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前世今生:保护还是消费?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布辛贝神庙依崖而建

  在埃及南部的努比亚山谷,阿布辛贝巨型神庙依崖而建,四座法老神像俯视东方的广袤湖水。走到神庙内部,随处可见古老的象形文字,廊柱上是描绘战争的精妙浮雕,柱顶展翅的秃鹫雄壮而威武。
  旅客进入美轮美奂的神庙群,无不对此宏伟的历史景觀啧叹惊奇,仿佛回到了公元前13世纪,邂逅古埃及第十九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显赫一生。
  但请等一等,让我们把时间回拨60年,回到20世纪50年代,你会发现,5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并不存在,而神庙屹立的地方,也只是一片空地。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遗产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讲起的。

努比亚行动计划


  时空错位感是这样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初,埃及与叙利亚联合组成的阿拉伯国家做出决定,要在阿斯旺城外建起一个水坝,用来灌溉尼罗河流域的农田,还可以用作水力发电,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但如此一来,雄伟的阿布辛贝神庙群就会遭殃。
  另一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眼看情况紧急,很快启动了所谓的“努比亚行动计划”(Nubia Campaig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宗旨是促进各国就教育、科学和文化展开合作,避免再次爆发世界大战这样的人类悲剧。
  “努比亚行动计划”号召了100多个成员国,召集全球最有能力的人,发动来自国际社会的人力与财力,展开紧急救援,以拯救阿布辛贝神庙。
  1963年11月,行动正式吹响号角。众多水文学家、工程师、考古学家纷纷加入,协同努力。阿布辛贝神庙被分解成807块,而旁边的菲莱神殿,则被分成235块。每一块都被精准切割,编了号,然后被运送到山坡上,重新组装。神庙内的太阳光线角度,也被一模一样复原了。
  历时5年,该计划于1968年9月宣告结束。毫无疑问,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完成的艰巨任务。得益于这次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势而为,发起了“人类遗产拯救计划”。60年代中期,威尼斯几乎要被水淹没,联合国再次及时出手。
  “努比亚行动计划”直接促成了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诞生。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发挥教科文组织—文化、科学与教育三者的国际协作力量,同等地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而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遗产名录》,正是在此公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世界主义


  “遗产”这一概念,可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后。
  社会等级制的私属特征被大革命打破,建筑遗产的所有权转移,于是诞生了一种国家遗产的概念。遗产政策也随之诞生,用以保护、修复那些承载民族记忆的古老建筑。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理念更多存在于民族国家内部,也仅涵盖历史文化遗产。
1963年11月,“努比亚行动计划”正式吹响号角,以拯救阿布辛贝神庙

  60年代后,被二战洗劫的欧洲率先完成经济重建,文化多样性蓬勃发展起来。一种世界主义的共识—即如何保护人类文明成果,正在凝结。先是1959年,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宣布成立,并在威尼斯公布了一份文件:《威尼斯宪章》。这份文件首次以国际宪章的形式,确立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准则。
  宪章开宗明义地写道:“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公约,正式厘定了世界遗产的概念,并确立了从国家到国际的系统性保护措施。从大革命前的私属特征,到国家遗产的确立,最终,遗产逐渐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定义,从而具备某种世界主义的特征。世界遗产的理念,也逐渐走进公众意识。
  历史学家大卫·罗文苏曾说,遗产概念蒸蒸日上,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人们发现,遗产不是一种固化的概念,而是鲜活的景观。
  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巴黎圣母院,于今年4月遭遇火劫。我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它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这种共同意识,正是得益于世界遗产理念的发扬。回到半个世纪前,或许大多数人不会这样想。
  总之,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遗产属于全人类,因而必须得到全人类的保护。世界遗产保护,不仅意在唤起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也凝聚一种共同情感。

理念的延展


  世界遗产的理念颇为丰富。最开始,公约把世界遗产划分成自然、文化和复合遗产三类。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遭遇火劫

