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有话题入手,释放文本意涵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把握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两个基本要素,那就是言语的形式,以及言语形式本身所透露出来的深刻意涵。对于教师而言,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深刻认知言语形式本身,而且还要能够从这种形式当中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意义。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那么,该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紧扣言语本身的自然状态,体会其中的个性化范畴,从自我的角度入手,把握言语的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的融合,形成独有的言语学习和吸收的模式,从而获得言语的内化和提升。现从这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从已有话题入手,构建文本形象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设定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构建一个非常有效的生态系统,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听、说、读、写的角度带领学生把握言语形式,实现提纲挈领的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时候,文章在讲述了一个故事之外,在言语形式当中蕴藏了丰富的意涵,为此,教师就要多加引导,构建多角度的话题互动,让学生从言语形式入手,一步步深入到言语的意涵中来,从而获得语文理解能力的提升。文本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描写扫路人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精彩的言语,为此,笔者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渲染,是如何塑造这个扫路人的形象的。学生从文章中搜索线索,找到了几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字眼,很快抓住了文章的主旨,从中不但感受到扫路人的爽朗和坚韧,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对老人的敬重和敬仰之情。这个扫路人成了文章当中的一个精神符号,从此也可以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这个话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我们就针对这个话题展开,让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谈对这种精神特质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环节,透过言语形式的挖掘,借助一个话题的构建,让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了文章中的言语意涵,从而为学生建构一个文本形象做好了基础铺垫。
  二、从已有话题入手,渲染文本形象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领会言语的简单意义,而是要立足复杂的情感意涵,从多个层次展开引导,让学生清楚知道文本的表达形式,并由此进行文本形象的深刻渲染,从而建构已有的文本话题。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时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这个老人能够不害怕风吹日晒,并且能够如此健康长寿?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根据这个话题,立刻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从文本中寻找线索,很快就找到了具体的形象所在。
  从以上这些想象当中,学生很快就抓出了老人的神韵所在,并从中感悟到文本的言语描写的精髓,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彰显。
  三、从已有话题入手,立体文本形象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通过言语分析和体悟,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从中提炼并渲染文本想象,从而让文本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这个时候,教师要加强从语言的修辞入手,建构已有的话题,进行有效的引导。
  比如,我从老人的身份着手,让学生猜想,如果和老人相遇,自己会想说什么话,学生已经从原有的话题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也能够对老人有了一个比较实在和真纯的看法,因此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建构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实现文本形象的升华和内在吸收。
  學生认为这个老人任劳任怨,自由自在地活着,这样的精神值得自己学习,如果能够见到这位老人,将会表达出自己由衷的赞美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也有的学生会说:多谢你,老爷爷,你让我学到了什么叫做乐观向上,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健康和快乐。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形式有了领悟并反观自己的生活,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了对文本解读的顺利转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建构话题,根据已有建构的话题展开文本解读,让学生对言语形式有深刻体会,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更是实现课堂实效的有利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李庄小学(221100)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能否正确运用,让多媒体发挥它最大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对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识字,这是学生打好阅读和写作基础的关键,只有学会基本的识字,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文字、灵活组合文字等,单纯传统的教学对小学生的识字学习来说反而会让学生不进反退,而且会失去学习识字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来提升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在于“听、说、读、写”,四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然而,由于应试因素及其惯性力量的影响,即使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重“文”轻“语”、重“读写”轻“听说”的不均衡现象。这种“偏颇与失衡”,不仅从根本上割裂了语文能力的“和谐相生”,而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爱听说、不会听说”。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通过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令人好奇、长像钩子的问号,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引擎,是打开科学殿堂、走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核心素养观”指引下,善问与善教、善问与善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借助课堂提问,引领学习思维”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善于抓住题眼设问,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思维  课题犹如人的眼睛,是照亮心灵的窗户,在“吸引阅读关
学情分析对教师而言并不陌生,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前、课中进行学情分析,课后就不需要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学情分析是一个时时变化、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情分析为课堂教学服务。由此可见,在课后进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语文课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情分析,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复习。  一、应用导学单开展课后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疑促思,帮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主动思考,让课堂教学展现无限精彩。  一、紧扣文题,提纲挈领  在文本阅读中,分析文本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或者帮助学生明确文本叙事的主体,这都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