为主线,老推销员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要靠以前的朋友查理接济;拥有两个一事无成的儿子——哈比和比夫;改变现状,想要换份工作,却遭到老板霍华德的冷眼和炒鱿鱼的决定;最后走投无路之下,为给儿子们赢得一笔保险金,选择自杀。
和威利一样,他的妻子—林达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在威利死后:
林达 三十五年来,我们头一次刚快熬到一个无债一身轻的日子。
威利,我亲爱的,我哭不出。威利,我今天连房子的最后一期押款也还掉了。亲爱的,今天没人在家。(嗓子哽咽了)咱们无债一身轻了。(哭得更畅快,松了口气)咱们自由了。
一个柔弱的深爱着丈夫的将要今后扛起家庭的责任的独自面对漫漫人生的女性形象,在剧本的最后“挽歌”一节中显露出来。本文从“情境”和“人”两个方面人手,谈阿瑟·米勒对林达形象的塑造。
一、特定情境
18世纪,法国理论家狄德罗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提出了第三种戏剧体裁——严肃喜剧。他认为,应该成为作品基础的就是情境。毫无疑问,情境作为一个剧本的基础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戏剧要的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人物。情境之下,人物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戏剧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是戏剧情节的基础。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描绘了战后美国支配女性的文化。林达的得体、善良、体贴、温柔就是这样慢慢塑造出来的。
在第一幕的最后:
林达 说不定事情渐渐——
威利(大为兴奋,对林达)别打岔!(对比夫)你去找奥利弗的时候可别穿一身运动衣。
林达他疼你!
威利(对林达)你住口!
林达 奥利弗一向极为看重他——
威利 你让不让我说话?
比夫 爸,别对她嚷嚷,行不?
威利(怒)我在说话不是?
比夫 我一直不喜欢您对她嚷嚷,我正告诉您啦,就这句话。
林达 威利——
威利(冲着她)妈的,别老护着他!
比夫(怒火冲天)不准对她嚷嚷!
在这一场戏中,林达曾尝试四次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是在儿子求人找工作这样的大事上。但每次刚开口,就被威利粗鲁地打断。林达一直对威利从小对儿子们毫不在意的教育、对自己推销功力的吹牛皮保持顺从的态度。她在这个家中无权,同时她也不想去追求这种“权”;其次,她就算争取,也是无效的。不管威利说多么荒谬的事情、多么夸夸其谈,也不论林达愿意与否,都只能耐心地倾听。威利永远是这个家庭的主导者,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林达必须臣服。在“林达多次想要讲话,但都被威利打断,甚至还凶她”这样的情境中,情境作用于剧中人物:比夫、威利、林达,使下一对人物比夫和威利之间的矛盾被激发出来。
这对父子本来就有分歧,比夫早就知道父亲出轨的不堪。在这一情境之下,比夫希望父亲不要凶妈妈,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任性、肆意、霸道、武断的人。矛盾中的人物产生了特定的戏剧动作——比夫怒火冲天,吼着父亲:“不许对她嚷嚷!”比夫阻止父亲的呵斥,而父亲却置若罔闻;此时,矛盾发展成冲突。
在这对父子的冲突之中,林达的形象再次被烘托出来:她爱丈夫,她爱儿子,她是为这个家付出最多的人。但在家庭关系之中,她是一个孤独和被抛弁的从属者。她不敢表露自己,她是失语的。她在这个家庭中被排挤,被边缘化,沦为“女性他者”。林达仿佛只能做和事佬,一个父子之间、男性之间矛盾的调解员。同时,她无时无刻不在被他们剥削,在他们的压力之下继续洗衣服、做奶酪、忍受责骂。而在无穷无尽的料理家务中,林达又再一次无限地远离了自身。
二、丰满立体的人,丰满立体的个性
行动总是个性在特定情境中的选择,而一个个行动的总和也就构成了命运的曲线。人的个性千变万化,不同个性在同一情境之下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在一个哄哄闹闹的社交酒宴上,沉默寡言的人会一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慢慢吃菜;热情奔放的人会四处敬酒,谈笑风生,甚至张罗着饭后的娱乐活动;等等。这也是生活中常常提及的:人的个性使然。
戏剧艺术的对象是人。打动读者、观众的也是人,以及人的情感、人的遭遇、人的生活道路、人的命运……对观众来说,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人,只有让他们了解冲突中的人物、关心人物的命运,才会真正感受到冲突的尖锐程度,才能真正感受到冲突的意义。林达是清楚地知道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她对威利赚钱能力的有限了然于心,家里的债务负担沉重,入不敷出,但她依旧耐心地倾听丈夫那些夸大其词的赚了五百、整个新英格兰都需要他、他只要几个电话就有大量的订单涌来的这样的虚无臆想。
剧本的一开场,威利一回到家像往常一样说自己工作的事情,林达让他去吃些东西:
林达(想把他从回忆里拉出来)威利,亲爱的,今天我给你弄了一种新的美国式奶酪,是搅奶酪。
威利我喜欢吃瑞士奶酪,你干吗偏偏去弄美国奶酪?
林达 我只是考虑你想换换口味——
威利 我不想换口味!我要吃瑞士奶酪!你干吗老是跟我闹别扭?
林达(借笑掩饰)我还以为这会叫你意外高兴一场呢!