  文化遗产包含文物、建筑群、遗址等。申请的项目需要符合以下标准之一:某种天才杰作,或对建筑艺术、景观设计等产生过重大影响,或可为消失或现存文明产生一种见证等。
  自然遗产可以是突出的自然面貌,也可以是濒危动植物生态区、天然名胜等。申请标准有:构成地球演化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在地质、生物演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三方面提供突出例证;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稀有自然现象、地貌和地带。   复合遗产中,文化与自然的成分本身难以界定,申报时,需要具备文化或自然项中至少一条标准。
  1992年,公约还加入了“世界记忆工程”,以抢救那些文献记录,并单列一个门类:世界记忆遗产。诸如贝多芬和肖邦的曲谱原稿、古腾堡1455年印刷的第一本书《四十二行圣经》。由此,世界遗产的概念也扩散到口头传说、文献记录等领域。
  再后来,另一种遺产的抢救紧迫起来,如民俗技艺、濒危语言等。这些活态的人类财富,已经到了被遗忘的边缘。为了挽救它们,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至此,世界遗产的概念和类型,极大地丰富了起来。
  申遗的一般流程是,缔约国提交遗产清单后,经由每年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讨论并批准。迄今为止,缔约国已有193个之多,世界遗产的数量已达到1121项。而中国是最多的国家,高达55项,跟意大利共列第一,其次则是西班牙、德国和法国。

终极悖论


  这样一个全球的文化联盟和政府间合作组织,是如何保护世界遗产的呢?
  2012年,控制马里北部的伊斯兰团体“伊斯兰卫士”的发言人高调宣称:“没有什么世界遗产,它根本不存在。我们自己的事,不容许异教徒插手。”
  而此前不久,反政府武装分子刚刚破坏了廷巴克图圣殿,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文化景观。廷巴克图一直是北非阿拉伯、柏柏尔文明和非洲文明的交汇点,某种程度上,圣殿也是这种文明的象征。极端分子此举引起了全球的愤慨。
  事后,联合国起诉了发出破坏命令的头目艾哈迈德·法奇·马赫迪,指控他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犯有战争罪。2016年,国际刑事法院对这项战争罪作出了9年监禁的判决。
  马里政府收复该城市后,遗产的重建工作变得紧迫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了损害评估和重建工作,但在跟政府、军方沟通如何确保遗产区域安全时,分歧和隔阂出现了。按照公约,这是当地军方的应尽义务,但大多数士兵从没听说过,教科文组织不得不对此展开培训。
  这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典型过程:由联合国牵头主导,以政府为盟友,协同各国军队、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以及包括国际拍卖行在内的其他行为主体,共同守护人类的遗产。各缔约国尽其义务,即便战争期间,大家也不能为所欲为。
  但需要明白的是,这仅仅是世界遗产的第一张面孔,且公众对这些内在的运作,还是相对陌生的。
世界遗产廷巴克图圣殿遭到了反政府武装分子的破坏

