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刻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联系文本背景资料、找准文章切入点,指导好学生动情的朗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形成积极的情感认识,并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升华。
关键词:激发情感;文本背景;精彩导入;动情朗读;情感升华
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被激发,那么课堂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情感是最好的武器。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皆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以之作为载体以文本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还能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拨动其琴弦,调动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之奏出华美的乐章?在这里,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谈一谈个人观点。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罗曼·罗兰说:“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師欲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先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抓住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呢?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造时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生命 生命》是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短小精湛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杏林子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作家,她12岁时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只有手指可以动。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顶着一个毁坏的身体以文字见证生命的强韧、热情和美丽,历经三十年而不辍,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的励志书。在备课时,我准备好了杏林子的个人经历资料,充分挖掘文本中杏林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对生命的执着的情感因素,授课时我饱含感情地向学生介绍了杏林子的不幸与不屈,引用杏林子的名言“生命存在今天,生命活在当下,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情,每一个转角都蕴藏着生机。而我只是希望,珍惜每一个今天,抓住稍纵即失的时间,去弥补每一丝轻轻溜走的光阴。正如在一条微博上看到的,我在今天的每一丝微笑都比明天要灿烂,我的每一滴泪水都比明天要沉重,即使是我的痛楚,也比明天要尖锐和富于激情。”孩子通过我的动情讲述和朗诵竟然眼泛泪光,通过他们的眼睛我知道他们的学习激情已被激发。果不然,我还没书写完课题,他们便如饥似渴地开始朗读全文,对文章的难点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更是反复品读推敲。这就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所带来的学习效果。
捕捉文本切入点
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并进行精心设计,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必然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如教《触摸春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呢?是啊,春天万紫千红、草长莺飞,我们可以用明亮的眼睛去欣赏无边的春光。老师认识了一位非常喜欢春天的盲童,她不仅能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能在花丛中笼住一只蝴蝶。你们想知道她是怎样做到的吗?下面让我们跟着小女孩安静一起来触摸春天吧!”学生一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都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去寻找安静欣赏春天的方法,朗朗的读书声顿时洋溢了整个教室。好的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迅速融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感世界中,充满激情地学习。
在“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动情的示范朗读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情感,让情感在阅读中升华。比如,我在教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让学生抓住三句一模一样的诗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进行揣摩朗读,揣摩每一次诗句朗读时的语气及情感的变化。通过多次的指导朗读体味,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情感的推进是一次比一次强烈,三句“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对战争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控诉。美好的事物被战争破坏,孩子们读得痛心疾首,他们不禁放声控诉战争的罪恶,憎恨战争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自然而然地深情呼唤和平的到来。就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指导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其良好情感素养的形成。
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情感既是语文教学作为科学的特征,同时又是其作为艺术的特征。只有语文老师先有了激情,才能希望学生有激情,有了激情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定能激活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抓住了情感,就找到了语文学习的金钥匙,开启了这扇沉重而神秘的门,语文阅读教学也会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四九镇昌平学校)
关键词:激发情感;文本背景;精彩导入;动情朗读;情感升华
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被激发,那么课堂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情感是最好的武器。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皆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以之作为载体以文本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还能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拨动其琴弦,调动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之奏出华美的乐章?在这里,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谈一谈个人观点。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罗曼·罗兰说:“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師欲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先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抓住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呢?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造时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生命 生命》是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短小精湛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杏林子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作家,她12岁时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只有手指可以动。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顶着一个毁坏的身体以文字见证生命的强韧、热情和美丽,历经三十年而不辍,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的励志书。在备课时,我准备好了杏林子的个人经历资料,充分挖掘文本中杏林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对生命的执着的情感因素,授课时我饱含感情地向学生介绍了杏林子的不幸与不屈,引用杏林子的名言“生命存在今天,生命活在当下,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情,每一个转角都蕴藏着生机。而我只是希望,珍惜每一个今天,抓住稍纵即失的时间,去弥补每一丝轻轻溜走的光阴。正如在一条微博上看到的,我在今天的每一丝微笑都比明天要灿烂,我的每一滴泪水都比明天要沉重,即使是我的痛楚,也比明天要尖锐和富于激情。”孩子通过我的动情讲述和朗诵竟然眼泛泪光,通过他们的眼睛我知道他们的学习激情已被激发。果不然,我还没书写完课题,他们便如饥似渴地开始朗读全文,对文章的难点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更是反复品读推敲。这就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所带来的学习效果。
捕捉文本切入点
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并进行精心设计,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必然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如教《触摸春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呢?是啊,春天万紫千红、草长莺飞,我们可以用明亮的眼睛去欣赏无边的春光。老师认识了一位非常喜欢春天的盲童,她不仅能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能在花丛中笼住一只蝴蝶。你们想知道她是怎样做到的吗?下面让我们跟着小女孩安静一起来触摸春天吧!”学生一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都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去寻找安静欣赏春天的方法,朗朗的读书声顿时洋溢了整个教室。好的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迅速融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感世界中,充满激情地学习。
在“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动情的示范朗读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情感,让情感在阅读中升华。比如,我在教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让学生抓住三句一模一样的诗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进行揣摩朗读,揣摩每一次诗句朗读时的语气及情感的变化。通过多次的指导朗读体味,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情感的推进是一次比一次强烈,三句“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对战争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控诉。美好的事物被战争破坏,孩子们读得痛心疾首,他们不禁放声控诉战争的罪恶,憎恨战争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自然而然地深情呼唤和平的到来。就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指导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其良好情感素养的形成。
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情感既是语文教学作为科学的特征,同时又是其作为艺术的特征。只有语文老师先有了激情,才能希望学生有激情,有了激情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定能激活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抓住了情感,就找到了语文学习的金钥匙,开启了这扇沉重而神秘的门,语文阅读教学也会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四九镇昌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