关键词:阿瑟·米勒情境论 女性他者《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此剧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也为阿瑟·米勒赢得了国际声誉。剧本以威利·洛曼一生的悲剧为主线,老推销员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要靠以前的朋友查理接济;拥有两个一事无成的儿子——哈比和比夫;改变现状,想要换份工作,却遭到老板霍华德的冷眼和炒鱿鱼的决定;最后走投无路之下,为给儿子们赢得一笔保险金,选择自杀。
和威利一样,他的妻子—林达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在威利死后:
林达 三十五年来,我们头一次刚快熬到一个无债一身轻的日子。
威利,我亲爱的,我哭不出。威利,我今天连房子的最后一期押款也还掉了。亲爱的,今天没人在家。(嗓子哽咽了)咱们无债一身轻了。(哭得更畅快,松了口气)咱们自由了。
一个柔弱的深爱着丈夫的将要今后扛起家庭的责任的独自面对漫漫人生的女性形象,在剧本的最后“挽歌”一节中显露出来。本文从“情境”和“人”两个方面人手,谈阿瑟·米勒对林达形象的塑造。
一、特定情境
18世纪,法国理论家狄德罗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提出了第三种戏剧体裁——严肃喜剧。他认为,应该成为作品基础的就是情境。毫无疑问,情境作为一个剧本的基础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戏剧要的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人物。情境之下,人物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戏剧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是戏剧情节的基础。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描绘了战后美国支配女性的文化。林达的得体、善良、体贴、温柔就是这样慢慢塑造出来的。
在第一幕的最后:
林达 说不定事情渐渐——
威利(大为兴奋,对林达)别打岔!(对比夫)你去找奥利弗的时候可别穿一身运动衣。
林达他疼你!
威利(对林达)你住口!
林达 奥利弗一向极为看重他——
威利 你让不让我说话?
比夫 爸,别对她嚷嚷,行不?
威利(怒)我在说话不是?
比夫 我一直不喜欢您对她嚷嚷,我正告诉您啦,就这句话。
林达 威利——
威利(冲着她)妈的,别老护着他!
比夫(怒火冲天)不准对她嚷嚷!
在这一场戏中,林达曾尝试四次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是在儿子求人找工作这样的大事上。但每次刚开口,就被威利粗鲁地打断。林达一直对威利从小对儿子们毫不在意的教育、对自己推销功力的吹牛皮保持顺从的态度。她在这个家中无权,同时她也不想去追求这种“权”;其次,她就算争取,也是无效的。不管威利说多么荒谬的事情、多么夸夸其谈,也不论林达愿意与否,都只能耐心地倾听。威利永远是这个家庭的主导者,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林达必须臣服。在“林达多次想要讲话,但都被威利打断,甚至还凶她”这样的情境中,情境作用于剧中人物:比夫、威利、林达,使下一对人物比夫和威利之间的矛盾被激发出来。
这对父子本来就有分歧,比夫早就知道父亲出轨的不堪。在这一情境之下,比夫希望父亲不要凶妈妈,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任性、肆意、霸道、武断的人。矛盾中的人物产生了特定的戏剧动作——比夫怒火冲天,吼着父亲:“不许对她嚷嚷!”比夫阻止父亲的呵斥,而父亲却置若罔闻;此时,矛盾发展成冲突。
在这对父子的冲突之中,林达的形象再次被烘托出来:她爱丈夫,她爱儿子,她是为这个家付出最多的人。但在家庭关系之中,她是一个孤独和被抛弁的从属者。她不敢表露自己,她是失语的。她在这个家庭中被排挤,被边缘化,沦为“女性他者”。林达仿佛只能做和事佬,一个父子之间、男性之间矛盾的调解员。同时,她无时无刻不在被他们剥削,在他们的压力之下继续洗衣服、做奶酪、忍受责骂。而在无穷无尽的料理家务中,林达又再一次无限地远离了自身。
二、丰满立体的人,丰满立体的个性
行动总是个性在特定情境中的选择,而一个个行动的总和也就构成了命运的曲线。人的个性千变万化,不同个性在同一情境之下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在一个哄哄闹闹的社交酒宴上,沉默寡言的人会一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慢慢吃菜;热情奔放的人会四处敬酒,谈笑风生,甚至张罗着饭后的娱乐活动;等等。这也是生活中常常提及的:人的个性使然。
戏剧艺术的对象是人。打动读者、观众的也是人,以及人的情感、人的遭遇、人的生活道路、人的命运……对观众来说,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人,只有让他们了解冲突中的人物、关心人物的命运,才会真正感受到冲突的尖锐程度,才能真正感受到冲突的意义。林达是清楚地知道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她对威利赚钱能力的有限了然于心,家里的债务负担沉重,入不敷出,但她依旧耐心地倾听丈夫那些夸大其词的赚了五百、整个新英格兰都需要他、他只要几个电话就有大量的订单涌来的这样的虚无臆想。
剧本的一开场,威利一回到家像往常一样说自己工作的事情,林达让他去吃些东西:
林达(想把他从回忆里拉出来)威利,亲爱的,今天我给你弄了一种新的美国式奶酪,是搅奶酪。
威利我喜欢吃瑞士奶酪,你干吗偏偏去弄美国奶酪?
林达 我只是考虑你想换换口味——
威利 我不想换口味!我要吃瑞士奶酪!你干吗老是跟我闹别扭?
林达(借笑掩饰)我还以为这会叫你意外高兴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