  我们常规认知里的世界遗产,却是另一种面目:如果一个地方成功跻身“世遗”,随之而来的,不是印象中小心翼翼的保护、维护,而是暴涨的旅客人数,是热火朝天的旅游开发。
  跟旅游产业高度联姻,让“遗产旅游”成为一个人人趋之若鹜的消费项目。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保护”一词,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的确,很多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资金,需要依靠旅游收入,比如金字塔、罗马尼亚的别尔坦要塞教堂。
  但在旅游消费的洪水猛兽面前,《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似乎也被逆转了。申报国的热情高涨,恰恰呼应着联合国潜力无限的“产品供给”(且近乎免费)。世界遗产用于旅游开发,可榨取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个悖论从根源处就存在,公约把“城市或旅游发展”看作遗产破坏的第二大人为因素。它倡导全世界做出保护遗产的承诺,但自身又带着难以拒绝的魅惑力,刺激旅游人次的爆发式增长。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安徽的西递村。早年有村民因为肆意拆除这些古老建筑,被判刑罚款,人人共愤。2002年,当它被列为世界遗产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保护人类古村落文明的伟大善举。
  但短短几年之后,惊天逆转发生了。旅游和房地产开发,让古老的村落焕然一新,生态文明与古建筑,也一去不复返。
  这时,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就动摇起来了:它只能面向过去吗?是留住现在,还是走向未来?消逝,是一种必然吗?
其他文献
说起台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纯情偶像剧。除此之外,台湾新闻的娱乐化也在网络上成为了笑柄。看似“娱乐至死”的台湾,近来却拍了一系列佳作。《我们与恶的距离》  首播:2019.3.24  集数:10  单集片长:55分钟  豆瓣评分:9.5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数年前,台北戏院里发生了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件”。凶手李晓明在影片放映过程中,开枪随机射杀观众,导致9人死亡,一时
纽约市的金融中心曼哈顿  纽约很远,但并不陌生。25年前的热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初下飞机的王起明与原配妻子争执着家长里短,坐上汽车横穿曼哈顿。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才刚开始的年代,国内观众通过电视镜头,将曼哈顿的繁华尽收眼底。  曼哈顿并不是纽约的全部。和很多初次闯荡纽约的人一样,王起明夫妇只能去往当时纽约的卫星城布鲁克林,租下一间价格低廉的地下室,嘟囔着这是个什么鬼地方。  时至今日,纽约市以曼
在崔顺实被曝光之前,崔氏家族一直隐藏在韩国民众的视线之外。自东窗事发之后,崔氏家族与朴槿惠40年的关系逐渐为世人所知。而崔太敏是崔氏家族与朴槿惠的政治生涯挂钩的第一个人物。  早在2007年韩国总统选举之前,朴槿惠与李明博进行党内竞选时,李明博团队就注意到朴槿惠与崔太敏家族之间的蹊跷关系,并质问朴槿惠:“如果你当选总统的话,会没有崔氏家族操控国家政治的可能吗?”朴槿惠马上还击到:“你们这样说会遭天
如果说国家是一部机器,那么“政体”就是“操作系统”,其需要足够的正当性作为“驱动程序”。某些政体的独特样貌,是依循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甚至是不同利益间的角力而被形塑、生成。  海湾国家阿联酋采取联邦制,设有总统和内阁,但其联邦却是由7个父系世袭制的酋长国组成;同样采取联邦制的瑞士,不设单一元首的职位,转而采用联邦委员会来集体领导;波黑采取类似瑞士的主席团制度,但却是由三名总统组成的“三头龙”,
Gelato是意大利人引以为傲的甜品  中世纪风格的街道,墙面斑驳的老教堂,三三两两坐在教堂台阶前聊天的闲人,这是意大利艳阳下懒懒散散的样子。  空气中飘着若有似无的咖啡香,耳边传来轻快的民间小调,橱窗里摆放着刚刚烘焙好的点心甜品,这是意大利让人身心都满足的样子。  街角立着因风吹日晒而轮廓泛黑的雕塑,拱廊中有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博物馆里的画作让人应接不暇,这是意大利浸润文化艺术洗礼的样子。  不
“三八妇女节”刚过,每年这个时候,总不免鲜花和赞美加持。但年轻的女孩们却认为这个节日与自己无关,“妇女”二字被长期污名化,似乎自带“中年”和“已婚”等属性,而“三八”也是一个略带贬义的形容词。  与女性相关的节日,还有3月7日“女生节”。这个节日从中国大学中发展出来,逐渐在全国形成了特别的节日氛围。这个与“妇女节”仅相差一天的节日,也被批评“将女性分为三六九等”,有歧视之嫌。  近年来,“妇女节”
在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有一座叫摩尔曼斯克的城市。这里是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观测北极光性价比最高的地方。  这个冬天,我决定到那里去,来一场与“圣诞老人”和“欧若拉女神”(北欧神话中掌管黎明、曙光的女神,这里指代北极光)的邂逅。“北极之都”  摩尔曼斯克位于北纬69度,深入北极圈300多千米,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被称为“北极之都”。虽然身处北极圈内,但在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下,这里是纬
钱克锦  由于“差评”特朗普的秘密电文泄露,英国驻美国大使金·达罗克被迫请辞。此事虽然也引起英美两国政界和舆论的争议,但大部分舆论认为,达罗克背后讲特朗普的坏话没什么,只是不幸被别有用心者公之于众。  这个观点有道理。大使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英国17世纪诗人、外交家亨利·沃顿曾有名言:“大使就是为本国利益被派往他国说谎的诚实君子。”沃顿的话当然带有一定讽刺意味,不过近代以来,作为派往他国的最高外交官
胡万程  最近,美国加州基洛伊小镇“大蒜节”庆典上发生了恶性枪击案,死伤上了两位数。  因为枪击,美国2019年至今已有超过8434人遇害。在谷歌上输入枪击(shooting)一词,最近的案件也是五花八门:黑帮火并的、人际矛盾的、老兵闹事的、青少年反社会的……  在美国,被枪杀的概率和交通事故死亡的概率持平。高枪杀率的背后,显而易见是枪械泛滥惹的祸。的确良善的人居多,但只要一千个人中混入一个拿着全
其实,每一个夏洛都是威尔伯,每一个威尔伯都是夏洛。我们要告诉孩子:爱,是相互的;爱,需要传递。  午后暖阳,坐在飘窗上,我和女儿会一起翻看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女儿指给我看儿子的调皮、可爱、机灵,我告诉她父亲的童心、宽厚、睿智。那是属于我俩的一段幸福时光。《父与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长腿叔叔》……很多写给孩子的书也是写给大人们的,适合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手头这本E·B·怀特的《夏洛的网》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