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如在《鼎湖山听泉》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视频播放鼎湖山林的美景,并夹杂泉水流经山间的潺潺声。音画结合,视觉听觉相融,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鼎湖山景色的优美,又体会到从听觉角度写泉的独特妙处,这种感官的冲击,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进入文本,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究,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情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陶冶的要求就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
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本的注释形式显得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呆板的注释形式呢?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采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软件,将这篇课文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的这个重点与难点。
四、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展示教学内容。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气象物候”专题《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就可以使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课题从不同的冬季雪景的屏幕中引入,随之出现作者竺可桢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课件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春节时,东北的哈尔滨举办冰展的图片,出示冰雕作品,再出示海南岛的春节,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通过课件出示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自然特征图片,让学生总结其气候特征,由此得出,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得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地势高下的差异。最后一个因素——古今的差异,就可以运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最后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五、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端午日》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就可以制作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播放赛龙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文字所描写的激烈场面,一边用声音配合,播放课文朗读,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多媒体的运用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如在《鼎湖山听泉》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视频播放鼎湖山林的美景,并夹杂泉水流经山间的潺潺声。音画结合,视觉听觉相融,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鼎湖山景色的优美,又体会到从听觉角度写泉的独特妙处,这种感官的冲击,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进入文本,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究,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情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陶冶的要求就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
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中,《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本的注释形式显得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呆板的注释形式呢?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采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软件,将这篇课文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的这个重点与难点。
四、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展示教学内容。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气象物候”专题《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就可以使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课题从不同的冬季雪景的屏幕中引入,随之出现作者竺可桢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课件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春节时,东北的哈尔滨举办冰展的图片,出示冰雕作品,再出示海南岛的春节,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通过课件出示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自然特征图片,让学生总结其气候特征,由此得出,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得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地势高下的差异。最后一个因素——古今的差异,就可以运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最后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五、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端午日》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就可以制作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播放赛龙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文字所描写的激烈场面,一边用声音配合,播放课文朗读,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多媒体的运用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